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遠程教育的實施狀況及其改進一項針對遠程學習者的調查 【關鍵詞】遠程學習;網絡學習;遠程教育;學習支持;評價;調查 一、 引言 盡管遠程教育已至少走過了一個半世紀的歷程,但當代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遠程教育這個既傳統又時新的教育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在中學后教育中,正當遠程教育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日益成為一種主流教育形式的時候,O'Malley & McCraw[1]卻指出,盡管越來越多的機構在開展網絡遠程教育,但實際上人們對遠程學習和網絡學習的實際效果及其對學生的影響依舊缺乏深入研究。 清華大學自1996年開始建立雙向交互式遠程教育系統,至今已在全國建立了100多個遠程教育站,形成了地網(計算機網絡)與天網(衛星電視網)相結合的現代遠程教育網。教學主要通過“衛星直播課堂”、“衛星數據廣播”和“清華網絡學堂”等進行。通過“衛星直播課堂”,學生可以實時收視遠程教師的講課。此種課程主要以教師講課為主,配以Word、Powerpoint等格式的電子文檔。通過“衛星數據廣播”,各站點可接收到視頻流課件和網絡課件,然后組織學生集體學習(利用大屏幕集中播放視頻流課件)或個別學習(學生在計算機上自我調節學習)。通過“清華網絡學堂”網站,各站點及學生可獲取清華大學提供的有關課程的網上課件和教學信息,及參與答疑討論等網上交互活動。到目前為止,清華大學已基本形成了網絡課程、文字教材、視頻流課程、音像教材等多種媒體相結合的遠程課程資源體系。 針對清華大學開展的現代遠程教育,我們對網絡學習和遠程學習的過程、效果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系列研究,其中包括: 1.關于遠程學習效能感的研究[2]遠程學習形式如此特殊,那遠程學習能夠像面對面的教學那樣有效嗎?學習者相信自己能夠通過遠程方式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嗎?研究顯示,學習者關于遠程學習的這種自我效能感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曾考察了遠程學習效能感及其與其他學習者特征和遠程學習收獲的關系,結果表明,遠程學習者表現出了相對積極的遠程學習效能感,這種遠程學習效能感與其內在學習動機、自我調節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簡稱SRL)能力具有顯著相關。遠程學習效能感對遠程學習的收獲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2.關于遠程學習者利用遠程課程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方式的研究[3][4]有研究集中考察了遠程學生對課程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兩個子系統的使用狀況,發現這兩個子系統在發展上嚴重失衡。遠程教育機構更多為學生提供用以傳遞課程內容的課程包,但在學習支持服務上相對薄弱,師生及同學之間的交互相對不足,并已成為制約遠程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問題。 3.關于網絡協作探究學習的研究[5]基于網絡的協作探究學習活動的實證分析發現,在完成合作性課題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傾向于認真完成個人任務,積極主動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但小組內的合作討論及小組間的互動不夠充分。我們認為,并非只要提供了網上交互工具就可以保證高質量的合作互動,而有效的協作探究學習必須依賴于完善的教學設計。另外,該研究還發現,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和IT技能對于成功的網絡學習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習者在遠程教育中的參與狀況、態度感受、學習收獲及其相關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揭示遠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當前遠程教育發展的建議。 1.對象本次調查對象為來自清華大學4個遠程教育站點的112名學生。女生占32.7%,男生占67.3%,年齡在21--39歲之間。其中,學習研究生課程的有84人,專升本課程的有27人。 2.問卷參照國外的有關研究,針對清華大學遠程教育的具體情況,我們編制了遠程學習狀況調查問卷。其中包括:①學習者的人口統計學資料和參與遠程教育的基本狀況;②對遠程教育的態度和感受。這采用Likert六點量表的形式從不同角度調查了學生對遠程教育的態度和感受;③對遠程教育過程的具體評價。以Likert六點量表的形式請學生對遠程教育中的教學資源和交互性學習支持服務進行評價;④學習收獲評定。采用四點量表的形式,要求學習者從9個方面對自己在遠程學習中的收獲進行自我評定。這里采用自我評定的方式,是因為很難通過考試等方式對遠程學習的多側面效果做出全面評價;⑤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學習(SRL)能力和計算機應用技能。采用Likert六點量表的形式,要求學習者判斷自己與各個陳述的符合程度(從“1極不符合”到“6極為符合”)。SRL能力的測查參考了Weinstein等人的學習策略量表(LASSIHS)以及劉儒德的相關研究[6],共11個項目,包括計劃、監視、信息加工和時間管理等4個方面。為了保證整個問卷的構想效度,在問卷編制過程中,研究者首先列出了一系列需要考察的維度,而后針對每個維度編寫了具體的項目,并經研究者小組審閱和修改,最后形成實際采用的問卷。 