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儒家精神與道德宗教
儒家精神與道德宗教
蔡仁厚
從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今年元旦,輔仁大學主辦了一次以「當代哲學與宗教問題」為主題的國際哲學會議,與會的學者來自德、意、英、美、加、印、菲、日、韓等國,加上國內(nèi)各大學的哲學教授,共有五十余人參加。筆者因為有課,只參加了最后一天的會議,也最后宣讀論文。我所提的這篇論文,說的都是通義常理,行文也力求平實。但出乎意料的,卻引起相當熱烈的反應。當論文宣讀完畢,即有高思謙教授、薛保綸教授、曉云法師等發(fā)言謬贊和詢問。休會之后,有幾位外籍教授也來握手致意,并表示希望有機會到東海大學訪問。接著高思謙老先生由于弄錯了我的名字,又特地來致歉寒暄,曉云法師因為在華岡哲研所和我有同事之誼,也由她的女弟子陪同一起來相敘晤,并說到會通精神對當今宗教的重要;薛保綸教授則將他的大著「墨子的人生哲學」送我一冊。而師大的張起鈞教授更是情詞懇切地特予謬許,說在今天這個場合我所表示的儒家立場,是適時而切要的,這種平正的道理應可視為這個會議的一個歸結(jié)。張振東教授對我所說宗教真理中那個最后的實在只是一個,表示贊同。李振英(李震)教授則說,輔大哲研所的同學很需要了解我所提出的這一類問題,希望有機會為他們講一講。還有陸達誠司鐸和韓國的鄭仁在博士,更和我說了很多話。到閉幕式時,蕭師毅教授(此次會議的秘書長)又特別提到他很贊同我的說法。我記述上面這些事,并沒有私心欣喜的情緒,因為我所說的本就不是我個人的獨見,而是通義常理,而諸位先生對我的謬贊,實在只是由于心同理同之故。雖然有些稱賞的話,和我論文中的本意不盡相合,但會場熱烈的反應,卻也表示我文中所說,正是大家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為此,特于文前略綴數(shù)語,將文稿予以發(fā)表,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士來重視和研討這個文化的根本問題。
一、文化的根源在道德宗教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文化問題。講文化,除了民主與科學,還有道德與宗教,另外還有文學與藝術(shù)。
民國初年,大家講民主、科學,而忽視道德、宗教。而且把道德看成是封建的、落伍的,是違背自由民主之原則的,所以不講道德,以至于反道德,于是有所謂「禮教吃人」的咒詆。大家又認為宗教是迷信的、不科學的,因此不講宗教,以致于反宗教,于是在民國十二、三年間,出現(xiàn)了什么「反宗教大同盟」的組織。但照我們今天的了解,為了講民主科學而去反對道德宗教,是不對的,這表示當時一些人對文化真理的了解,欠缺深度。須知文化的本質(zhì)正在于道德與宗教。道德宗教的作用,不只是能建立一個「日常生活的軌道」——如人倫生活的規(guī)矩,婚喪喜慶的儀節(jié),以及祭祀之禮等等。而且它能開出「精神生活的途徑」——(1)就個人方面說,是人格的創(chuàng)造,以成圣、成佛、成真人;(2)就客觀方面說,則是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所以,道德宗教正是涌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之靈感」的泉源,也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原動力?;诓煌牡赖伦诮讨拍钆c實踐,纔形成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體系。所以道德宗教纔真正是文化的根源。
文學與藝術(shù)雖然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領(lǐng)域,但它常常表現(xiàn)出濃厚的民族色彩與鄉(xiāng)土氣息,這正是因為它與道德宗教的觀念信仰,有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緣故。假如一旦撤除了道德宗教的根荄,那是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有深度的文學和藝術(shù)的。
