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川堂歷史
世界屈指可數的金屬加工地——燕。起源于江戶時代初期,和釘的制作發現。江戶時代后期,仙臺的渡來工匠在燕傳播“鎚起銅器”的制作方法,1816年(文化13年)玉川堂的祖先,玉川覺兵衛繼承了其方法。燕的銅器制造發展得力于附近彌彥山大量銅的出產,原材料的方便取得。從日常銅器(鍋、釜、藥罐)的制造,后逐漸增加工藝品元素,1873年(明治6年),日本第一次參加萬國博覽會作品展出一直到戰前,大約30次在國內外博覽會上獲獎。1894年(明治27年),在明治天皇大婚25周年紀念會上敬獻花瓶,隨后日本皇室慶祝會上敬獻玉川堂制品成為慣例?,F在被新瀉縣評為“新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廳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產業大臣(舊通商產業大臣)評為“傳統工藝品”。后一直致力于國內唯一“鎚起銅器”產地的發展。
歷代當主
初代玉川覺兵衛(1799~1871)
從仙臺的渡來工匠藤七那里繼承“鎚起銅器”的制作方法,開始了日常銅器的制造。被稱贊為“燕鎚起銅器”的產業創始功臣。1901年(明治34年),收到當時農商大臣的追賞。
第二代玉川覺次郎(1829—1891)
隨著其后工藝品要素的加入、1873年(明治6年)日本首次參加萬國博覽會,“燕鎚起銅器”就聞名全國。一直到戰前大約30次參加國內外博覽會作品展出。
第三代玉川覺平(1853—1922)
1893年(明治26年)在世界哥倫比亞博覽會、1910年(明治43年)的日英博覽會上榮獲銀獎。1894年(明治27年)1894年(明治27年),在明治天皇大婚25周年紀念會上敬獻花瓶,隨后皇室慶祝會上敬獻玉川堂制品成為慣例。
第四代玉川覺平(1881—1947)
從明治雕金界的至寶—海野騰眠入門后又畢業于東京美術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在水壺瓶口的打出技法及其著色技術的開發、作品的近代化和多樣化上有了跨時代的發展。明治時代多次在東京、京都等地進行學術交流,真正到達了美術工藝品的領域。當時制作出來的華麗的花瓶、香爐等在國內外博覽會上得到了高度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戦により壊滅狀態となった鎚起銅器業界を、戦後いち早く復興に著手。
1958年(昭和33年)新潟県より「新潟県無形文化財」、
1980年(昭和55年)文化庁より「記録作成等の措置を講ずべき無形文化財」に指定される。
第六代玉川政男(1938年—)
培養出來多名工匠并在1981年(昭和56年)組織創建“燕分水銅器行會”。其作品被當時的通商產業大臣評定為“傳統工藝品”。
2002年(平成22年)成為掌握金屬木紋技術第一人,其弟被授予紫綬獎章。
2010年(平成22年)玉川宣夫被評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人間國寶)。
第七代玉川基行(1970—)
繼承祖輩近200年的基業,后繼續致力于作為本地產業的國內唯一“鎚起銅器”產地的發展。
2008年(平成20年)玉川堂的店鋪“土蔵”“鍛金坊”“雁木”被錄入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