當代有句話叫做“娶妻不娶扶弟魔、嫁人不嫁媽寶男”。在此我僅僅分析中國“扶弟魔”們的心理特征以及原生家庭的特點。
首先說什么叫做扶弟魔。所謂的扶弟魔就是那些不顧丈夫感受或小家庭利益、像著了魔一樣補貼弟弟或娘家人的婚后女人。這其中最為可恨的是那些對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弟弟進行扶持的女人。
扶弟魔的形成是其原生家庭影響的結果,為此有人說扶弟魔的形成是因為其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結果。我認為這僅僅說明了一種概況,其真實的原因是來自于“扶弟魔”的父母對“兒子”的溺愛或對“兒媳”的跪舔的一種心理。如果細說的話,那就是有的扶弟魔的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兒子生活的太辛苦,有的扶弟魔的父母擔心“兒媳”將來對自己的不孝,于是他們具有著哄兒子或兒媳的一種心理。也為此,扶弟魔們的父母為了實現自己年邁后能夠老有所養,于是開始給女兒灌輸一些特殊的觀念,比如:“兒媳婦不是婆婆生的婆婆養的,為什么會伺候公婆呢?”、“哪一個公公婆婆最終不是落入兒媳婦之手呢?”、“做女兒的要哄著點弟弟和弟媳,也好讓弟媳對自己的父母好一些!”、“誰的女兒不怕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兒媳面前受委屈呢?”、“養老只能靠自己的親生子女?”、“給你弟弟(或弟媳)一些×××(錢或東西),顯得多好呢?”、“你弟弟在咱老×家是頂門戶的,你可要幫著他啊!否則咱家還不讓外人欺負或笑話嗎?”、“雖然是你婆家為你們買的婚房,但是母女最貼心、按照法律女兒也是具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的,我隨女兒居住,合理合法!你公婆又能怎么樣?”、“女兒和父母最親,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最終把自己的女兒綁架。
扶弟魔們的父母試圖“跪舔”兒媳或溺愛兒子的這一心理,反之也驗證了扶弟魔們在原生家庭中自始至終的地位低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扶弟魔離婚后再度回到娘家、會遭到原生家庭的嫌棄的原因所在。
那么扶弟魔們的心理發展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一般來說,扶弟魔是婚后才形成的。扶弟魔在與男朋友戀愛或剛結婚時是沒有任何表現的,有的僅僅是抱怨父母重男輕女或父母對兒子的偏愛。
一般來說,扶弟魔結婚生子之后,她的父母往往還會表現出對外甥或外甥女的厭棄(比如:拒絕幫女兒帶孩子等),這是因為他們唯恐得罪了兒子或兒媳,也唯恐兒子和兒媳將來挑理。大家都知道,對于城市有工作的女士來說,帶孩子是一件極其艱巨的任務,如果婆婆能夠幫著自己帶孩子還好,但是,如果一旦自己的婆婆不能為自己帶孩子,那么此時的女人也許是人生最心酸的時刻。
扶弟魔父母對女兒觀念的改造,往往開始于扶弟魔的孩子已經上園或上學,不再需要人帶的時候。此刻,扶弟魔們的父母將開始轉變一種態度,比如會通過小恩小惠的方式或“我看著外甥和女兒最親”的語言灌輸來拉攏自己的女兒。
我們說,大多數成年人永遠沒有能夠擺脫兒童時期的一種心理模式。在原始家庭中、在兄弟姐妹中,自出生之日起就缺乏地位、遭遇嫌棄、遭遇排擠或說從來沒有被父母肯定過的孩子,待他成年以后,如果父母稍稍對他在某一方面的表現有所肯定的話,那么他就不顧一切的朝著這一目標前進,以便得到自己父母的不斷肯定或表揚、以便彰顯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多年來所缺失的地位或尊嚴。如果父母對他的肯定是在“孝敬父母”這一方面,那么他就會不顧一切的在父母面前表現自己的孝,甚至有的人還會成為“三鄉五里”、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相反,那些從小就被父母肯定或溺愛的孩子,成年之后要么不孝要么表現一般般。其實,成年人的這一心理現象早已被心理學界所揭秘和驗證,雖然在他人看來這一現象多少有點兒兒童情感心理模式的色彩。
正是如此,扶弟魔們在父母的特殊的觀念的灌輸之下,稍稍有所表現,再加之父母的稍稍肯定,扶弟魔們就開始了不顧丈夫或自己親生孩子的感受,像著了魔一般為娘家人瘋狂的去付出。如果丈夫家族缺乏足夠的財富支撐,那么她就開始對婆家人的瘋狂排擠或打壓,以便節省資源來實現父母的心愿;如果丈夫家族財產豐厚,那么她就會肆無忌憚的或偷偷摸摸地為娘家人付出,甚至有的扶弟魔還會出現最終把“婆家人”掏空的現象。
面對扶弟魔們的張狂,一旦她的丈夫忍無可忍,與她離婚,自以為會得到娘家人歡迎的扶弟魔們回到娘家,往往幾天之后就會遭到娘家人的嫌棄。其中原因,除了她不能夠再度或持續給娘家人提供利益之外,更主要原因還在于父母擔心女兒的回歸會給兒子或兒媳的生活帶來不便,影響兒子或兒媳將來給自己養老送終。
如果扶弟魔的丈夫不選擇和她離婚,那么其危害最大的將是丈夫的父母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繼而為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如果扶弟魔們的公婆需要自己的丈夫來為他們養老的話,那么扶弟魔們的公婆的養老問題將成為一個極其嚴重的家庭問題。
另外加一句:面向未來,扶弟魔們是最適合當婆婆的,是不適合當丈母娘的,這是因為在父母的灌輸下,為了能夠實現子女給自己養老的目標,扶弟魔們擁有著“跪舔”兒媳的觀念和意識,但是缺乏讓女兒孝敬公婆的思想和意識。
總之,無論如何,扶弟魔們的一生是不會擁有幸福的,甚至是極其悲慘的!怎奈,作為扶弟魔,她自己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有什么錯,也并不知道是她的親生父母把她推入了痛苦的深淵。相反,處于婚姻痛苦之中的她,往往還會反過來感恩于自己的父母,因為正是她父母的演繹,才使得她自以為得到了父母的愛,得到了在原生家庭之中的尊嚴……她所得到的這些,其實正是她年幼時期、青少年時期所缺失的,進而成為了她人生最渴望得到的。
(原創-草木青青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