至于民主與科學,雖然也各有它獨立的本性,但在整個文化真理中,尤其在實踐的過程中,仍然與道德宗教有著相依的關(guān)系。我們且不往深處說,大家只要簡單地想一想,如果沒有公正負責的政治家,沒有奉公守法的人民, 民主政治將如何可能呢?而「公正負責」「奉公守法」不就是良好的道德品性嗎?至于科學家從事科學的研究,他仍然必須具有對真理的虔誠和持恒的努力,這仍然是道德的。而宗教信仰也可以開啟人的心智,培養(yǎng)人的品行。所以,民主科學與道德宗教并不相礙。而且道德宗教的精神,正大有助于民主科學的實現(xiàn)與創(chuàng)造。
二、道德與宗教的關(guān)系
人在道德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一些問題,其中有些是屬于道德范圍以內(nèi)的,有些則已逸出道德范圍之外,而與宗教發(fā)生了交涉。而道德與宗教的關(guān)系,正可以從這些地方得到了解。
第一、道德與幸福一致的問題:
大體說來,道德生活有兩個特質(zhì)。第一是「不怕苦難」。人為了完成道德,可以忍受各種痛苦與危難,而且可以自覺地去忍受。文天祥正氣歌中所謂「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他所表現(xiàn)的就是這種不怕苦難的道德勇氣。第二是「不求報償」。道德行為只求自己心安理得,而不是為了報償。人有恩德于我,我應感念不忘;但我有恩于人,則不可存之于心,更不可等待他人來報答。否則,便不能算是真道德。所以有心為善。雖然也算是好的行為,但不能算是大善。
不過話雖如此,但當一個好人受盡苦難,一個壞人卻享盡榮華,顏回短命而死,盜跖卻克享天年,這其間總會使人感到不平,而覺得天道不公。正如太史公所謂「天之所以報施善人,固若是乎?」這種不平之感,便是希望「道德與幸福一致」的深心的要求。又如中庸上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剐薜抡呒热徊慌驴嚯y,不求報答,為什么大德者又必得其位、其祿、其名、其壽?這便逸出了單純的道德范圍,而是一種宗教性的要求了。所以要求道德與幸福一致,乃是道德與宗教發(fā)生交涉的第一點。(注一)
第二、靈魂不滅的問題
人的自然生命雖然有限,但人卻不會愿意當他呼吸停止、軀體腐朽之后,就真的從此消逝了。于是,靈魂不滅的要求,便自然被引發(fā)出來?!胳`魂不滅」這個觀念,大體可以從兩種型態(tài)來表示:
其一,是承認一個鬼神世界:中國的傳統(tǒng)是有鬼神觀念的。(注二)人們常如此認為:一般人死后成為鬼,仁人君子與忠孝節(jié)義之士則可成為神明。人的生死,正是彼世界(鬼神)與此世界(人間)的一個來回。禮記祭義篇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拐f文也以人所歸為鬼,而有「鬼者,歸也」的說法。人死之后,既仍然可以和祖先同在以得其歸依,那也就沒有什么可怕了。所以中國人繞著祖先的墓園走一走,看一看,或者躺在祖墳旁邊休息一下,都會得到一種「慰情」之滿足,我們也許以為受過科學的洗禮,便斥責鬼神觀念為迷信,這個看法是否全對,暫可不論。但我們至少必須了解,世界上不止你我一二個人,不止某一部分人,而多數(shù)人心靈中的需求,即使不全是「真」,那也是不可忽視的。人生的道理,并不像一個普通的知識問題那么單純。人如果只承認理智一層,絕對無法解答,更無法解決復雜的人生問題。
其二,是創(chuàng)造不朽的價值以得永生:春秋時代魯國賢大夫叔孫豹曾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勾思此^「三不朽」。人把自己的精神心靈,化為道、化有功、化為言,于是他的生命便隨著他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垂于久遠了。他永遠活在后人的心里,因而他永生了。我們退一步說,人縱然不要求自己永生,至少我們希望圣賢能夠永生。但光是希望,還不足以滿足我們深心的要求,于是又立廟宇、塑金身、立神主,祭之、享之、祀之、敬之。所以圣賢孝子忠臣義士,都能俎豆馨香,血食千秋,我們都把他們看做不朽的神明。人要求靈魂不滅,要求不朽以得永生,這不僅是道德的,而同時又使它與宗教發(fā)生了交涉。
第三,普遍的精神生命之存在的問題
