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語錄 讓活動的時間歸活動,作業的時間歸作業。節奏不能亂,活動不會散學生的心。
不能死抓成績,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績,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學校收獲了什么。我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會開玩笑”和“開得起玩笑”的人,因為生活常常會給我們或驚喜或痛楚的玩笑。班主任一定要跟學生在一起,跟學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瘋。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
8月25日,“全國模范教師擬表彰名單”出爐,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歷史教師葉德元名列其中,這可能會讓他的學生很不適應。因為在學生心中,“葉老”就是一個親切的大哥哥,跟“模范”這樣高大上的詞可扯不上邊。
事實確實如此,今年32歲的葉德元不是一道正兒八經的大菜,而是一盆川味十足的麻辣燙;不是字正圓腔的國粹京劇,而是深受喜愛的地方戲川劇,不夠高雅,骨子里卻韻味十足,透著一股自在飛揚的氣息。
他的裝扮夠“麻辣”:哪怕是在正式場合,一件T恤衫、一條七分褲、一雙運動鞋,就是他最常見的裝扮。跟一群初中生站在一起,他看上去不過是一個年齡稍長些的大孩子。
他的歷史課夠“麻辣”:有人用“張牙舞爪”來形容他在講臺上的狀態。原本為50人開設的選修課,會有200多個學生蜂擁而來。賽課時,別人不敢用的幽默言辭,他信手拈來,插科打諢,甚至大膽調侃評委。
他的班級管理夠“麻辣”:3年時間,他為2010級18班學生寫了1234篇博客;與他們一起策劃實施了200多個主題鮮明的活動。
從倒數第二到正數第二
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其2010級18班,是葉德元的“成名之作”。
2013年暑假,18班畢業以后,一個學生在葉德元的博客上留言:我突然覺得老師真可憐,每過完一個三年,你愛著的一群孩子就會來一次“集體消失”。
那一夜,葉德元哭了,整整哭了一個晚上。
要講18班,還得從流傳最廣也最傳神的“學業成績排名”說起。
2010年,28歲的葉德元從其他學校進入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接手18班——該校初一年級的最后一個班。入學摸底考試,18班學生送給他的“第一份大禮”是全年級倒數第二的排名。“新教師”葉德元每天都會收到科任老師的投訴,這個學生捅了簍子,那個學生沒交作業……
然而畢業時,“倒數”二字被扔掉了,只剩下“第二”,班風學風和班級凝聚力也都被公認是最好的。僅僅用了三年時間,葉德元便成功“逆襲”,成了令學生、家長抓狂的偶像。
各地各學校邀請他去做講座的信函像雪花一樣飛來。至今,他已經在省內外做過80多場報告,“檔期”滿得就像當紅明星一樣,排到了幾個月以后。在四川教育界,走到哪里都能聽到校長、老師談論他。
在這三年里,到底發生了什么?葉德元是不是抓成績很有一手?
抓成績,一般都會被理解成“抓時間”,搞題海戰術。所以,渴望成績的家長不喜歡副科老師當班主任,但葉德元采用逆向思維:要是班主任教數學就整數學,教語文就抓語文,那就亂套了。
葉德元不抓時間,他抓的是平衡。他的絕招是充分依靠科任教師,充分信任科任教師,為科任教師做好協調工作。
18班的數學老師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年輕,沒有經驗。而那時,18班的學業成績正在全面往上“漲”,校長征求葉德元的意見:是否需要換一位經驗豐富的數學老師?
葉德元拒絕了校長的好意。在他看來,這位數學老師很勤奮,對每個孩子都很關注。他還特別留意到一個細節——個別學生要求周末補課,這個數學老師拒絕了。因為,她的眼里裝著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個別尖子生,她要留足時間備課和鉆研教材。后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這樣的細節成就了18班的孩子們,也成就了一位年輕而優秀的數學教師!
