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筋紋器是紫砂造型中不可缺少的類型之一,同時也是紫砂壺體系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她與光貨、花塑器共存于世,各自演繹著自己的精彩。
許軍作品:夏韻 編號:42347
紫砂筋紋器的創作理念主要來源于自然界瓜果或者花瓣的筋紋或紋理,經過不同的工藝創作而成。其紋理清晰,線條順暢,具有韻律美,而筋紋器也是紫砂造型中最具代表及影響較大的門類之一。
吳貞裕作品:柿扁 編號:15651
明朝時大彬的高徒李仲芳和徐友泉均是制作紫砂筋紋器的高手。李仲芳制作的筋紋器在變化中身以渾圓為主,流把以方形為主,于變化中求統一協調,為紫砂筋紋器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徐友泉“變化其式,畢智窮工,移人心目。”可謂是別具一格。
顧婷作品:脫穎 編號:16188
他制作的《仿古盉形三足壺》簡練大方,古樸而雅正,亭亭玉立,雍容華貴,于簡練中求氣度,開創了紫砂筋紋器的新風尚。而他其他的筋紋器作品亦做到工藝精致,口蓋任意轉換,吻合自如,將筋紋器的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到了清朝時期,隨著一些習慣與風俗的改變,筋紋器的造型也開始發生變化,逐漸融合了其方器、圓器與花塑器這三種器型,自然筋紋器的造型開始以多種造型展現。
顧婷作品:菊蕾 編號:16187
無論是方型、圓型、混合型,均用筋紋組成線條,蓋與口瓣瓣相吻,筋紋表達從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至壺體,直至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轉角鈍而不圓,呈現出勻稱豐腴的寶相。縱觀清朝的一些筋紋器作品,凝重、厚實、古樸便成了清朝早期筋紋器的特征之一。而清朝中期《八卦龍頭一捆竹》的出現,又將筋紋器推向了另一個高潮,將中國的文化意韻構思于壺上,同時顯示了壺藝家的文化修養與技藝。至近現代以王寅春為代表的筋紋器壺藝家將筋紋器的創作推向另一個高潮。
盧寧剛作品:鋪砂菊瓣 編號:16344
王寅春后期創作的《裙花壺》以精而巧,精而小,精而雅的特色,既莊重古樸,又飄逸優美,清秀端麗,別致獨到,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成功的紫砂筋紋器經典作品之一。另外馮桂林制作的《五竹壺》頗有現代設計理念,這也開創了將筋紋器結合竹器的時期,創作影響甚大。
盧寧剛作品:如意八瓣 編號:16336
筋紋器發展到今天在姹紫嫣紅、千嬌百媚的紫砂壺藝海中,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以其獨特的構思,奇巧的工藝,嚴謹的技術,優美的形態而有其無窮的魅力,在紫砂壺藝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深受廣大愛壺者的喜歡。
筋紋器,主要是在幾何形體的壺身上分成若干等分而組成立體條紋。如葵仿鼓壺,束帶菱花壺,裙峰壺,四方側角壺,六方抽角壺等。也有仿自然形態的筋瓤如合梅壺、合桃壺、南瓜壺、蓮心壺、梅花周盤壺等。還有是創作者憑自己的意念而設計的亂紋但又有一定規律的筋瓤壺如魚化龍壺、云龍壺、風卷葵壺、飄菊壺等。
韓小虎作品:榮華富貴 編號:16613
筋紋器的條紋可陰可陽(凹凸),可粗可細,有曲有直,有寬有窄,有棱有角,或螺旋狀,或上下錯接狀等。這就根據制作者對壺體造型的要求、壺整體的布局和審美角度而定。總之,筋紋作品是紫砂藝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根據幾何形態和自然界的各種實物形態進行模仿或經過抽象的藝術加工而創造的一種壺式。這種款式在明代后期極為流行。筋紋器的制作難度很大,很顯功夫。
工藝的要求應該是線條脈絡清晰有致,曲線流暢和諧,把生動流暢的線條納入結構嚴謹的形體之中。做到上下對稱、左右均勻、疏密有致、線條上中下變化自然,體現一種秩序之美,節奏之美。筋紋器的制作,關鍵在于口蓋,不管一把壺用什么樣的筋紋進行裝飾,也不管設計成多少條筋紋;也不管是“克截蓋”還是“嵌蓋”。要做到蓋子不管從任何方位蓋上去,口蓋之間要面面吻合,筋瓤之間要條條嚴密合縫,沒有絲毫間隙。
吳介春作品:大品瓜語 編號:22984
顧景舟先生曾精辟地說過:“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合貫通,方可稱為佳作。”
誠然,這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有扎實的基礎技能,豐富的生活積累,嚴格縝密的技巧,又要有對泥、成型、燒成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工藝流程等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等等。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此語高度概括了紫砂壺藝術的真諦。不管什么形態、款式、品種、類別和造型種類的茶壺,都是適用的,筋瓤壺、筋紋器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