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不僅功業圓滿,生榮死哀,同時也是當時的古文名家,是清末的理學大師。作為父親,曾國藩也和其他的父親一樣,對子女充滿了殷殷期待。可他又不同于其他的父親,愛之深,更課之嚴。尤其是他隨著政治地位的節節攀升,成為朝野矚目的重臣之后,更是克己謹慎,對子女教育要求也更加嚴格。
曾國藩有兩個兒子、五個女兒,還在他們幼小之時,就親自編纂家庭教育讀本《曾氏家訓長編》,采輯古今名臣大儒的言論,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門三十二子目,作為子女誦讀之書,此后曾國藩投入到與太平軍作戰之中,可無論戰場上的生死一線還是朝廷中的明爭暗斗,他始終不忘教育子女,繁忙的軍事政務之余寫下了數萬字的家書,要求子女時時記住勤儉,萬萬不能因為父親的權勢而稍有放縱。很多家書都寫得極為細致瑣碎,隨處可見舐犢情深、殷殷期待。而他寫的家書更成為后世做父親的教子典范。
曾國藩熟讀古今歷史,也看多了權臣子女的驕奢張揚,所以對子女要求極其嚴格。要求家里的子侄對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多封書信里詳細地跟兒子談如何做學問做人,鼓勵兒子們去學當時文人士大夫不以為然的天文學和英語,要兒子保持簡樸的作風,舉止穩重,言行謹慎。
對于女兒,曾國藩也是嚴格要求。他曾親手為媳婦和女兒們訂了一個功課表,每天要做四件事。第一項是做飯:早飯后做小菜、點心、酒醬等;第二項是織布:上午時間要紡紗或者績麻;第三項是女紅:中飯后,要做針黹刺繡之類;第四項是其他雜工:晚飯后要做鞋或縫衣,一直到二更才能收工。不是親眼讀到這樣的文字,哪里相信這是權傾朝野的一等侯爵家小姐少奶奶的生活啊!他怕她們不肯好好照辦,還在家書后特意說明每個人“每月須做成男鞋一雙、女鞋一只。吾回江寧后,當作一總驗”。
家教嚴固然不錯,可有時候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也未免苛刻。尤其是在對待女兒的婚事上,作為父親曾國藩也有遺憾和后悔。曾家的家教好,可是并不意味著別人家的孩子也有良好的教養。大女兒的丈夫為人放蕩殘暴,由于經常受到虐待,大女兒想長住娘家,曾國藩卻狠心不允。當時曾國藩已經成為朝中最有權勢的人,說不能以勢壓人,哪能讓自己的女兒不回婆家呢。結果女兒整日以淚洗面,不到30歲便去世了。三女兒自幼被許配給曾國藩的朋友羅澤南的兒子,后來羅澤南戰死,而其子卻不成器,是個花花公子,羅家自覺不配,要求退婚。可曾國藩覺得不能自食其言,依舊將女兒嫁了過去。結果丈夫不務正業,婆婆又刻薄,讓她十分痛苦,也是未滿40歲便去世了。三女兒去世之時,曾國藩未曾看到,可大女兒卻是走在了他的前面,這讓身為父親的曾國藩深深內疚。
然而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說:“家勤則興,人勤剛健。既勤且健,永不貧賤。”在曾國藩的嚴格要求教導下,曾家后代人才輩出,蔚為大觀。除了成為數學家的二兒子曾紀鴻、名垂青史的外交家曾紀澤之外,孫輩尚有曾寶蓀、曾約農等教育家,家風綿長,世代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