道德生活一方面是自己的,一方面也是個人對他人的(如人倫生活)。在個人對他人的道德生活中,乃有生命與生命以及心靈與心靈的交感相通。譬如這次國際哲學會議,每天都有人在講話,同時也有許多人在聽,在講者與聽者的交感相通之中,我們便感覺到自己的生命不僅是我個人的,也可以通到他人生命中去。這里便呈現(xiàn)了一個超越我們個人、而又包含我們個人的「普遍的精神生命」之存在。這是當下現(xiàn)前就可以覺察到的一大真實。
不過,這一個普遍的精神生命,在平時我們很容易忽略它,似乎覺察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當我們處于痛苦困頓的時候,就會真實的覺察到。太史公說:「人窮則返本,慘痛哀惻則呼父母?!褂终f:「未嘗不呼天也,未嘗不呼父母也」。人為什么要呼父母?并不是以為父母有超人的力量,可以解除我們的痛苦,而是人有一種「回到生命根源中去」的愿望和要求。人是父母所生,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根源,當我們一旦在人生的途程中失去憑依,而感到生命孤獨凄涼的時候,我們就會生起一種深心的愿望,想要回到生命根源中去與它合一。于是我們哀號,我們呼父母。由父母直往上推,可以推到遠代的祖先。而人類又為天地所生,所以人在困頓無助的時候,「天啊!天??!」這種呼求,也就自然而然地從心靂深處發(fā)出來。因為「天」是最后的生命之根源,是生命之本體,是超越個人而又含攝個人的普遍的精神生命。人唯有和這個普遍的精神生命合而為一時,纔能獲得生命的舒泰和心靈的平安。中國人喜歡講天人合一,也正可以從這個線索上去了解。
對于這個「普遍的精神生命」,我們稱之為「天、天道」,耶教稱之為「上帝、天主」,印度教名之曰「梵天」,回教又叫它「阿拉」,名號雖然不同,而它所涵指的意義層次,是相同的。孟子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易傳所謂「與天地合德」,程明道、王陽明所謂「與天地萬物為一禮」……這些話話都表示人對這個普的精神生命,有一種「由內(nèi)在通向超越」的要求。因此,人之呼天呼父母的「呼求之情」,不能只看做是道德的,它更是宗教的。
從以上三點說明,可以了解道德本就可以通往宗教,只講單純的道德而不注意宗教真理,總覺得有些不足夠。不過,(1)在西方,道德與宗教大體是采取分開的方式。它們的道德概念比較是初層次的,而較高層次的精神心靈之生活,與生死幽明之際、天人之際的問題,則交托給宗教。(2)在中國,則將道德與宗教融通而為一,所以作為中國文化之主流的儒家,不但具備道德精神,而且也具備宗教精神與宗教情操。
三、重新認識儒家的性格
要說明懦家是否也具有宗教的性格,首先應該分辨一下「宗教真理」與「宗教形態(tài)」。宗教真理是「一」,而宗教形態(tài)是「多」,宗教真理中那個最高的主宰、最后的實在,只是一個,無論你賦予它什么「名」,而指歸是同一的。但宗教的形態(tài),則要通過人的生命來表現(xiàn),來完成。而人的生命又是各不相同的獨立的個體,因此,依于孔子之「仁」,釋迦之「悲」,耶穌之「愛」,遂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教」之形態(tài),任何一個宗教,皆只是表現(xiàn)宗教真理的形態(tài)之一。(所以,「上帝」可以是普世的,而「××宗教」則不可能是普世的。)
在中國,向來都是「儒、釋、道」三教并舉,但民國以來,一般人卻不認為儒家是一個宗教。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民國初年康有為陳漢章等人的孔教運動失敗,而造成一種情緒上的反感和心理上的禁忌(注三);另一方面是大家常以西方宗教為模式來作對比,只從形式上來觀察,以為儒家既沒有教會組織,又沒有僧侶,也沒有很特殊的宗教性的議式,在這些「事」上,使得儒家不像一個宗教。其實,形式或形態(tài)本就是多樣性的,我們沒有理由限制宗教的多樣性,也不應該主張凡是宗教就一定要采取某一種形態(tài)。更何況從宗教之「理」上來說,儒家又確有宗教性,也能表現(xiàn)一般宗教所表現(xiàn)的作用,和擔負一般宗教所擔負的責任。儒家講道德,常含有宗教性的意義,而不只是單純的道德。單純的道德只及于人生界,而儒家教義所重視的則不限于人生界,同時也重視「死」與「祭」。
