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操作流程一、 煎藥用水
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
二、 加水量
根據飲片質地、吸水性能、煎煮時間長短、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后所需藥液量計算加水量。
三、 煎前浸泡
煎前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也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藥物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
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四、 入藥方法
(1) 先煎:貝殼、甲殼、化石以及多數礦物藥,如牡蠣、磁石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先煎30分鐘左右再納入其他藥同煎。另有一些中藥毒性較大,如附子、生半夏等,為減少其毒性,保證用藥安全。
(2) 后下:花、葉類以及部分根莖類等藥,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發或破壞二不耐煎煮者,如薄荷、大黃、番瀉葉等,入藥宜后下,待他藥煎煮完畢再將其納入,煎煮5-10分鐘即可。
(3) 烊化:膠質藥物如鹿角膠、阿膠等,不宜與其他藥共煎,需要另外燉化,再兌入其他藥同服。
(4) 沖服:不宜煎煮的藥物(如芒硝),液態藥物(如竹瀝、姜汁等),宜用開水沖服或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可。
煎藥常識:湯劑多由復方煎制而成的,其藥物成分相當復雜,大體上有易溶于水和難溶于水的,亦有易揮發的,有久煎易破壞、分解、焦化的等等。為了提高湯劑煎出量,減少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提高湯劑的質量,確保療效,應視各種藥物的不同性質,在入煎時要分別對待。
⒈先煎
⑴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紫石英、白石英、代赭石、海浮石、鵝管石、青礞石、花蕊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虎骨、豹骨、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鐘。
⑵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雪上一支蒿、落地金錢、商陸、痕芋頭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烏頭類藥物,因含有烏頭堿而有毒,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次堿,進而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及原來的1/2000。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強強心作用。附子酯酸鈣遇熱產生鈣離子,有協同去甲基烏頭堿的強心作用。
⑶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藏青果、火麻仁只有先煎才有效。石斛內含內酯類生物堿,只有久煎的水解產物才起作用。
⒉后下
?、艢馕斗枷?,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紅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細辛等等均應后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藥即可。
⑵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后下。鉤藤含鉤藤堿,煎20分以上,其降壓成分被破壞。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水解一部分,產生氫氰酸而隨水蒸汽逸散,減弱止咳作用。對于炮制不透的杏仁,由于酶的作用,水解得更迅速。大黃取其瀉下作用,因大黃甙瀉下效果比甙元強,故不宜久煎。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入煎。
⒊包煎
?、茖矸?、粘液質較多的藥物如秫米、浮小麥、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菍Ω浇q毛藥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挫然瘺_入
?、导鍦?nbsp;
?、度芑?nbsp;
⒎另煎后兌入
⒏生汁兌入
?、购纤帥_服
?、喝プ壹用奂?nbsp;
我們在臨床中發現,個別病人服用烏頭藥物出現胃中不適的副反應時,用去滓加蜜煎的方法,常能消除這種副反應。
五、 煎煮次數
在煎煮藥物時,其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需要將藥液濾出,再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保證療效,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將兩煎藥汁混合后再分裝。
六、 煎取藥量
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或遵醫囑。
七、 煎煮操作
1、按照中藥付數、所煎藥物重量、藥物質地、煎煮時間及煎藥量計算加水量,用自動加水機進行計算并加水,浸泡藥物30分鐘。
2、一般宜先武火(大火)后文火(小火),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煎藥時間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通常解表藥及其它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避免久煮而致香氣揮散,藥性損失;滋補藥則在煮沸之后,用文火維持30-40分鐘,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3、注意需要先煎、后下等特殊操作的藥種,保留傳統煎藥特點,滿足不同處方需求。
4、每劑中藥宜煎煮兩次或三次,充分煎出藥物的有效成分,提高療效;藥料應當充分煎透,做到無糊狀塊、無白心、無硬心。
5、煎藥時應當防止藥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藥用。
6、內服藥與外用藥應當使用不同的標識區分。
7、煎煮好的藥液應當裝入經過清洗和消毒并符合盛放食品要求的容器內,嚴防污染。
8、使用煎藥機煎煮中藥,煎藥機的煎藥功能應當符合本規范的相關要求。應當在常壓狀態煎煮藥物,煎藥溫度一般不超過100℃。煎出的藥液量應當與方劑的劑量相符,分裝劑量應當均勻。
