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9年的有關資料統計,中國肥胖人口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肥胖率約為12%,中國由肥胖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正在呈現出“井噴式”的發生。
那么為什么中國人肥胖率如此之高呢?有人說是遺傳基因的原因,有人說是生活條件改善或飲食結構改善的原因,有人說是當代中國人運動量少的原因,等等,但是這其中并沒有人從心理學上對近幾十年來國人心理的變化進行客觀的分析。
但愿我們能夠通過肥胖產生的心理學機理來發現我們中國人近幾十年來國人的心理變化。
第一, 恐懼令人肥胖。恐懼的代名詞其實就是焦慮、不安、缺乏支持或愛。有關資料分析認為:在和平年代,人們心理上的“恐懼源”并非是來自諸如影視劇之中的血腥畫面,而是來自于“不被外界所認可”的感覺或者說是“被家人或社會忽視”的感覺。
恐懼感為何能夠令人肥胖?這是因為面對自己內心中的恐懼或說焦慮、不安等,一些人往往會在下意識之中通過“吃”來增加自己的充實感或健壯感,進而達到緩解自己心理的焦慮或不安的目的。
關于這一點,有的心理學專家認為,一些人是通過“吃”來掩蓋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的。還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肥胖者只是為了逃避現實社會給自己所帶來的“不安”才選擇了“吃”這一人們最熟悉的最安全的行為模式的,這是因為“吃”的感覺正如嬰兒投入到了母親的懷抱吮吸母乳的感覺。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貪吃者”在財富方面大多也會表現出一種令自己難以滿足的個性,換言之就是說“貪吃”的人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對財富的“貪婪。這又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常年具有“恐懼感”的人,往往會通過對財富的占有來滿足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這也就使得我們發現人類社會之中的許多有錢人都是“大胖子”,于是在我們中國民間“肥頭大耳”往往又被視作是“富人”的一種面相特征。讀到這里,你也許也就明白了,“貪吃”和“貪婪”往往是肥胖者個性表現的兩個不同的方面。
也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女人出軌是堅決不能選擇肥胖男人的,這是因為肥胖男人是最缺乏責任和擔當的一族。那么,為什么肥胖的男人會缺乏責任感呢?讓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心中常懷“恐懼感”的男人,他們又怎么能夠會表現出對他人、對社會的那種“敢于擔當的勇氣和精神”呢?!所以我們說肥胖者大多是一些逃避性格的人或討好性格的人,更是“過度自我保護”的一種人格體現。另外,肥胖者對財富的“貪婪”,其實也導致了他們對他人、對社會其他領域里的興趣的喪失,所以他們往往會更少地去關注別人的需求情感。
第二, 過勞肥現象。面對繁重的生活或社會壓力,一些人總是感到“自己太辛苦了”,于是他們往往會選擇“吃”來慰勞自己那顆“苦楚”的心靈,這是因為“吃”能夠給人類的帶來一種“欣快感”,令人們能夠獲取一種暫時的精神上的愉悅。
第三,壓力過大導致肥胖。過大的生活或工作壓力,往往會導致人們神經系統的“麻木感”或軀體上的“空洞感”。正是這一麻木感或空洞感,使得人們在進食的過程中缺乏“我已經吃飽了”的感覺,進而導致人們長期的過量進食。
過大的壓力也會導致人們性意識的淡漠。心理學家認為:肥胖是最缺乏性感的一種身體語言,而追求性感是每一個擁有性心理的人所具備的一種潛意識。過大的生活壓力或異性的冷漠等往往導致了人們性意識的淡漠,進而也就導致了肥胖者失去了為塑造性感身軀而控制體重的潛意識心理的形成。
第四,性格沖動者易于肥胖。佛洛依德曾提出精神的三部分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對于缺乏心理學知識的人,我們可以把“本我”視作原始狀態下不受任何約束的“我”,把“自我”視作理性狀態之下受道德等條件約束的“我”)。“本我”遵循享樂的原則,它代表著人最原始的本能的欲望沖動,比如:生氣、饑餓、食欲或性欲等;“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需求。當“本我”的欲望沖動高于“自我”的欲望時,人就會失控。易于失控的個性往往使得這些人難以抵制美食等的誘惑。
由此可見,我們人類選擇“吃”有時候并不完全是因為我們餓,也不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身體營養或能量的需要,有時候我們選擇“吃”是為了滿足自己心理上的某種需要。
對于心腦血管等慢性病來說,肥胖是萬惡之源,我們當代中國人業已充分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于是這也就導致了中國人“減肥”的蔚然成風。但是令人遺憾的是90%以上的減肥者最終會因為“減肥失敗”而放棄自己的減肥計劃。那么,為什么我們中國人減肥這么難?我認為這與我們當今中國人心中普遍存在的焦慮與不安的心理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所以要想實現中國人減肥的成功或控制肥胖的發生,我們還必須要改造我們的社會,比如:捍衛《勞動法》的尊嚴,確保員工的收入、打擊各種加班現象減少員工的“過勞感”,解決入學難求醫難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還中國老百姓一輕松、愉快的人生。
(原創-草木青青3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