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晏濟元在家中練習書法。
2月10日晚,著名畫家晏濟元走完了他110歲的人生旅程。在他百年求索的人生旅途中,曾與郭沫若同船東渡日本求學;也曾與張大千聯袂舉辦畫展,飲譽中外。他的畫,被美術大師劉海粟評價為“絕去筆墨畦徑,一掃四王習氣”,被國畫大師張大千贊為“作家士氣兼到”。
晏老筆下題材包羅萬象:從山水、人物到花鳥、走獸,無不涉獵;晏老的繪畫藝術造詣精深:工筆、重彩、潑墨、寫意、白描、雙勾,無所不長。此外,他在書法與篆刻上也頗有建樹。
這位德高望重的書畫大師有著怎樣一段藝術人生,又為后人留下了怎樣的藝術遺產與精神財富?
堅持——
學古敵古,沒有兩幅是雷同的
晏老一生經歷傳奇。他7歲從父學習詩、書、畫、印。早年曾到日本求學,歸國后與張大千在北京、成都、重慶等地多次舉辦畫展。63歲那年,他遭遇車禍,下肢癱瘓,一病就是八年,卻奇跡般地站起來。他老年揮毫如舊,云游天下……
“他的繪畫藝術是與他的人生經歷和命運聯系在一起的。”著名書畫評論家馬安信認為,從美學思想來考察,晏老的作品有著一種“澄懷味道”的自然體味,有著一種“畫寫性靈”的精神追求,有著一種“寄樂為畫”的表象與“以畫為寄”的真實。
晏濟元的弟子、畫家陳滯冬至今也忘不了初見晏老作品時的震驚。“我開初學畫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當時在成都還偶爾能見到他中年時期的作品。那些作品,每次給我的感受都能用 ‘震驚’二字來形容。那是一種靜靜的震撼。”晏老的畫高貴、雅致、富麗、清俊、華美,陳滯冬當時就在猜測這些畫作的作者究竟生活在什么時代。在他心里,這樣的繪畫作品,斷不可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創作出來。“這是一位什么樣的畫家??!他眼中所見的世界竟然如此美麗,他的內心該是如何的純凈與清真!”
晏老從藝一生,堅持學古敵古,創新破新。“他曾說過自己的技法不為凡務所役,也不受成法所囿,他的自我創造,完全蘊藏在發現和與古法為敵的探求中。”晏濟元的義子叢啉中告訴記者,晏老作畫,沒有兩幅是雷同的,因為他永不滿足一種畫法。
這一點,在他的工筆重彩花鳥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工筆重彩花鳥畫之難,難在這一畫科在差不多一千年前的五代北宋時期就已經達到一個高峰,形成了一套復雜的技術體系和藝術審美原則。”陳滯冬認為,在這一時期之后,從事這一畫科的藝術家,要么沉醉并且迷失在傳統的成就之中,要么根本無法理解這一套藝術語言,僅僅在相當淺表的層次上對其進行模仿。而“晏先生的工筆重彩花鳥畫,是建立在他以獨特的智慧對前人所創造的技術體系與審美原則的洞徹之上,并且依照后來文人畫所發展技術與原則對之進行了適度的改造,達到了通常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
在陳滯冬看來,他的工筆重彩花鳥畫既富麗、華美、高貴、精致,又古雅、清新、超逸、沉雄,這些完全不同的藝術特質和審美趣味,相互矛盾又和諧統一地并存于他的作品之中,其所形成的內在張力對人的視覺審美經驗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晏濟元的山水畫氣度不凡。
境界——
通融各家,詩書畫印皆精
除了繪畫以外,晏濟元還是書法家、篆刻家。他認為,書法與繪畫互為其根,相輔相成。“晏老的書法和繪畫一樣,都在努力向‘自然’探索。”叢啉中告訴記者,如果仔細體味,不難看出其書法里中鋒、側鋒等豐富的用筆方法,都與自然界的重巒疊嶂、水紋石理切近吻合,他把篆隸等一系列筆法融于繪畫之中,使其構成“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的境界。
晏濟元教學生,首先也讓他們先練好字。晏濟元生平最欣賞的是王羲之的字,所以他的每一個學生最初開始跟他學畫的時候,他一定會送一本王羲之的《十七帖》給學生,讓他們先每天練幾遍。