今天一位豆友文我,這藥如何煮?那就介紹一下吧~
中藥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藥物治病的療效,我國歷代名醫都十分重視中藥煎煮方法。漢代醫家張仲景將煎煮用水分為雨水、千揚水等多種;徐靈胎認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指出了藥液煎煮不當的不良后果:“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這些都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煎煮質量,而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中藥藥效的發揮。
1.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2.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堿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藥成份發生反應,大量制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中多種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堿,對酸堿性不很強的藥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藥用具。
3.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后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鐘,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2厘米。以藥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采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生沉淀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后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后,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面淹沒藥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
很多中藥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藥物有多少之別,藥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5.方法
5.1煎煮中藥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份蒸發,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5.2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二煎10~20分鐘。用于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l0~20分鐘即可,,并趁熱服用。用于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l0~20分鐘。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后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煎煮后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后,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藥渣內剩余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份的l5%~25%。
中藥煎后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劑300毫升日服2次,學齡期兒童200毫升日服2次,嬰幼兒100毫升日服2次為宜。
服中藥湯劑的注意事項:
簡單的說,服中藥湯劑時忌吃腥辣刺激的食物,晚上吃完晚飯后2個小時服用比較好,這時胃已經排空60%以上了,有利于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注意,中藥湯劑要熱服.千萬不要放冷了再服,熱服容易吸收,冷服不易吸收還容易拉肚子。
喝中藥的注意事項:
1.喝中藥請在飯后30-60分鐘服用為宜.可以避免中藥成分對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藥前后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藥成分與茶的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藥后有不舒服或腹瀉等現象,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感冒咳嗽請停服湯藥.
4.如果覺得口味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服中藥是中醫藥物治病的最后一關,服不得其法,會影響療效,甚至“前功盡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
一、每日服中藥劑數、次數及服藥后注意事項
中藥湯劑一般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但對治感冒等急性病,據病情必須每天服2劑以上,次數可每4-6小時一次,甚至每2小時一次,得效則減少服藥頻率。服藥后宜休息半小時左右,不宜立刻活動或勞作。此外,非常重要的一條,治感冒發熱或進溫補之劑時,必須服藥后喝1-2碗稀飯,以助藥力,絕不可藥后恣意吹空調、飲冷水或涼臺露天貪涼,否則極易失去中藥溫散與溫補作用。
二、服藥溫度
中醫對服用中藥的溫度非常講究,素來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具體地說,就是分熱服、溫服和冷服三種。
1)熱服:在藥液比較熱時服用。凡解表藥宜趁熱服下,以達到出汗的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宜熱服。
2)溫服:藥煎好后放一會,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凡平和補益藥均宜溫服。
3)冷服:在藥液冷卻后服。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宜冷服。
三、服藥時間
服藥時間根據治療疾病的不同分成6種:
