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國際糖尿病》
糖尿病掌握飲食治療,控制血糖事倍功半!
· 食物交換份 ·
何為食物交換份?
1
食物交換份是將食物按照來源、性質分成幾類,同類食物在一定重量內所含的蛋白質 、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相近,不同類食物間所提供的能量也是相同的。每個食物交換份可產生334.4~376.2KJ(80~90kcal)。
食物交換份的使用特點?
2
控制總能量,使體重達到并維持在理想或適宜水平;
同時控制主食與副食,來控制總熱量;
在控制總熱量的同時,掌握好三大產熱營養素的比例;
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均衡分配各類食物的攝入,構成“平衡膳食”;
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營養素含量相似的食物間可以等量互換。
食物交換份的基本內容
3
等值谷薯類交換表
每份谷薯類供蛋白質2 克、碳水化物20 克、熱量90 千卡
等值蔬菜類交換表
每份蔬菜類供蛋白質5 克,碳水化合物17 克,熱量90 千卡
等值水果類交換表
每份水果類供蛋白質1 克,碳水化合物20 克,熱量90 千卡
等值奶類食品交換表
每份奶類供蛋白質5 克,脂肪5 克,碳水化合物6 克,熱量90 千卡
等值大豆類食品交換表
每份大豆類供蛋白質9 克,脂肪4 克,碳水化合物4 克,熱量90 千卡
等值肉蛋類食品交換表
每份肉蛋類供蛋白質9 克,脂肪6 克,熱量90 千卡
等值堅果類食品交換表
每份堅果類供蛋白質4 克,脂肪7 克,碳水化合物2 克,熱量90 千卡
等值油脂類食品交換表
每份油脂類供脂肪10 克,熱量90 千卡
食物交換份的優勢?
4
該方法比較簡便易行,能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操作。利于靈活掌握,易于達到膳食平衡。
根據個人的需求計算出總熱能、總糖類、總蛋白、總脂肪,可在不同飲食環境下對食物同類食物進行相互交換,從而做到食品多樣化。
食物交換份的劣勢?
5
不能正確表示每份食物餐后引起血糖及胰島素應答的差異 。未能考慮食物不同加工烹調方法對血糖及胰島素的影響 。
僅關注到化學上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相當,沒有考慮等量碳水化物的不同類型對血糖的影響。
因此通過“食物血糖生成指數”進一步對食物種類進行選擇。
· 血糖生成指數 ·
何為血糖生成指數(GI)?
1
血糖生成指數是食物的一種生理學參數,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它表示含50g 有價值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和相當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在一定時間內體內血糖應答水平百分比值。
中國常見食品血糖生成指數
2
控制食品GI 的方法:
3
·粗細搭配,粗糧不要“細做”,控制糧食碾磨的精細程度。
·簡單就好: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類能整粒吃就不要磨。
·多吃膳食纖維:天然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菌類,魔芋等。
·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質:可選用強化蛋白質的主食。
·急火煮,少加水:谷類煮熟必需經過長時間高溫。加工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水分多,可促進糊化,GI 升高。
·利用醋和檸檬等酸味食物:食物經發酵后產生酸性物質,可使整個膳食的GI 降低。
·高低搭配:高GI + 低GI= 中GI。
·不要甜:宜采取低糖及不吃純糖類(白糖、紅糖、冰糖、麥芽糖、蜂蜜、葡萄糖及其制品)。
血糖生成指數的劣勢
4
GI 只能告訴我們這種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轉變成葡萄糖的速率和能力。
當我們吃的食物數量發生改變的時候,僅僅用GI 來衡量就顯得不夠全面了。
因此血糖負荷更能全面評價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能力。
·血糖負荷 ·
何為血糖負荷?
1
·GL 將碳水化合物的數量和質量結合起來,表示一定質量(重量)的食物對人體血糖影響程度的大小,其計算公式如下:攝入食品中的實際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重量乘以食品的GI 值,除以100。
·GL 可以對實際提供的食物或總體膳食模式的血糖效應進行定量測定,因此GL 比GI 更全面評價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能力
·GL與GI 值結合使用,可反映特定食品的一般食用量中所含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數量,因此更接近實際飲食情況。
血糖負荷分級
2
·當GL ≥ 20 時為高GL,提示食用的相應重量的食物對血糖的影響明顯。
·當GL 在11-19 之間時為中GL,提示食用的相應重量的食物對血糖的影響一般。
·當GL ≤ 10 時為低GL,提示食用的相應重量的食物對血糖的影響不大。
血糖負荷(GL)的計算方法?
3
GL=GI ×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克數/100
溫馨提示:
通過GL 計算我們知道,將高GI 值食品納入飲食計劃是可以的,只不過要嚴格控制食品的重量。
切記,拒食某些食品——尤其是高GI 值的水果、蔬菜、粗糧和豆類,這樣可能會漏失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糖友在選擇食物和搭配時,按照GI 和GL 相結合的理念去操作,既考慮到消化吸收的速度又照顧到食物含碳水化物的總量及對血糖負荷的影響。
碳水化合物質和量的全面平衡,無疑是糖尿病飲食最科學合理及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搭配方案。
未完待續
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中國糖尿病飲食管理現狀和教育項目”(簡稱China-DNA)。感謝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及拜耳公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