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e時代我們如何面對

E-Learning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引言

21世紀,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時代、數字時代。在電子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因特網的日益普及,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而且這種變化正與日俱增。首先是人們受益最多、也是最廣泛最普及的是電子郵件E-mail,這幾年又相繼出現了E-MarkingE-Government、E-Management、E-Library……還有我們正關注的E-Learning!于是有人又說我們步入了一個“e時代”,一個“e-化世界”。

        長期來,我們的教育盛行的是“灌輸式”、“填鴨式”,教學中實行的是“以教師為中心”。這些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已經行不通了。

        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第4年度(2001)報告指出:21世紀的能力素質包括基本學習技能、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1]。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指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即四個L[2]:一是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二是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三是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四是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

        “四L”與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目標——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是吻合的。E-Learning正是基于這種教育基礎上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認識E-Learning

E-Learning正是信息社會中關于教與學的一個新理念,也可以說是一個泛指的名稱,其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教學理論、教學媒體、教學技術(包括媒體技術、傳播技術等)、教學應用等方面。

1. 關于E-Learning的定義

E-Learning,一般譯為電子化學習,或數字化學習、網絡化學習。狹義地講,E-Learning是一種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為依托的、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相結合的、嶄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3]; 廣義地講,E-Learning是指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和學習行為,其實質和內涵就是要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教育環境的數字化、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學習工具的數字化,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與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教材、教學媒體的作用以及教師、教材、教學媒體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傳統教育觀點、教育模式乃至教育組織形式的全面變革,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實現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經濟要求的創新型人才[4]。

2. 國內外其他有關E-Learning的定義

根據美國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術白皮書”的論述和國內外對E-Learning較權威的解釋,主要有 [4] [5][6][7] [8]

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電子學習)的簡寫,是指通過電子方式,通常是指通過因特網進行的教育與相關服務。

E-Learning是一種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溝通機制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這些新的溝通機制是指: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專業內容網站、信息收索、電子圖書館、遠程學習與網上課堂等。

E-Learning就是在線學習或網絡化學習,即在教育領域建立互聯網平臺學生通過PC上網,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E-Learning就是運用網絡技術來設計、傳遞、選擇、管理及拓展學習的方式。

E-Learning是學習、網絡和新經濟相結合的產物,是企業培訓未來的模式。

⑥ 從廣義上看,E-Learning包括眾多的電子化學習方式:從技術分類來看,可以分為基于Web的課程,基于計算機的教學、虛擬教室、數字化協作;從教學內容的傳播方式上看,是指通過Internet、音像磁帶、光盤、衛星廣播、交互式電視等來傳遞內容。

3. E-Learning的特點

從以上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E-Learning是在電子技術基礎上的、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與網絡有關的教學和學習行為。它的優勢在于可以提供低廉、高效、快捷、靈活的學習途徑。它的特點是:

    (1)學生學習的主導性

客觀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教學的作用是將客觀世界的可靠知識正確無誤地傳遞給學生。教師應處于中心地位。知識只有在完全“遷移”到人的“大腦內部”并進入人的內心活動世界時,人們才能獲得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因而客觀主義強調“知識灌輸”。而指導E-Learning的理論主要是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它所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和個性發展。E-Learning教學方式會有更多的信息流向教師或反饋到聯機系統,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我組織學習。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知識背景、個人喜好、學習風格和自己確定的目標,來選擇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進度,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評價自己的學習水平,找出自己的差距,擬定奮斗的目標。學習者是學習的主人,他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從而變得更加主動。

 

 

(2)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E-Learning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的機會。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匯集了大量的數據、檔案資料、程序、教學軟件、興趣討論組等豐富的學習資源形成了一個高度綜合、集成的資源庫。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和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3)學習過程的交互性

E-Learning是交互式的。學習者可以向教師提問,可以與其他學習者交流。學習者圍繞當前或當時的學習主題進行相互討論,形成各自的判斷,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交流各自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甚至于相互答疑、分析和評價。E-Learning將“個別化學習”、“集體化學習”、“合作化學習”等多種學習模式巧妙地結合起來,多種途徑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學習時空的隨機性

