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底稿
——書畫大家楊丁東先生作品賞析
雁翎
從時間的深處走來,他用藝術的足跡注解了生命的頑強,在他的理念中,懸掛的藝術始終是其精神的圖騰。他是一個靠思想活著的人,在窮其一生的朝圣中,他的靈魂里過多地摻雜了歷史的煙塵。他又是一個睿智的開拓者,一個眼睛里鏤刻了太多時代風影的獨行者。正是這樣的一個率直之人,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奇跡般地用史實的墨筆和丹青為世人留下了徹悟苦難的藝術。
他就是楊丁東先生,一個用八十三載春秋見證了世事滄桑的老人,一個用淡定和從容綰結了生命時光的書畫大家。
先生生于1921年,祖籍山西萬榮。就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中,15歲的他以筆從戎,用一腔飽滿的情感張揚著抗日救國的旌旗,后遭國民黨逮捕,經歷了五年非人的牢獄之苦。出獄后,癡心不改,斗志不衰,在進步的刊物中從事著神圣的記者和美編工作。1958年,一場世人矚目的浩劫又涂抹了他詩意的懸紙,一頂右派的帽子緊箍咒似的勒在了他的頭上,束縛了近二十年。這期間,低頭生活的他仍離不開藝術的浸染,一支頹筆成了他精神的拐杖。平反后,他又任雜志的美編。1984年退休后,他專注于國畫創作直到2004年人去墨干,可以說,他坎坷的一生拉直了是一支筆,展開了是一幅畫。
苦難是藝術扎根的營養。苦難讓先生更為透徹地體悟到了書畫之道的精髓,也練就了他從容處世的心態,不管是身處漩渦還是浪尖,他始終以樂觀的方式生活,從不遮掩以書入畫,以畫入書的藝術追求。正是這份篤實和謹執的修養才使先生在藝術的領城內拒絕了浮躁和狂熱,最終成了隴上一代大家。
先生的字以形見義,以畸求穩,而畫卻是以小見大,以拙求樸,字里畫間藏古今,斂胸臆,有如先生的經歷,總能折射出歷史的氤氳 。這是時間永遠磨損不了的智慧棱角。
讀先生的書畫,能讓人感知雷霆萬鈞過后的霞光,能感知蒼涼暗夜褪去的曙色,能感知磅礴山戀吞吐的紫氣。這是一個歷經磨難的圣徒對宗教般的藝術做出的最虔誠的宣言和詮釋。如此,先生的書畫則無可厚非地感動著讀者的目光。其實,在先生的筆下,書畫是他托物言志的工具,一種表達情趣和寄寓理想的載體。結合先生傳奇的一生,再賞析先生的作品,驀然發現,先生此生以字立命,以畫安身的價值就是他用藝術為一段編年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底稿。
昆德拉曾說,在過去的時間中認識現實,這是思味歷史最好的傾訴。先生雖已去,但作品尚在,但愿這些沾滿了往事云煙的藝術能夠被駐足的目光讀懂并用心珍藏。
雁翎于蘭州耕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