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般人常以為這是孔子只重視生、而不重視死的證明。這實在是不思之過。我們只要細細一想,應該可以看出孔子這句話,只是對子路指點生死的本末輕重與先后之序,而并不表示孔子不重視人生之「死」的問題。孔子不是說過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從生到死,再到祭祀,都以禮一以貫之,這表示人的孝敬之誠,是徹通生死幽明的。而重視喪祭祀敬,也正表示重視人生之「死」的問題,后來由荀子所講的禮之三本:君師、祖先、天地,而演變?yōu)槿乐C。試問,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賢,能把它看做僅僅是道德的嗎?這其中,當然有宗教性的情緒,宗教性的虔誠,以及宗教性的要求。而孔子的超越意識,尤其明顯而深摯。他「知天命」、「畏天命」(畏、敬畏義)、「下學而上達」(上達天德),又說「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乎」、「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一類的言詞,都是我們憊該加以正視的。
唯識學大師歐陽竟無曾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亦宗教亦哲學。我們也可以說,儒家的性格,是亦哲學、亦道德、亦宗教的。唯其如此,所以儒家的禮樂倫常,可以成為人民生活的軌道,而儒家這個天人合德之「教」,乃能安頓中華民族的生命。(附按,佛教傳入中國,曾經(jīng)有過極為興盛的時代,但佛教并沒有成為中國的國教。因為中華民族既已有了儒家作宗主,佛教便自然在中國居于賓位。佛教如此,其他傳入中國的宗教,也同樣不能例外。)
四、禮教三祭所表示的意義
儒家的道德宗教精神,具體地表現(xiàn)在中國的禮教之中。禮教的形式雖已衰微,但它內(nèi)涵的思想精神,仍然活躍在文化心靈之中。在此,我們無暇敘述禮教的內(nèi)容,而只能就它最能顯示宗教精神的「三祭」之意義,來作一個反省和考察。
一、祭天地:這里所說的「天」,不是天文學上的天,而是有意志的天,在以前也常稱之為「上帝」。(上帝之名,在詩經(jīng)書經(jīng)等典籍中屢見不鮮,如「皇皇上帝」、「上帝鑒汝」、「對越上帝」等等。)天,除了含有人格神這一層意義,又可以轉(zhuǎn)為形上實體的意義,而說天道、天命、天理、天德等,這表示「天」有豐富的內(nèi)容。因而許多具有不同類型的宗教情緒的人,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它引生誠敬,而來尊信它。由此也可看出,中國文化特別具有涵蓋性與包容性。其次,這里所說的「地」,也不是地理學或地質(zhì)學上的地。中國人看地是大地生機,是持載之德。中庸說「天覆地載」,地能持載萬物,這就是地的偉大。而中國文化也正表現(xiàn)「載」的精神,能承受一切好的東西。因而也能包容各種宗教與文化真理,這就是「地德」。天為干、為父,地為坤、為母。天在上,地在下,而中國文化精神不但能上達天德,也能下開地德。天德成始,地德成終。終始條理,金聲玉振,而后大成。可見中國人祭拜天地,其中所涵容的意義,是非常充實飽滿而圓盈完足的。
二、祭祖先:天地創(chuàng)生萬物,是一切生命之始,而祖先則直接給予我們生命。所以祖先的恩德,是可以和天地相提并論的。祀敬天地和祖先,同樣都是「報本返始」「慎終追遠」的精神。我們不承認生命的可貴則已,如果承認生命的可貴,那么,中國人之敬祀祖先,就無疑的是一種非常高貴的傳統(tǒng)。有人說,中國人敬祀祖先,乃是一種「祖先崇拜」,這是以那些原始部落原始民族的「××崇拜」來作比附,是一種「非善意的貶視。須知「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根本不是一般祈福消災的心理,而是致誠敬以徹通幽明的限隔,頌祖德以期子孫之繼述光大。這種綿綿穆穆的深摯情懷,既表示精神生命的擴展與延伸,同時也是一種人神交通的精神生活。所以說,「祭神如神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然則,那些原始民族的什么什么崇拜,豈足以和中國人之敬祀祖先,同日而語?
