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后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于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一帶,從已發掘的墓葬看來,早期墓葬彼此差別不大,而晚期的墓葬,無論規模還是隨葬物,差別都十分明顯.當時,人們喜歡用豬頭骨作隨葬物.有一座老年婦女的墓葬,墓穴很大,墓中有很多豬頭骨,還有漂亮的項鏈,玉戒指和玉臂環,精致的象牙梳,潔凈的白陶锃亮的黑陶和彩陶等,大大小小100多件.而在同一墓地上,有的墓穴很小,剛剛能放下尸體,豬頭骨和其他的隨葬物很少,有的墓甚至一件隨葬物也沒有.
大汶口文化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崗上、曲阜西夏侯、鄒城野店、兗州王因、邳縣劉林、大墩子、諸城呈子、日照東海峪和膠州三里河等遺址。
大汶口文化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彩陶背壺。
彩陶盉
了 以上為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豬狗形陶鬶,1974年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
以上圖片取自微博物館的微博。
八角星紋彩陶豆。高29、口徑26CM。盛器。豆盤外壁飾八角星紋樣。有人認為是表現光芒的太陽;也有人認為四射的八角寓意著廣漠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征著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1974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彩陶鼓。高41、口徑30CM。樂器。近鼓面處有一周扁錐狀突起,用以繃緊鼓面。鼓身繪連環花瓣紋。1978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彩陶釜。高30。8、口徑32。4、腹徑41。2CM。盛食器。器體龐大,上部施紅色化妝土,用白彩色邊,繪云雷紋。1978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紅陶獸形壺。高21。6CM。水器。背有提手,尾根部有筒可注水,嘴可倒水。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白陶雙層口鬶。高38CM。溫酒、水器。1977年臨沂大范莊遺址出土。
白陶三足盉。高15。8CM。酒器。白陶要選用一種特殊的坩子土,在窯內1200度的高溫下,方能燒制而成。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白陶雙扳鬶。高34。1CM。溫酒、水器。形象如鳥展翅欲飛,東夷部族以鳥為圖騰,幫塑造出鳥形,成為富有地方文化特點的器物。
紅陶鬶。水器。微扁的折腹處與頸之間由一繩狀把手相連,整器造型獨特。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紅陶折腹鼎。通高28、口徑13。5CM。炊煮器。大環形鈕的蓋子,獨特的器身使熱量不易擴散,既節省能源,又增加窗口的容量,下承三扁鑿形足。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陶鼎
紅陶扳鼎
白陶鬶。西夏侯遺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