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人們大多回家團圓,景點兒游人比平時少了許多。
清晨,天地間云霧繚繞、煙雨朦朧,從夢中慢慢蘇醒的西江千戶苗寨依然睡眼迷離。
原以為西江苗寨因地處一條江的西邊而命名,到此才知道大錯特錯。原來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西”氏族號稱是苗族先祖蚩尤的直系后裔,但在西氏族到達貴州以前,這里已經居住著“賞”氏族。西江苗寨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江千戶苗寨地處一個典型的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其主體位于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西江苗族同胞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開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深厚的農耕文化與美麗的田園風光。
西江千戶苗寨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建筑、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苗族建筑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底層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存放生產工具、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于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生活物資。西江苗族吊腳樓大都依山而建,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風雨橋是苗寨的一道亮麗風景。風雨橋關風蓄氣,擋風遮雨,改善了風水條件,方便了居民生活。由于以前的風雨橋的建造屬全木式結構,容易被大水沖垮,現所修建的風雨橋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風雨橋不但堅實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增加,而且美觀大方、氣勢恢宏。
西江苗族稱為“黑苗”,也稱“長裙苗”,因為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現在雖然沒了長袍長裙,但衣著仍是黑色調。苗族雖然沒有文字,但苗族之間的語言交流仍然使用傳統的苗語。風雨橋上文字是他們按照苗音漢譯生生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