“我沒有抓過成績。”葉德元一再強調,“不能死抓成績,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績,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學校收獲了什么。”
葉德元這樣的回答,一般人并不相信。可事實是,18班學生幾乎人人都有一門特長。
在18班,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歷史、地理等副科,從來沒有被占;午休時,學生偷偷做作業,葉德元會去制止;科任教師占自習課,葉德元也會把教師“趕出”教室。
“讓活動的時間歸活動,作業的時間歸作業。節奏不能亂,活動不會散學生的心。”葉德元說。有時,體育課沒上成,葉德元會想辦法調一節課來上。在他看來,體育課上好了,學生就會在課堂上干好自己該干的事情,成績自然而然也就上來了。
3年時間200多次活動
進入七中育才學校時,葉德元才28歲。這個籍籍無名的毛頭小子,也是從零開始。只是,在接下來的三年中,葉德元通過活動給了18班許多個“集體夢想”。
初一的藝術節,學校要求每個班出一臺節目。葉德元的標準很簡單,就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上場”。
“說實話,那個節目整體效果很一般,甚至有點難看。”4年后,葉德元如此評價,但就在節目結束時,一位學生母親激動地拉著葉德元的手說:“感謝你,這是我女兒長這么大在別人面前表演的唯一一個舞蹈。”
這句話,讓葉德元一直銘記在心。班級活動中,任何一個細微的安排,對某一個孩子都可能意味深長。
學校舉行“好聲音”比賽,葉德元選了兩個從未有過舞臺經驗的學生,代表班級去參賽。其他所有同學都是“綠葉”,給他們倆伴唱。最后,18班在那次比賽中名落孫山,但是,這次活動對兩位難得上臺的同學,對整個班級,都意義非凡。“讓出機會,成全別人,對拿獎拿到手軟的才藝尖子生們,是另一種成長和收獲。”葉德元說。
3年中的每一個周末,葉德元幾乎都是帶著妻子跟孩子們一起度過。燒烤、打羽毛球、騎自行車、看電影……活動豐富多彩。3年里,他為18班設計了200多個主題鮮明、持續開展的活動,讓孩子們做主角、當主唱,在展示自己、認同別人的同時,學會感恩、擔當、團結。
“一方面,活動能滿足他們旺盛的精力,避免他們無事生非。另一方面,孩子有著巨大的潛能。在活動中,孩子們的潛能得到釋放,個性得到張揚。”葉德元這樣認識活動對學生成長的意義。
活動,是葉德元教育工作的絕對主題。他搞活動,并不是為了完成學校分配的任務,而是為了學生的成長需要,也是他的教育風格。
之前,葉德元曾經在成都的一所民辦學校當教師,2010年暑假,葉德元帶著那所學校的20多個孩子走進世博園,也走進了上海交大、復旦大學。
出發前,葉德元讓孩子們分成餐飲組、交通組、游覽組、聯絡組等5個小組。如何換登機牌,在哪里吃特色小吃,走哪幾個景點,這些都歸各個小組的學生謀劃、操作。每一天,葉德元都優哉游哉地跟在孩子們屁股后面,顯得特別輕松。他甚至故意“走失”,急得學生們一邊派人尋找,一邊在廣播站播報尋人啟事。
一路上,孩子們得到了極大的鍛煉,體現在宏觀謀劃時,也體現在細枝末節處。這群孩子收獲的是“超標準”的初中課外教育,超值的未來教育。
到了七中育才學校,葉德元繼續秉承這樣的理念:“一定要帶孩子出去,一定要讓學生了解社會、關注國家大事。這樣,學生的眼界才會不一樣。”
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活動,葉德元就從不會在安全壓力下妥協。他認為,在安全隱患前,掌握化解之道才是硬道理。每次出行前,葉德元都會熬通宵編制詳細的活動計劃,最終印成一本小手冊,各類電話、證件號碼、注意事項,無所不包。這份手冊的細致程度,甚至令他的一位導游朋友嘆為觀止,拿去借鑒。
1234篇博客,點擊量近80萬
2010年開學,新生軍訓,烈日當空。葉德元坐在一邊的臺階上守著孩子們。偶然間,他發現對面的樹林里,有6個家長拿著相機在抓拍自己孩子的颯爽英姿。
軍訓,這是孩子們第一次長時間離開父母,父母對軍訓中的子女格外牽掛。葉德元趕緊打開電腦,在家長QQ群里吼:“哪個家長想看自己的幺兒?”沒過幾分鐘,家長們便紛紛報名。
一有家長報上名來,葉德元就馬上放下電腦,抱著相機沖過去,在學生方陣里咔嚓幾聲,然后趕緊跑回來,將照片轉到電腦上,發給家長。家長的呼聲此起彼伏,葉德元就像瘋了一樣來回奔跑。
晚上,葉德元把所有的照片整理出來,發到自己的博客上。他一個一個對比名字,選出最好的照片,不漏掉一個孩子。由于網速慢,他常常要熬到半夜兩三點鐘。軍訓6天,曬黑了,跑瘦了,一共拍了50個G的照片和視頻。