E-Learning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只要學習者需要,可以在家里、在學校、在圖書館、在外地、在任何有計算機的地方,通過網絡進行學習。

    (5)培養素養的有效性

信息素養概念是從圖書檢索技能演變而來的。美國將圖書檢索技能和計算機技能合成為一種綜合的能力、素質,即信息素養[5]。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信息素養已經賦予了新的含義。信息素養不僅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諸如信息的獲取、檢索、表達、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以及將已獲得的信息用于問題的解決和進行創新性思維綜合的能力。信息素養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身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

E-Learning中,能夠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學校開設網絡課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學生還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畢業后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6)終身學習的靈活性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進入社會之后可能已經陳舊或不適用。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在工作以后,在新的環境、新的技術要求面前深感自己知識的貧乏而需要繼續“充電”。

E-Learning最直接的含義就是通過網絡進行學習,正因為如此,E-Learning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教育社會化,學習生活化。人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里,通過學習和培訓,獲取有用知識和最高效益??梢灶A見:在未來的若干年內,教育將從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區,走向鄉村,走向任何信息技術普及的地方。

三、從E-Learning說開去

我們在前面分析了E-Learning的定義,闡述了E-Learning的特點,E-Learning也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說:“E-Learning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所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其研究內容、模式和方法都還在討論之中,遠未形成完整的理論和應用體系,從不同的角度,對它有不同的理解。” [3]

1. E-Learning的定義不夠嚴謹

對于E-Learning的定義,目前有多種多樣,盡管都圍繞“網絡學習”這一基本要素,但敘述卻各不相同。定義是一個命題,它應該揭示某一事物或某一現象的本質,也就是事物或現象的本然。但E-Learning的定義卻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對“電化教育”的定義一樣,每個人都可以下一個定義,由于其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不同,因而直接影響到工作的開展。

E-Learning的定義而言,從已發表的相關文章來看,直譯的主要有電子化學習、數字化學習、網絡化學習、在線學習、電子學習等;廣義的則有基于Web的課程,基于計算機的教學、虛擬教室、數字化協作等,其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教學理論、教學媒體、教學技術(包括媒體技術、傳播技術等)、教學應用等方面,它是一種教育和與教育相關的服務,是運用網絡技術來設計、傳遞、選擇、管理及拓展學習的方式。

E-Learning的作用而言,從何克抗先生的敘述[4]來看,幾乎與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的作用相差無幾。

2. E-Learning的涵蓋內容過于寬泛

一個專家對一個名詞的定義總是有它的號召力的,對E-Learning定義也不例外。但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內容不應涵蓋過于寬泛,否則就令人難以置信。

“一把鑰匙一把鎖”的事實連小孩都知道。一種藥不可能保治百病。而E-Learning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理論、媒體、技術、應用以及教學方式、教學效率、教學模式、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等都在其中。這就像我們當初宣傳電化教育的作用一樣,有一點夸大其詞、王婆買瓜自賣自夸的味道。這實在對我們的工作和今后事業的發展不利。其實我認為,E-Learning最具實用價值的是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

3.從電化教育到E-Learning

E-Learning的直譯是電子學習或電子化學習,這就讓我們聯想到我國早期對電化教育的定義。

舒新城先生在當時的中華教育雜志復刊17(1947年7月)撰文指出:“電化教育這名詞,據我所知是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作者注)陳禮江先生任教育部任社會教育司司長所提出來的。其內容指電影和無線電廣播,在英美稱為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見《影音》月刊1937年11月第6卷第7、8期第118頁)

當時主管電化教育的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三科科長杜維濤在《電影與播音》(簡稱“電音”,后改為《影音》)4卷第2期發文《電化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認,         電化教育“就是利用電影和無線電播音以及其他用電器材來施行活的教育。”

孫明經先生也曾撰文回憶說:由于電影、廣播、幻燈“這三種媒介都要用電,同時在當時,電在我國的應用還不發達, 所以叫電化教育還有一點說明它的先進的教育方式之意。當時采取這個名詞后很快就用開了。見孫明經《試論電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北京電影學院19826月印、19835月重印

