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縣城的東、南、西、北四門,赫赫有名。《鄰水縣志》記載,明成化年間,鼎屏鎮擴建縣城,“削山砌石為城”,建起高1丈5尺、周長720丈的城墻。明嘉靖年間增修城垣,建迎陽、永寧、鎮安、安慶四個城門——這便是最初的縣城四門。數百年來,歷經戰火、重建、改建、更名,城垣與城門幾度變遷,直至民國時,城門方以方位更名為東、南、西、北門。
經民國時兩度修繕改建的城垣,城墻加高,從西門至北門一線修建了內城墻,西門城墻右側還增筑了碉樓,適應火器攻防。
1958年,鄰水修建北門橋時,北城門拆除;1989年,為了加高臨河街道路面,東門和南門也拆除了。城墻也因舊城改造而拆除,完成了歷史使命。
西門古老而高大:石砌的墻面,約4米高的城門洞,城門上有間土木結構的屋子。
古老的城垣和四大城門,如今只存留在泛黃的舊照片和老人們的記憶里。
雖然城門已經不復存在,然而,東南西北門仍然是鄰水的標志,令人們倍感熟悉和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