3.研究過程采用團體施測方法,共發放問卷126份,回收有效問卷112份,回收率8889%。最后采用SPSS for Windows 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三、 結果與分析 1.遠程學習的一般情況本次調查對遠程學習的一般情況做了了解: 學生的付費方式主要完全由自己承擔占56.4%,由自己和單位各承擔一部分的占41.8%,完全由單位承擔的極少。 中國遠程教育的實施狀況及其改進作者:張建偉吳庚生李緋他們學習遠程課程的動機依次是:提高一般能力(69.8%),當前工作需要(34.6%),想獲得文憑(29.2%),對專業非常感興趣(23.6%),想換個工作或行業(10.3%),對遠程教育方式感興趣(0.9%)。 當問及“你是否能夠堅持去教學站聽課?”回答結果為:非常困難(1.8%),比較困難(16.2%),基本能做到(73.9%),從不缺課(8.1%),缺課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實在太緊張”(86.2%)。 當問及“除了聽課之外,你每星期大約有多少時間花在學習上?”回答結果為:2小時以下(17.1%)、2-4小時(24.3%)、4-6小時(32.4%)、6小時以上(24.3%),可見超過40%的學生每周除上課之外的學習時間低于4小時。 2.對遠程教育的態度和感受我們采用Likert六點量表的形式從不同角度調查了學生對遠程教育的感受和態度。表1是學習者對一些陳述的同意程度的分布情況。 從總體上看,盡管學習者并不太同意“通過遠程方式根本無法把一門課學好”,但他們普遍認為遠程教育還是不如面對面的教學方式。當然,大多數學習者并不因為選擇了遠程教育方式而后悔,這是因為遠程教育有其獨特優勢,如方便、時間靈活等。學生在遠程教育中也感到了一些切實的困難和特殊需求。比如遠程學習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有較大差異,學習者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重新適應這種新方式。另外,學習者普遍感到當前的遠程教學中缺乏討論交流,缺乏與老師的聯系。 另一個很有意義的結果是,大多數學習者認為能否與老師見面對學習活動有很大影響,除此以外學習者普遍反映,與同學在同一個教室中學習很有必要。與同學們一起聽課,他們會感到有種促進自我學習的氣氛。當前在國際遠程教育領域中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遠程課堂模式:即運用電信設備在同一時間向數個不同地點的課堂進行同一內容的授課,在某些情況下學生也可以通過視頻、音頻設備向老師提問。這種模式具有同步性、單向性、以教師為中心的特點。目前中國電大系統以及北美的一些遠程教育機構主要采用這種模式;二是個別化開放學習模式。這種模式不是把異地的學生集中起來定時進行遠程授課,而是給學生提供他們學習所需要的資源和支持,讓他們進行個別化學習,面向學生個人(而不是班級),并為個人配備輔導教師。英國開放大學、法國國家遠程教育中心等西歐世界巨型開放大學均主要采用這種模式。研究者一般認為,個別化開放學習模式更具有發展潛力。但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被調查的學習者非常重視與教師的直接接觸,以及與同伴身處一室的集體學習方式,這一傾向與國外強調的以學生個人為基礎(而不是以班級為基礎)的個別化遠程學習方式有所不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項目 極不同意 很不同意 較不同意 比較同意 很同意 極為同意 3.對遠程教育過程的評價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一些具體項目,請學生對遠程教育過程中的教學資源,如通過衛星直播課堂和視頻流課件等傳輸的教師授課和交互性學習支持服務進行評價。我們把學習支持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通過與教師(包括授課教師及輔導教師)的交互來獲得學習支持;另一類是來自學生同伴的學習支持,即主要通過與同學的溝通交流獲得基本的歸屬感、團體感,并在學習上相互促進。針對每個項目的陳述,要求學生在Likert六點量表上評定其同意程度,即1-6分別為:極不符合、較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比較符合、極為符合六個等級?;卮鸾Y果見表2。
4.在遠程學習中的總體收獲教學的效果集中表現在學生的發展上,這種發展包括不同的層次,如對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學科能力的發展、一般能力與素養的形成等等。為了了解遠程教育的教學效果,我們對學生在不同方面的收獲做了調查。
知識技能發展 平均值(標準差) 5.影響遠程學習收獲的學習者特征為了揭示出制約遠程學習效果的主要變量關系,我們在問卷中測查了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及計算機應用技能水平。我們分析了上述學習者特征與遠程學習收獲之間的相關程度。相關分析表明,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計算機應用技能水平與他們的總體學習收獲之間有接近顯著的相關。