那段時間,博客“葉老的窩”點擊量高得異常,家長們都在各自的電腦前守著看。葉德元的辛苦換來的是家長的感動。家長感動了,對班主任信服了,甚至成為他的忠實粉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然就完美融合。
開學典禮、布置教室、吃中午飯,孩子們在校的點點滴滴,葉德元都會通過博客發布出來。幾乎每一天,“看博客”都成為18班每個孩子和家長必做的事情。3年時間,葉德元為18班寫了1234篇博客,點擊量近80萬。
寫博客,是葉德元關注學生的一種方式。一個班幾十個學生,有時難免“照顧不周”。一旦意識到某個孩子被長時間忽略了,他就會悄悄地跑過去,將鏡頭對準這個孩子,一張動人的笑臉不久后就會出現在博客上。
一天,一個成績和表現都并不算好的男生找到葉德元說:“葉老,我想當干部!”葉德元當場就給了他一個“官”——清潔委員。當天放學后,這個學生認真地巡查教室的清潔情況。當然,他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葉老”鏡頭的捕捉。
孩子還沒回家,照片就上了班級博客,同時所有家長都收到了葉德元的短信:“今天是某某同學第一次擔任清潔委員,請大家到班級博客上看他認真負責的身影。”當晚,孩子的媽媽給葉德元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說不完感激和感動。
很多老師都嘗試過寫博客,但過不了多久就放棄了。日常工作,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寫博客太費時間,會增添負擔,可葉德元并不覺得麻煩,他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他不追求文采,不停地更新,幾分鐘就完了。
學校有很多活動,每次活動結束,葉德元都會馬上問孩子和家長當時最深刻的感受,用一兩句話表達,通過短信發過來。沒過幾分鐘,這些“一兩句話的感受”就會出現在博客上。“其實,我覺得寫得好不好無所謂,關鍵是他們見識了,體驗了,寫出了最真實的感受,這就夠了。”葉德元說。
“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
“團結努力齊奮進,不蒸饅頭爭口氣”。看到這條班訓,很多人都會莞爾一笑,因為它太膚淺、太俗氣了,但這是葉德元班級管理的第一個“創意”。
一天,七中育才學校一位副校長站在18班教室里,大聲念出了這幾個字,隨后點評道:“啥東西哦,饅頭都搬出來了。我們七中育才的校訓可是‘卓爾不群,大器天下’哦。”
葉德元不以為然,他認為:“班訓如果僅僅是從《大學》、《中庸》、《論語》里面找幾個詞,具體啥意思都沒搞懂,這樣的班訓還不如不要。”葉德元提出的班訓未必真的有多好,但葉德元確實做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班訓一定要過目不忘,真正婦孺皆知、深入人心,才稱得上是文化。”
班訓、班刊、班服、班徽……班級文化創建無非就是一些日常事務。想要創新,談何容易?可是,葉德元做到了。
18班有班刊,由學生自己設計、創作。它可不是簡單的作文集。所有班級活動,一次都不缺;老師、同學亮相,一個都不少。
18班有班徽,閃耀在博客上、班刊上、班服上,甚至旅行時,葉德元都會將班徽畫在海灘上,拍成照片傳回給同學們。
18班有班服,花80元在市場買的,也沒什么大不了。可那款式,是一位家長開車拉著葉德元跑了3天才定下來的。
班級文化,往往被搞成了班級美化。最初,葉德元也不例外。可現在,他意識到:那樣的班級,美則美,卻是散的。班級文化應該讓班主任、科任老師、學生、家長融合在一起,對這個班級有一種認同感,有一個共同追逐的集體夢想。
“班主任一定要跟學生在一起,跟學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瘋。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葉德元說。
2013年愚人節,孩子們給葉德元“敬獻”了一瓶被搖過的可樂,一塊加了芥末的餅干……孩子們花樣百出的“整蠱”、出人意料的“惡作劇”,他都一一“笑納”。葉德元說,我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會開玩笑”和“開得起玩笑”的人,因為生活常常會給我們或驚喜或痛楚的玩笑。
榮譽,是葉德元班級管理的一個關鍵詞。對此,他的“葉氏解讀”是:班主任的個人榮譽,該來的終究會來,不用去爭,不必多爭;班級榮譽,非爭不可,要跟學生共同爭取,爭的過程要以心換心。
