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5日,Apple Watch國行版本通過國藥監局的醫療設備批準,預示著更多國內Apple Watch用戶將體驗到此功能。心電監測作為心律、血氧后第三個加入智能穿戴設備的身體檢測指標,此外,華為WATCH GT 2 Pro ECG和OPPO Watch ECG這兩款產品也早有支持,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穿戴設備在宣傳時會打出“心電圖監測”之類的廣告宣傳。
那么這種“心電圖監測”功能到底靠不靠譜?下面我們就從原理來分析一下。
心電圖(ECG)原理
人體每次心臟跳動所產生的收縮和舒張,都會發出相應的電信號,心電圖正是通過放置在身體各位置上的導線,來記錄心臟電信號。
由于身體各個部位的電信號強度不同,通常布點越多測量的就越精準。當我們在醫院做體檢時,醫生通常會采用10個采集點的12導聯進行心電圖監測,即對雙手腕、雙腳腕和胸口6個點位粘貼電極片。
心電波形的各個波峰是心臟在一次完整心跳中,心房、心室等不同位置狀態的寫照。當醫生發現某個波段與正常值出現偏離,也就能夠判斷心臟在哪方面出現了健康問題。比如,T波段過于低平,就代表患者可能處于心肌缺血的狀態;T波段過高尖,則可能是患者處于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狀態。
智能手表(智能穿戴設備)的心電圖實現原理,是通過在表冠上的鈦電極,和機身背面覆蓋著的一層的硅鉻氮化碳,來分別檢測指尖和手腕的電信號,由于只有兩手處的兩個采集點形成回路,所以這部分產品只能提供單導聯心電圖監測。
在心電監測中每增加一條導線,就能多反應一組信息,數據就會更加全面準確,因此單導聯相比醫院的12導聯能反映的問題相對單導聯大大減少。顯然單導聯能提供的信息就非常有限。
而且,即使是專業醫生在面對心梗方面的病人時,由于這類疾病伴隨著相當大的判斷危險性,因此也不能僅依靠12或18導聯心電圖數據,就單獨給出結論。
不過,這類智能穿戴檢測產品根據其原理,是能夠對竇性心律不齊和房顫提供有利參考價值的。這點在Apple Watch于美國食藥監局的許可文件中也曾寫到,“可用于判斷'竇性心律’和異常的'房顫’”。
房顫常常會引起缺血性卒中,這其中就會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發作時間太短,并且毫無癥狀表現,早期很容易錯失發現的機會。對早期房顫來說,這類能夠實現隨時監測記錄的智能穿戴設備,就具有了革命性的預警意義。
后記
首先,此類支持ECG功能的智能手表不能用于檢測心臟病發作,不能檢測血栓、心梗或中風。如遇到胸悶、胸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同時,智能手表的心電圖判斷房顫有無P波,仍然存在難點,所以也不能100%識別所有房顫。
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到智能手表上的單導聯心電圖,它雖然具有局限性,但作用遠大于“安慰劑”,對患者和醫生都有很大參考價值??紤]到存在陣發性房顫的患者存在,即使智能手表的數據不夠精-準,由于它更具便攜性,隨時抬腕只需30秒即可完成一次測量,對于老年人和患有房顫的用戶來說,便攜形的ECG智能穿戴設備還是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和規避風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