E-Learning的直譯到我國最早對“電化教育”這一名詞的出現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又讓我們聯想到近70年來對“電化教育”英譯引起的爭議和用“電化教育”不利對外交流問題,為什么人家的E-Learning可以有幾種譯義,而我們的“電化教育”卻不能。我很佩服有些院校,他們對自己創設的系科仍稱為“電化教育系”,為繼承我們的傳統在努力著。

4.E-EducationE-Learning

在《電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上,黎加厚先生撰文提出將“電化教育”英譯為“E-Education”,并解釋為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中,研究與人類學習行為有關的各個要素及其相關的活動規律,以促進學習的理論與實踐。”[9]

我們且不論其定義準確與否(該文發表后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和討論),但就其英譯而言,它與電子學習(E-Learning)是吻合的,與我國早期對電化教育的定義(用與“電”有關的器材進行教育)也是吻合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傳統的;也可以說,它又是現代的。這無非是受了信息時代“e”的盛行的啟發而突發其想,提出了這么個“E-Education”來。而把它界定為“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中,研究與人類學習行為有關的各個要素及其相關的活動規律”,明顯擴大了“電化教育”這一概念應有的外延。因為與人類學習行為的因素很多,從個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到社會形態、體系制度與整個人類實踐的知識經驗,無不與人類學習有關,但這遠遠超出了教育的范疇。[10]

5.面對現實,走好自己的路

名稱問題只是一個符號問題。一個人出生后是跟父姓還是隨母姓,叫什么名字,他(她)的姓名也只是一個符號。而他(她)的體質、智商、情商才是重要的。因此,無論是E-Learning,還是E-Education,無論是電化教育,還是教育技術,關鍵還是要看它的內涵,看它的實質,同時要看我們的工作業績。圖有外表、圖有虛名是不可取的。

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在1972年、1977年、1994年先后對教育(學)技術下過定義,說不定新的定義又要出籠。我們卻老跟著人家轉,新的定義出來后討論一番、爭論一番,是沒有意義的。近年來,已經有人對AECT新定義提出疑義,包括是否適合中國的國情。

我很敬佩南國農先生,隨著時代的變化,他也為電化教育先后下了幾個定義,并仍在為中國的電化教育理論和實踐而努力著。他的’98新定義為:電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它的公式為: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現代教育技術。[11]

緊跟時代是對的,因為我們的教育要現代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但畢竟我們還有較大差距,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走好自己的路。

四、結語

E-Learning是一個抽象化的教育,是一個新生事物,最直接的理解為基于Internet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化教學方式。隨著普教“校校通”工程的開展和高校網絡學院的成立,以及Internet的普及,E-Learning無論是對在校生作為一種輔助手段,還是對畢業后進行繼續教育的主要手段,特別是作為大眾終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其作認真研究和探索都是必要的,這對加速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 E-learnin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 李克東.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 北京: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98

[3] 張堯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序.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4] 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前言.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5] 鄭世良. E-learning的整體特征分析.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6] 陳敏等. 分布式虛擬環境中E-learning的設計與實現.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7] 程向前等. 聯機教學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8] 余麗. E-learning與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9] 黎加厚. E-Education: 電化教育的新定義. 電化教育研究, 2000(1)

[10]楊耀東, 苗新萍. 概念、觀念、理念.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教育技術有名的博客
E-learning的整體特征分析
教育博客的應用研究--運用教育博客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研究
技術支持下的有效學習——從AECT04定義談起
何克抗教授詮釋教育技術相關問題
詳解什么是教育技術_教育技術思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凤台县| 同德县| 舞钢市| 改则县| 巴里| 巧家县| 平利县| 鄯善县| 九江县| 麻城市| 若尔盖县| 措美县| 思南县| 田东县| 孟津县| 宁安市| 时尚| 广南县| 临安市| 历史| 陆良县| 平舆县| 北票市| 敦煌市| 临清市| 建昌县| 湘阴县| 灯塔市| 弥勒县| 克什克腾旗| 修水县| 凯里市| 房山区| 全州县| 盖州市| 三门峡市| 吐鲁番市| 岚皋县| 吉隆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