葉德元帶的18班,三年下來,沒有丟過一面流動紅旗。他說:“榮譽是正能量。如果班主任都不在乎,學生就更不在乎。這樣,班級就散了。在榮譽面前,班主任不能僅僅是評判者、監督者,更應該是參與者。”
既是講臺也是舞臺
面對學生,葉德元特別興奮,就是“人來瘋”。有人用“張牙舞爪”來形容他在講臺上的狀態。這種特質源于他對戲劇的熱愛。大學開始,葉德元就喜歡川劇,業余時間的最大愛好就是看川劇、演川劇。
他的人生有兩個臺,一個是講臺,一個是舞臺。
川劇改變了他。人越多,就越興奮,他扮演丑角,語言豐富。丑角有一種表演形式叫“現掛”,看到什么,就說什么,不被劇本束縛。
這一點,被葉德元運用到了歷史課堂上。有些老師參加賽課,提前得精心準備,把“臺詞”背好,精確到沒有一句廢話。葉德元純粹就是為賽課而生,別人不敢用的幽默言辭,他信手拈來,甚至大膽調侃評委。這時候,講臺也變成了他的舞臺。
2012年,全國中學歷史教學評比在南昌舉行,葉德元代表學校參賽。比賽開始前,他非但不緊張,還擔心沒有人來聽他的課。看到很多人走進來,他才覺得興奮起來。
這項全國性賽事的一等獎被葉德元輕松拿下。獲獎后,葉德元在博客里表示,這是“順理成章”。這并不是他驕傲,而是此前的辛苦付出讓他心中有數,他明白初中的歷史課應該怎樣教。
當然,也有人批評他的課耍嘴皮子,沒深度。葉德元的回答是:絕大多數學生將來都不是要走歷史專家的路線,對于歷史有所了解就好了,能夠喜歡就夠了。
有人批評他的課知識沒講到位。葉德元的回答是:課堂上有亮點,有細節,有笑聲,有哭聲,有思考,這堂課就是成功的。
有人批評他的課沒啥可借鑒的。葉德元的回答是:教學要百花齊放,要是統一模式,就完蛋了。
“葉德元是在踐行生活即教育。他用生活去豐富課堂,有非常創新的視角。他開設的選修課,都是學生選課搶得最厲害的。”七中育才學校副校長丁世明說。
在選修課“歷史也瘋狂”上,葉德元會給學生講狼人、湘西趕尸這樣的話題。原本為50人開設的選修課來了200多個學生。
對此,葉德元的感想是:“老師的威信不是在吼和罵中樹立的。課堂要立得起,講臺要站得住。歷史本來是很有趣的。如果學生不喜歡,那是因為老師沒上好。如果課上得不好,再愛學生,在學生和家長心里也會打折扣。”
批評是成長的土壤
剛到七中育才學校時,葉德元什么都不懂。3天暑期培訓,同事給了他一大堆資料和工作方案,包括怎么收作業,怎么安排清潔,怎么競選班委干部,非常精細,這樣的引路工作讓他放心地展開了工作。
“我們的教研活動,都是真刀真槍的,大家會為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面對這樣的教研活動,葉德元開始準備不充分,還真是被“駭了一跳”。可現在,他已經成為“挑起戰火”的組織者。作為年級組副組長的他,要帶領他的年級組,不斷去實踐,去創造,去分享。
在七中育才學校,同事們不僅會對葉德元伸出大拇指,也會直率地指出他們覺得葉德元“處理得不夠好的地方”。搭檔張玲莉說:“不論是說起2010級的18班,還是說起現在他帶的2013級11班,大家想到的不是某個很優秀很特別的孩子,而是葉德元如何如何。是不是老師的光芒太盛,會有點兒遮擋學生?”這樣的探討葉德元非常歡迎。
此外,從2010級18班畢業后,有很多學生對初中生活、對葉德元戀戀不舍。甚至有個別學生對高中生活有所排斥。這讓葉德元開始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是不是管得過多,導致學生斷不了奶?”
還有網友評價葉德元:“拋家棄子,廢寢忘食,一味蠻干,沒有思想。”這一評價,對葉德元產生了極大的觸動,甚至可以說是沖擊。
當然,僅僅是沖擊,而不是打擊。葉德元很誠懇地說:“我的缺點就是只會實踐操作,不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我很感謝網上的評價,因為一味稱贊未必是好事,批評才是我成長的土壤。”
在教學中,葉德元心里很清楚該做什么,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說不出個一二三來。四川省歷史教研員黃勇也說他:“你上課、評課都很精彩,可為什么這樣講、這樣評,你說不出來,要多看書,多思考。”
這些的話和評價都深深地刺激著葉德元。他打算把2013級11班帶完后,認真梳理手頭的博客。“要從煩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還需要更高的教育藝術。思想上確實需要提高,要多讀書,多接觸新的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今后的工作,才會有新的東西出來。”葉德元說。
來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