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對民族關系“華夷一體”。究其緣由是唐太宗時期的中原王朝強盛無倫。漢王朝擊敗匈奴用了兩百年多的時間。唐王朝滅東西兩突厥只用了三十多年。節節取勝的唐王朝收編了大量游牧民族的軍隊。許多番將成為唐軍將領,并確實為唐王朝的征戰盡忠效力,如太宗時期的契必阿力(鐵勒人)、玄宗時期的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厥人)等。武功蓋世的唐太宗被眾多臣服于他的北方游牧民族推舉為天可汗,這一切使之產生了一種天下歸心的感覺。故唐太宗充滿自信,標榜自己與過去的帝王不同。他聲稱自己對華夏和狄夷一視同仁,不取偏見。唐太宗的見解當然正確,但這一正確的觀點是以唐王朝在民族斗爭中居主導地位、強者地位為依據和后盾。
唐太宗的美好圖景終究被安史之亂的事實擊碎。中唐以后作亂的多為內附番人,755年安史之亂的元兇安祿山、史思明均為雜胡(父母系不同胡族)。764年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鐵勒仆骨部人)叛唐,引數十萬回紇、吐番大軍進攻長安。781年成德節度使李惟岳(奚人)要求朝廷承認其繼承權,未獲許,遂叛。782年恒、冀二州都團練使王武俊(契丹人)因不滿朝廷封賞過低而叛。784年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末曷人)叛唐自立.....這一波又一波的叛亂終于拖得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五代的后晉石敬唐(沙陀人)干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割讓中國土地的罪行。中唐以后的亂局中也有漢將牽頭的,但按比率比內附番將少得多。
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由盛轉衰甚至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產生很大影響的一次大事變,而對安史之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安祿山得到唐玄宗無比寵信,因而在謀反活動上得到很大的便利。他收養同羅(鐵勒的一部)、奚、契丹等部的降人八千余,稱為曳落河(壯士),又蓄勇健家奴百余人,這算是他的基本武力。他有高尚、嚴莊兩個齷齪文人作謀主,孫孝哲(契丹人)、史思明(胡人)、阿史那承慶(突厥人)、田承嗣等武夫作爪牙,這算是他的文武輔佐。他私制大量緋袍、紫袍和魚袋(官員服飾),準備賞授官勛,借以收買徒眾,這算是他的政治計謀。安祿山謀反多年,只有這一些憑借,力量是薄弱的。他依靠曳落河和家奴,并用蕃將三十二人代替漢將,足見他也知道大多數漢族兵士和將官不能為他效力。七五五年,唐玄宗準許安祿山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替漢將,安祿山所率范陽鎮,變成以蕃將為主,漢族敗類為輔的軍隊,叛亂就從此發生,他認為反叛的時機已到,以奉密旨率兵入朝討楊國忠為名,在范陽發動范陽、平盧兩鎮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武裝叛亂。
由記載看,參加安史亂軍的少數民族主要有突厥、契丹、奚、回紇等族。
《資治通鑒》卷217稱:天寶十四載(755),“祿山發所部兵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于范陽”。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突厥人阿史那從禮“以同羅、仆固五千騎出塞,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萬,欲迫行在”。據《新唐書·韓游環傳》記載,“河曲九府”即“河曲九蕃胡”。
《舊唐書·尚可孤傳》載:“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也,代居松、漠之間。天寶末歸國,隸范陽節度安祿山,后事史思明。”
安祿山的女婿歸義王李獻誠(注:參見《安祿山事跡》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原是黑水@①@②都督,開元十六年(728)由唐玄宗賜名,授云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注:參見《舊唐書》卷199《北狄傳》。)黑水@①@②是活動在西至突厥、南鄰高麗、北接室韋區域內的邊疆少數民族政權。
《新唐書·安祿山傳》載:天寶元年(742),“以平盧為節度,祿山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兩蕃即指契丹和奚。渤海國是粟末@①@②首領大祚榮以隋末唐初先后遷居至今遼寧省朝陽地區的兩批粟末@①@②人聯合部分高麗等遺民建立起來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武則天時吸納了一些在安東的高麗舊戶,并借用高麗兵抗擊契丹。據《新唐書·渤海傳》記載,渤海國建立后,“盡得扶余、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武藝繼立后,“東北諸夷畏臣之”。
《舊唐書·地理志》載:“自燕州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諸蕃降胡散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之亂,一切驅之為寇,遂擾中原。”而幽州、營州界內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契丹、奚、突厥、@①@②、室韋及其他胡人。
《安祿山事跡》卷上載:“(安)慶緒獻奚、契丹及同羅、阿布思等。阿布思者,九姓首領也……代為蕃首……后為回鶻所破,祿山誘其部落降之。自是祿山精兵無敵于天下。”(注:參見《新唐書》卷125《張說傳》稱阿布思為“河曲降虜”;同書卷193《程千里傳》稱其為“突厥首領”;《資治通鑒》卷215稱其為突厥西葉護。)
《舊唐書·李懷仙傳》稱懷仙“柳城胡人。世事契丹,降將,守營州。祿山之叛,懷仙以裨將陷河洛”。
綜上所述,安史亂軍具有突厥、契丹、奚、回紇、仆固、同羅、室韋、鮮卑、渤海、黑水@①@②、九蕃胡、居住在回紇的昭武九姓、(注:參見《新唐書》卷224《李忠臣傳》。)柳城胡以及歸屬于渤海的高麗殘部、扶余、新羅等民族成份。
安祿山用來作亂的精兵有曳落河(同羅、奚、契丹降者)、六州胡(河曲六州突厥)數萬人。安慶緒失敗后,曳落河、六州胡帶著大批掠獲的人和物,逃到范陽投史思明。史思明為安祿山攻河北諸郡縣時,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財物、婦女都被掠奪,壯男被迫當役夫,尤其野蠻的行為是用刀槍刺殺老幼病弱,作為游戲;每郡置防兵三千,其中雜有監視漢兵的蕃兵。史朝義逃奔到范陽,隨從不散的只有胡騎數百人。這些事例,說明安、史叛軍主要是以殺掠為目的的蕃兵,將領是野心更大、行為更惡的蕃將和一些蕃化了的漢將。所以,安祿山、史思明盡管死去,留下來的軍隊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與唐朝處于對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