而晏濟元自己也一直堅持練字,“那時候他練字,每天早上6點多鐘就起床開始寫,從來不會耽誤一天。”晏濟元的兒子晏秉常告訴記者,他練字非常忘我,有的時候家里客人走了他都不知道。他每到一個新的城市,首先就是去逛書店,尋找好的字帖。
晏濟元還擅寫詩,其詩詞作品節奏悠揚,兼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他愛在畫上題詩,借詩文之意凸顯畫的韻味。他對篆刻也很有研究,他學習漢印刻法,凝練大方,其金石作品更多達400余件。“篆刻,實際上已成為晏氏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叢啉中說。
執著——
天地鑄我,110歲高齡仍寫生
在晏濟元百年的藝術人生中,藝術早已刻骨地融入了生活。即便是他癱瘓在床的8年,也沒有磨滅他對藝術的熱情。躺在病床上的晏濟元每天堅持練習書法和繪畫,沒有紙墨就在腿上比劃。
在夫人潘毅的悉心照料下,晏濟元奇跡般地站了起來。改革開放后,晏老以80高齡上北京、下廣州、訪峨眉,遍訪祖國名山大川,創作出一幅幅佳作。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長江萬里圖》長卷,僅寫生畫稿就達300多張。1978年到1982年,晏濟元多次出游昆明、柳州、桂林,創作出長達22.75米的長卷《百里漓江》。
“父親認為,作畫應吸山水之精華,納天地之靈氣,作品才有生命力。”以天地鑄我,是晏濟元現實主義藝術觀的寫照,也是他一生奔波各地、游走名山大川的動力。而這份對藝術的堅持,也讓高齡的晏濟元書寫了很多人生傳奇。99歲時,他還曾前往麗江玉龍雪山下寫生,在奔騰咆哮的世界第一大峽谷虎跳峽采風;逾百歲,還登臨西岳華山,登東岳泰山收集資料進行創作……“他原本計劃百歲后走遍五岳名山,可惜只走了華山和泰山,這可能是他一生的遺憾。”晏秉常感慨道。這位執著的老人一生都未曾放棄自己的藝術堅持,就在去世前幾個月,晏濟元還前往三圣鄉對著荷花寫生。
性格幽默風趣的晏濟元,對待藝術卻是異常嚴謹。據晏秉?;貞?,當年為了畫一幅三峽的山水畫,晏濟元前后去了10趟三峽,每次回來都要再修改。“父親畫了3幅三峽手卷,有潑墨,有寫意,有工筆,每幅都在15米以上,但是從來不拿出來展覽,他說自己畫得不太好。”晏秉常說。
晏秉常透露,在父親生前,他們就打算在四川博物院舉辦一次百年回顧展。如今這個展覽還會繼續,“作品不會放太多,但肯定都是爸爸的精華作品。”而在重慶李子壩,一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4層樓高的晏濟元紀念館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準備裝修。“等紀念館建成完工后,將為父親舉辦一次展覽,展出100余幅晏老的精品力作、圖片、素描等相關資料,讓大家能全方面地了解一位真實的晏濟元。”
大師之交:“兩張一晏”往事悠悠
在畫壇,晏濟元和張大千、張善子兩兄弟并稱“兩張一晏”。他與張大千的一段友情最為膾炙人口。
1901年,晏濟元出生于四川內江,父親晏輝廷是晚清秀才。同樣出生于四川內江的張大千,其父張懷忠和晏輝廷是好朋友,因此張大千自幼和晏濟元就是玩伴,二人個性相近,都酷愛書畫。晏濟元在父親教導下學習書畫的同時,張大千也在母親以及二哥張善子指導下學畫,二人從小便開始了繪畫的切磋和交流。
1928年,晏濟元考入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他帶著兩個侄子來到上海。當時,張大千和張善子從日本回國,住在上海西門路西城里,他們在分別多年后再度重逢。
在張大千兄弟盛邀之下,晏濟元搬去與張氏兄弟同住,分別10余年后,他們再次聚在一起切磋探討繪畫,到名勝古跡寫生。在上海期間,通過張大千,晏濟元逐漸增加了與書畫界的交往。“九·一八”事變后,晏濟元和張大千共同拿出自己的書畫作品,舉辦募捐展覽,賑濟難民。在上海這段時間,晏濟元寄寓張大千兄弟家中達6年之久,共同度過了他們生命中彌足珍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