三、祭圣賢:天地是宇宙生命之始,祖先是個體生命之始,圣賢則代表文化生命。圣賢人物之所以值得崇敬,就在于他們以自己的生命、德性、智慧,開發(fā)了人類精神無限的向上之機,使人反求諸己,就可以覺識到生命中莊嚴神圣的意義。圣賢立人倫、興教化,為人類安排了一個精神生活的軌道,開辟了一個精神心靈的領(lǐng)域。他所提揭的文化理想,也為民族文化指出了一個正大的方向,而使之有文化慧命之永恒相續(xù)。孟子說:「圣人者,人倫之至也。」圣人既是人格世界最高的型范,當然值得我們永遠來祀敬。當我們面對圣賢的時候,那種莊嚴肅穆的心情,就直接地使我們個體的生命,和民族文化生命的大流通在一起。父母生我們七尺之軀,而圣賢則使我們的生命通貫古今,而能自覺地表現(xiàn)「橫通天下之志,縱貫百世之心」的綿綿相續(xù)的意義。
五、宗教精神的終點與歸宿
中國人對生化萬物、覆育萬物的「天地」,自己生命所從出的「祖先」,以及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賢」,并此三者而同時祭祀之、崇敬之,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較普通宗教更高明廣大的宗教精神。因為禮教三祭并不局限于一定之神,而且其精祕內(nèi)涵更時在生長擴大與創(chuàng)新之中。中國民族當然有雅量容受其他宗教,但我們也要維護自己的禮教。任何民族都該有它自己的傳統(tǒng),人能守護他自己民族的價值規(guī)范,不但是極為可貴的,也是絕對應該的。
人如果不歸于自己,不通過自覺、自主、自律的道德實踐以上達天德,而只是一心一念想把自己的生命向外交托,是否就真能交代得了?這是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我們是人,所以不能放棄人本人文的立場,也不應該忘懷人間。耶穌上了十字架,回到上帝身邊,但是他還要在人間復活。復活為了什么?為了愛人。佛教有菩薩,菩薩是自己可以成佛,但「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他要度盡天下一切眾生。這又是為什么?乃是為了慈悲。在此,我想起了近年故世的唐君毅教授的幾句話。大意是說:一切宗教徒,當他成道得救之后,他仍將化身為儒者,回到人間來救世救人。而儒家正是要「與人為徒」,以成就人倫人道,和創(chuàng)造人文價值。依此而觀,儒家「本天道以立人道,立人德以合天德」的天人合德之教,應該是一切宗教精神的終點,而可以作為各大宗教共同的歸宿。
世界各大宗教之間,或多或少都不免有些本質(zhì)上或事實上的沖突磨擦(宗教戰(zhàn)爭即因此而起)。我們認為,只有發(fā)揚儒家寬平而開放的精神,纔能打通宗教與宗教之間的隔閡,而使一切道德宗教的真理會通在一起。也唯有撤除彼此的藩籬,開誠布公,與人為善,各大宗教纔更能發(fā)揮它的作用,以達成救世救人的目的。
六、余言:再提出幾點看法
我們說儒家含具宗教性,只在指出這個歷史文化的事實,并希望大家正視這個事實。但儒家卻無意于和其他宗教相對立,以競一日之短長。儒家可以和任何高級的宗教,互相觀摩,互相取益。儒家也尊重一切宗教徒在信仰上所作的主觀抉擇,而不會對某一個宗教存有先在的成見。但是,如果別的宗教對儒家先存有一種執(zhí)意的誤解,或者采取一種有心的混抹,那么,我們也就很難強制儒家「默爾而息」。當然,無論儒家主動地宣說自己的義理思想與精神方向,或者被動地起來維護自己而駁斥別人,也仍然是本乎公誠之心,以申述義理之正。數(shù)千年的歷史事實是如此,而當今儒家的學者們,也同樣持守著這樣的態(tài)度,而且具有這樣的襟懷。本著這樣的態(tài)度和精神,我愿意提出幾點淺見,貢獻給與會的賢彥學者,特別是宗教領(lǐng)袖們,希望加以參證采擇。
第一、近年來,宗教界似乎有一種傾向,或者說一種心愿,想把西方宗教的一些觀念,拿來和中國文化(主要是儒家)的觀念相比配,以為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和混同,就可以打通觀念,消除思想宗趣上的差異。我個人雖然很欽佩這種用心,但卻覺得不免有「助長」之失,因為不夠相應中肯的比配,事實上是很難避免「欲速則不達」乃至于「徒勞無功」之后果的。這個會議的主旨,是要討論哲學與宗教的問題。因此,我應該被容許說一句率直的話:如果西方宗教只想在中國增加教徒——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個人不想表示意見,因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們一向肯定而且尊重的。但如果不是這樣,而是真心誠意地想和中國文化精神相會通、相融攝,則虛懷地學習了解和體驗,實在遠比匆率而勉強的解釋判斷,更為需要,而且更能符合實際的效益。
