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名家田從豁治療失眠針灸治療失眠的機理...
針灸名家田從豁治療失眠
針灸治療失眠的機理和作用在于能協調陰陽,調理臟腑,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介紹常用針灸處方如下:
處方1:百會、神庭、印堂、神門、巨闕、三陰交、安眠。可選用三棱針放血、拔罐、梅花針叩刺、耳穴埋豆、灸法等治療方法。本方主要在于調理陰陽。治療失眠癥不能一味地鎮靜安神,而應重在調和陰陽,在重建陰陽平衡之氣的基礎上予以鎮靜。故方中百會配巨闕,一督一任,一陰一陽,一上一下,以調和陰陽,順接陰陽之氣。神庭、印堂同為督脈之腧穴,既可鎮靜安神,又可輔助百會調理陽氣。方中調理陽氣之穴明顯多于調理陰氣之穴,故又取足三陰經之交會穴三陰交,輔助巨闕調理一身之陰氣,從而使方中陰陽取穴達到平衡。
處方2:大椎、心俞、膈俞、脾俞、腎俞、肝俞。虛證者,針刺手法較輕,以補法為主。對于實證者,采用大椎、心俞放血拔罐。先用三棱針點刺,然后以局部拔罐以利出血,放血量以2~3mL為宜,也可配合梅花針叩刺,采用彈刺法,每分鐘80次左右,刺激強度因人而異。
以五臟俞為主配以大椎,體現了調理臟腑從背俞穴入手的觀點。因為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可達到調理五臟的作用。方中五穴均與陰血關系密切,以調養陰血、鎮靜安神為主。大椎為手足三陽之會,又是督脈之腧穴,既可鎮靜安神,又可調理陽氣,與背俞穴共同起到調和陰陽的作用。
3.病案舉例
王某,男,45歲,初診日期為1999年1月13日,主因“失眠半年余”前來就診。
患者1998年初行膽囊切除術后,因工作原因情緒不暢,逐漸出現失眠、煩躁、健忘、周身乏力、工作效率降低、對周圍事物興趣減低等癥狀。曾檢查肝功能、甲狀腺、血糖、心臟等多項指標均未見異常。近半年癥狀加重,入睡困難,睡中易醒,多夢,時有盜汗,每晚服用安定2片,只能睡3~4小時。平日煩躁易怒,納差,二便調。舌質暗紅,少苔,脈沉細。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現以藥物控制。
診斷:不寐(血虛肝郁,熱擾心神)。
治法:疏肝清熱,養血安神。
治療經過:針刺百會、安眠、風池、神門、巨闕、期門、中脘、肓俞、三陰交,與大椎、安眠、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交替使用,同時夾脊走罐。治療2次后,心煩明顯好轉,睡眠有所改善。治療8次后,情緒明顯改善,精神好,西藥停服,每晚入睡6~9小時,仍多夢。經針刺12次后,病情趨于平穩,患者入睡容易,睡眠質量好。
病例分析:患者因術后出現失眠,情志因素引起肝氣不舒,肝失條達,肝氣郁滯,熱郁化火,上擾心神。肝的疏泄功能受損,肝不藏血,陰血虧虛,不能制約體內肝的陽氣升動,陽氣亢逆,故出現煩躁、易怒、失眠。肝藏魂,魂失所養則“魂不守舍”,可出現多夢易驚,臥寐不寧。治療時重在疏肝理氣,配以清熱、養血。從五臟俞入手調理臟腑,從而達到水火既濟、心火得滅的目的。百會、安眠可鎮靜安神;風池可清瀉肝膽熱邪;期門為肝之募,養血調肝,條達氣機;神門為手少陰經的原穴;心俞與心之募穴巨闕為俞募配穴,共奏養心安神之功;中脘、肓俞培補中焦,扶正祛邪;三陰交調三陰經之經氣。同時,針刺治療時要注意患者的感受,從心理方面多與患者交流,讓患者對醫生產生充分的信任,幫助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