餐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用于治療肝腎虛癥和腸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均宜餐前服,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藥性容易下達,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餐后服:一般在飯后15-30分鐘服藥。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癥,或因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藥,或毒性較大的藥,均宜在飯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常用于治療脾胃病。
空腹服:凡滋補類湯藥,宜早晨空腹用,以利充分吸收。用于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并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藥后宜仰臥;有頭、口、耳病等,服藥后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癥時,服藥后應按藥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藥性升發,應擇健側臥,如藥性沉降,應擇患側臥。
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四、服藥時飲食禁忌
1、忌口:即服藥期間的忌口。一般而言應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據病性的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如熱性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類食物;寒性病應忌食生冷滑膩;胸痹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煙、酒;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應忌食胡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應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2、特定藥的忌口:具體指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如常山忌蔥;地黃、首烏忌蔥、蒜、蘿卜;人參忌蘿卜等。
五、丸劑:顆粒較小者,可直接用溫開水送服,一般定做的水丸、濃縮蜜丸,每次服用量為一瓶蓋,每日二到三次;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質硬者,可以開水溶化后服。膠囊劑,中號膠囊,每次8粒,每日二到三次。
六、散劑、粉劑:可以開水沖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七、膏劑:易用開水沖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嘔吐。
1、要服質量最好的中藥
2、煎中藥須選擇水源
3、煎藥宜用什么器皿
4、煎藥的藥罐一定要擦洗
5、煎中藥前的注意事項
6、怎樣掌握煎藥的水量、火候與時間
7、什么是先煎后下
8、什么是包煎與另煎
9、什么是烊化與沖服
10、什么是煎透與榨干
11、煎藥是否需要加蓋
12、湯藥怎么吃效果好
13、什么是溫服或冷服
14、什么是頓服或頻服
15、如何給小孩喂湯藥
16、如何給嘔吐或口噤病人服湯藥
17、服湯藥可不可以加糖
18、慎防中藥煎干甚至煎焦
中藥也有副作用
中藥大部分是天然藥物,有效成分比較復雜,如生物堿、皂素、鞣酸質,揮發油等。既然是藥,其多數則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講,中藥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藥要小些,但也有些藥物毒性較大,如紅砒石、白砒石、水銀、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藤黃等。毒性稍輕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馬錢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鬧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鱉、呂宋果、云軸子、楓茄子、楓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罌粟殼等。當使用這些藥物時,必須慎重,如楓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劑量過大,常會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藥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那么,平時在中藥方劑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烏、草烏等,為什么不發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對這些藥物進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會引起嘔吐。唇舌發麻。聲音嘶啞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礬、鹽等炮制后,其毒性大為降低。另一方面,還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如水銀用做主藥治療皮膚癌、宮頸癌時,只能限于外用,嚴禁內服,不然會發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藥雖然毒性輕微,若使用劑量過大,則會產生嚴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劑量(50克)與豬蹄同煮,服后會發生腎功能損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氫氰酸,在過量情況下,就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驚厥、抽搐、肢體強直、皮膚青紫、瞳孔散大、脈弱而亂,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現象。