第二,就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而言,過去一二千年,是儒、釋、道三教相互摩蕩的過程,今后必然將是儒、佛、耶(含公教與新教)三教相互摩蕩,以求融通。而文化價值系統(tǒng)的融通,一要「精誠」,二要「機緣」,三要「時間」,這是急不來的。在當前這個階段,我們希望先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觀摩。然后,各本真誠與信念,在不離失自己本性的原則下,充實自己,改進自己,以與異質(zhì)文化相資相益、相融相攝,而導致一個「和而不同、交光互映」的人類文化之新境界。
第三,我認為當代的哲學和宗教,有一個共同的重大使命,那就是「反物化」。反物化必須從兩方面著眼和著力,首先是「反思想上的唯物主義」。不把人當人看,而把人當物看的唯物主義,是從根上「反人性、反人倫、反人道、反人權(quán)」的思想,所以必須堅決加以反對。其次,是「反生活上的唯物主義」。凡是趨向于物欲恣縱、情意泛濫的觀念意識,以及實際追求感性層之物質(zhì)享受的,都是生活上的唯物主義,都將消磨人類向上的意志,腐蝕人類道德的心靈。這二種唯物主義,乃是一切純正哲學和宗教的共同敵人。在此時刻,我們已經(jīng)無可避免地要對它們兩面作戰(zhàn)。而且必須戰(zhàn)勝它,才會有哲學慧命的延續(xù)和光大,也才能發(fā)揚道德宗教的光輝。
附注
注一:德與福一致的問題,極為幽邃深遠。今年五六月間,牟宗三教授在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曾談到這個問題,認為這是東方講「圓教」所應含有的義理。他表示將寫一部書解答這個問題,書名可能叫做「圓善」。
注二:按儒家對鬼神的態(tài)度,是存而不論(不去描述鬼神世界如何如何)。而祭祖先祭圣賢乃是慎終追遠、崇德報功,要者是在致誠敬,與光大祖德、承續(xù)慧命。至于祖先圣賢是否精靈不散,是否已經(jīng)成神,則并不視為問題的中心所在,所以用不著去作理智性的探索(鬼神也本非理智所知的對象)。而且儒家的宗教性,也不能直接就鬼神說,而應該從天、天命、天道方面說。關(guān)于儒家的天與天人關(guān)系,須別論。
注三:民國初年,康有為陳漢章等人發(fā)起的孔教運動,由于迂固愚誠而無實,結(jié)果當然失敗。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文化,本來就沒有走一條宗教的路,而是攝宗教于人文,以人文精神凈化宗教、充實宗教。如果將儒家作宗教看,它也是「即道德即宗教」的天人合德之教,可名之曰「道德的宗教」。它既與以舍離為首要義的「滅度的宗教」(佛)不同,也與以神為中心的「救贖的宗教」(耶)不同。我們在此說儒家含具宗教性,也并不是要以儒家作為一個普通的宗教,來和其他宗教爭高低、爭長短。我們的意思,是在說明歷史文化的事實,以袪除一般心理上的禁忌,俾能敞開心靈之門,對儒家的精神宗趣,作更為相應更為清楚的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賢:儒家三祭的教化功能和生活意義
八﹑人文主義與宗教
古琴的樂生精神
中華文化的三大傳統(tǒng)
彭國翔 | 唐君毅論儒家的宗教精神
和田玉是玉文化的代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兰县| 大同市| 樟树市| 宾川县| 禹城市| 榆树市| 琼结县| 峡江县| 青海省| 河东区| 神农架林区| 武乡县| 彭州市| 涞源县| 台江县| 乌兰浩特市| 禄丰县| 乌拉特前旗| 南京市| 永福县| 鄂伦春自治旗| 绥宁县| 海晏县| 汉中市| 乌拉特中旗| 庆云县| 兖州市| 富平县| 遵义市| 五家渠市| 灯塔市| 定陶县| 星子县| 安顺市| 德庆县| 毕节市| 南澳县| 南丹县| 延安市| 赤壁市|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