自我調節學習能力 計算機技能 四、 討論與建議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者要通過遠程教育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絕非易事,僅僅靠把課程資源封裝起來,然后通過網絡等技術手段傳輸給學生是遠遠不能保證遠程學習質量的。與此結果相一致,我們曾經具體考察了遠程學生對各種主要學習資源形式的利用情況,其中突出的問題是遠程課程子系統和學習支持服務子系統在發展上的失衡(張建偉等,2002)。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基本功能是在整個遠程學習過程中為學生與輔導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學機構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提供便捷的渠道和工具,以此來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同時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當前我國遠程教育機構往往集中極大的精力去設計開發完善的課程材料教學包,試圖把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都綜合包容在教學包中。實際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學習支持是一個伴隨教學過程而出現的“服務”,而不是可以包裝和儲運的產品,遠程學習支持不可能被課程教學包的設計所取代。 ——建立完善的輔導教師制度 每門課都要按照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數量配備一定的輔導教師(助教)。英國開放大學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由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為每名學生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務,一般1名教師輔導20名左右的學生。輔導教師有明確的基本職責,比如按照統一的標準及時批改作業;給學生提出學習建議;監控、參與網上專題討論;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回答學生提出的咨詢問題;到教學站點開展面授輔導等。 ——采用更為完善的網絡教學支撐平臺,利用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實現高效、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服務 尤其是智能答疑系統、基于多代理(multiagent)技術的智能性網絡教育系統等,可以為學生提供適應性的學習支持服務。 ——建立基于網絡的面向遠程學生的學習策略支持系統和技術支持系統 本研究以及許多相關研究[8]發現,遠程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或自主學習)能力對于成功的遠程學習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遠程學生(尤其是剛接觸遠程教育的新生)往往對遠程學習活動缺乏了解,也缺少適應遠程學習的有效學習策略。正如本調查中所反映的,學生普遍反映在適應遠程學習方式上有一定困難,很希望能夠在學習方法和策略上得到指導和咨詢。因此在遠程教育中,各網絡教育學院應該增設負責學習策略指導咨詢的人員,另外也可以設計開發基于網絡的遠程學習策略指導咨詢系統,對遠程學習策略進行專門指導和訓練(如時間管理策略、反思評價策略、閱讀技能、論文寫作技能、文獻研究技能、科學探究技能等),并開辟討論區鼓勵學生對遠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咨詢。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技能進行訓練指導是國外大學針對在校學生普遍采取的一項措施,很多大學都編寫了有關學習技能指導的實用手冊。另外,遠程學生在學習中更多依賴于計算機等技術手段,計算機的各種問題或故障也可能會妨礙學習者的正常學習,因此也應該為遠程學生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對計算機應用以及如何應用計算機開展遠程學習等問題提供幫助指導。 ——建立網上學生社區 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缺乏交流溝通。因此應加強遠程學生的學生組織(諸如學生會、社團等)建設和學習活動的組織,利用網絡開展溝通討論活動,形成學生的網上社區、學習共同體,以促進學生在學習上的交流互動和協作,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團體感。[9] ——強化圖書館為遠程學生服務的功能 實踐表明,非常有必要為遠程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圖書館服務,包括向遠程學生開放圖書館中的電子資源(含電子期刊等);為遠程學生提供圖書文獻的檢索、咨詢、復印、傳遞乃至借閱服務;也可以與當地大學圖書館建立合作,為遠程學生的借閱提供方便。 ——強化當地教學站的學習輔導咨詢功能 在英國開放大學等遠程教育中,當地教學站(學習中心)往往在對學生的支持服務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的遠程教育站目前還沒有很好地發揮這樣的功能。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非常希望當地輔導教師能夠提供學習輔導、組織討論、答疑、交流活動。因此,應適當加強教學站的學習輔導支持功能,規定教學站輔導教師應圍繞課程教學開展和組織活動。 ——適當安排面授環節 安排一定的(少量的)面授或集中學習,以面授形式或借助于校園設施,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除為學生提供與學習有關的支持服務外,還應同時考慮學生所需要的其它服務,比如管理服務、后勤服務等 Aoki & Pogroszewski提出的虛擬大學的結構模式可以為更完善的學生支持服務系統的設計提供一個參考框架。[10] 以上是我們針對清華大學的遠程教育所做的調查研究?,F代遠程教育的發展需要以充分的研究做基礎,我們應該不斷地對遠程教育的發展情況進行連續性的追蹤評價,以便為遠程教育的改進提供可靠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