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之辨---人類究竟有多少種病?
“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只要我們愿意改正,我們將得到自然的幫助”。
陽密乃固說:五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預言,人類的疾病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不記得在哪里看過一篇文章,說現在可以講出病名的疾病就有兩萬多種,而且還在不斷的發展,新的疾病譜也還在不斷涌現,病人在醫院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這個病叫某某某,但目前醫學界還沒有辦法解決”或者“你這個病發病率只有千萬分之三,很可惜被你碰到”,病名一定很科學很得體,但就是治不好,被你碰到只能怪運氣不好了,多么冠冕堂皇的托辭,所以我認為除了外科以外,西醫對許多的疾病都表現出無能為力,一個糖尿病、高血壓、癌癥甚至一個最普通的感冒就花費了人類數十年時間而不得解,更何況這層出不窮的兩萬多種疾病。
在中醫到觀念里面疾病有多少種呢?六大癥!《傷寒論》將疾病分成六大證,我們叫六經辨證,它們是太陽癥、陽明癥、少陽癥、太陰癥、少陰癥和厥陰癥,如果再講它們細分,就可以分成113個證,《傷寒論》里面叫做113個方證,以太陽癥為例,首先可分成太陽經癥與太陽腑癥,經癥里面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溫病,腑癥里面有太陽蓄水癥、太陽蓄血癥等,另外還有一些變癥,它們共同組成太陽癥的一個癥候群。六大癥還可以繼續細分,但基本的方證就止于這113個,當然疾病是復雜的,113證還可能兩兩相加,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理論上講掌握了這113個基本方證就可以對付所有的疾病,這就是中醫觀念下的疾病譜,誰繁誰簡,你們自己去判斷。
造成中西醫對疾病的不同認識的原因在哪里?其實,兩大醫療體系從一開始就發生了分歧。中醫是辨癥論治,將病人的癥狀作分類研究,大家想一想,我們的癥狀能有多少?無非就是中醫十問里面的那些事,寫下來不過一頁紙,而且今后的新到疾病譜也包括在里面了,永遠不會過時,也不需要分門別類,中醫辨癥不辨病就必然是整體論治,因為癥就是整體的,所以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西醫呢?是辨病論治,從一開始就以疾病為研究對象,期望每一種病都有一種對應的藥,結果是病的顯現永遠比藥的研究來的快,而且所有的疾病都是在控制,無法斷根而痊愈,所以西醫從200多年的發展來看,走到今天走的就是一條不歸路,如果西醫真的能走的通,那中醫早就被取代了,也沒有今天中醫的復興,因為西醫方便簡單,更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這也是中醫難以推廣的原因,因為中醫是對癥,講究的是同癥同治,而不是同病同治,病很容易講清楚,但癥是什么,面對病人連醫生也很難講得清,這就是中醫不被接受的原因,也造成了中醫沒有一種藥方也不可能有一種藥方通治一種病。就拿糖尿病來說,西醫可以拿降糖藥通治糖尿病,也可以拿胰島素通治糖尿病,但那是控制血糖不要太高,不是治愈,中醫呢,我們有很多方子治療糖尿病,這些從歷代的醫案中都可以看到,但針對不同的病人的時候,因為會有不同的癥,所以又不可能用一種方子去通治,我們研究的是癥,而糖尿病是一種病,藥與病之間,動作與目的之間不是對應的,當然就不能對治了,遺憾的是現在的人認病不認證,我想,如果有一天中醫發展了,深入人心了,對應不同的癥,處不同的方也許就成了習以為常,那時才是中醫揚眉吐氣的時候,也是大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