當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藥時,首先應慎重,要嚴密觀察,并注意劑量是否恰當,前者時間應稍長些。其次可與一些藥物配伍,以減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棗丸,就是配伍大棗來緩和甘遂、大戟、芫花這些有強烈瀉下作用的中草藥,起到減少毒性的作用。對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藥,常配伍甘草來緩和毒性?,F已證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藥理上確有解毒作用,證實了《本草綱目》上記載甘草“解百藥毒”的正確結論。
吃中藥如何減少副作用
《神農本草經》中,將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藥與一般藥物明顯區分,并指出了對中藥的炮制原則。
一個胃病患者,當身體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藥時,這時如果不照顧脾胃,也許在其他病痊愈之時,胃痛反而加重了,可以說這也是中藥的副作用。
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藥固能扶正,但能戀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炮制、配伍、減輕藥量、改進用藥方法等以減少藥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藥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中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藥毒副作用的有關論述。
在臨床上,中醫講究“整體調理、辨證施治”,用藥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讓人們使用中藥時要區分個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例如,在用中藥梔子時,它有清三焦之火的用途,但一些人服后可出現腹痛,少數可見腹瀉,而這部分人在停藥后大多自行緩解。如果因病不能停藥時,可加理氣止痛、健脾止瀉的中藥或服用炒梔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
總之,只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合理地使用中藥,注意加工、炮制及配伍,完全可以減輕或消除其副作用。
中藥用藥禁忌
一、配伍禁忌
中藥“七情”中的“相惡”和“相反”的配伍關系,均屬用藥禁忌。有關反藥的內容,歷代古籍中記載并不一致,被后世公認并影響較大的是金元時期概括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其中“十九畏”的“畏”,與“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并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于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并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采取慎重態度。一般說來,對于其中一些藥物,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二、妊娠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藥物對于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
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三、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關系,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忌油。
藥與病的對應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6183e0100ns1a.html
釋義
我國的藥物,大多是生藥,但有的因有毒性或性質劇烈,不能直接使用,有的則易于變質,不能久藏,有的則須除去雜質和不適用部分,方可使用。況同一藥物,由于生熟不同,作用亦就有差別。因此,就必須經過一定的加工處理,這就是炮制。
炮制的方法,按其目的而分,約有四類。
一、使藥物潔凈
●洗:是洗去藥物的泥土和雜質。
●漂:有些海產藥物,或用鹽漬保存的藥物,在使用前多先水浸一段時間,反復換
水,以漂去咸味或腥味,如海藻、昆布、鹽附子、肉蓯蓉等。
● 煮:如樸硝多泥土雜質,以白蘿卜同煮后,冷卻,成為玄明粉,則質地純凈。
●飛:金石類藥亦多含雜質,置乳缽內與水同研,留其沉淀物則較純凈,如朱砂、滑石、礞石、海浮石等。
二、便于制劑和服用
●切片或搗碎:切片的藥,通常多用刀切,但忌鐵器的藥,如地黃用竹刀切,菖蒲
用銅刀切。動物性的角質、骨質藥及植物中質堅的藥可用杵、研等法,使成碎?;蚍勰?,如犀角、虎骨、沉香。
●干燥:藥物干燥后,既便于切片、搗碎,又便于保存。除日曬外,還有烘和焙兩種,烘的火力弱(置烘房中),使其干燥不致燒焦,如菊花、金銀花;焙是將藥置于瓦上或鍋上焙燥,使表面微微黃脆,如水蛭、虻蟲。
●浸泡:用水浸泡使藥物柔軟,易于切片,如枳殼、芍藥;置熱水浸泡,使皮尖易剝離如杏仁、桃仁。
●蒸和蒸餾:有些藥須蒸制后才易于切片,如茯苓、厚樸。含揮發油的藥,如銀花、薄荷用蒸餾法提制,成品稱為露。
●煅和淬:是將藥物直接放于火內繞紅,或放置瓦上,間接火煅,大都用于礦物及貝殼類藥物,如牡蠣、龍骨。若煅后迅速投入冷水或醋中,稱淬法,如礞石、自然銅,淬后易于搗碎,且可緩和某些藥物的峻烈性。
三、制止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煨:把藥物裹上濕紙或面糊在火中煨熟,如肉豆蔻經煨后去油,可免嘔吐;生姜經煨后,其刺激性減輕,發散力減緩,而更長于溫中。
●炒:把藥物放鍋內拌炒,但因使用目的不同,加熱程度也有差別,如白術、枳殼,只須炒黃;山楂、麥芽,大都炒焦;側柏、地榆則多炒炭。而山梔、穿山甲炒后可減緩藥性。常山用酒炒、黃連用姜汁炒可減輕其副作用。再有附子、干姜在較強火力下,久炒至起煙,則藥物的毒性顯著減低。
●去油:巴豆、續隨子可用吸水紙包后壓榨去油,乳香、沒藥經炒后去油,可減低毒性或烈性。
四、改變藥物性能,提高療效
●炙和炒:藥物用蜜涂后微火炙黃,更能甘緩補中,如蜜炙甘草、黃芪。骨質藥涂脂肪再炙黃,稱酥炙,如虎骨、鹿角,使易于松脆,增強滋養效力。藥物用酒炒,可加強通行血脈作用,如酒炒當歸;藥物用醋炒,可引藥入肝經,如醋炒香附;藥物用姜汁炒,可溫胃止嘔,如姜汁制半夏;藥物用鹽水炒,可入腎經如鹽水炒黃柏。
● 發酵:發酵可改變原來藥物的作用,如將大豆制成豆豉,將杏仁、辣蓼等制成神曲。
●反復蒸曬:將藥物先蒸后曬,反復再蒸曬,如生地蒸曬成熟地,何首烏蒸曬成制首烏,使補肝腎、補陰血的力量加強。
以上各類炮制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用火制、水制或水火合制等三種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