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聰明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損他、吼他,大了他遇到挫折就沒事了。但有2個前提,不符合的話,還是不要輕易嘗試了。
很多父母和老師都有感覺:現在的孩子說不得。稍微說一兩句,他就抑郁了,或者想不開輕生了。其實,孩子玻璃心這事兒,還真就是怨家長。
馬未都分享說,他小時候爸爸打他打得可狠了,但他一點不恨父母。這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文化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但為什么多年后,我們的孩子就打不得了呢?
這是因為,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可以做到對孩子動手,孩子都不恨你,這必須符合兩個前提:
1.5歲之前親自撫養
8歲前培養好逆商
如果這兩點沒做好,到初中了,有中考壓力了,父母開始要成績了,開始訓斥孩子,那孩子可就不干了。你看著吧,他分分鐘給你離家出走。
1.5歲前的親自撫養,是為了,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穩固的情感連接,這是教育的前提。有了這個親情基礎,父母就算手段粗暴一些,孩子也不會往心里去。
可見,教育不能臨時抱佛腳,正確的順序是:1.5歲前,建立穩固感情基礎,3-8歲做好抗挫折訓練,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加油]。這樣他們才能在初高中,抗住巨大的學習壓力,考上理想的大學。
1、工作忙抓住碎片時間
如果如果您是職場媽媽,白天只能讓老人帶孩子,也沒關系。我們可以用碎片時間的“高質量陪伴”來彌補,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家長可以在晨起陪孩子運動,在晚間陪孩子搭積木、做游戲。只要是放下手機,全身心地陪伴,關注孩子的需求,給予愛和幫助,都是有效的情感交流,可以建立穩固的親情基礎。
2、條件好抓住體育時間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的時候,要吃點苦。但現在條件好了,孩子沒有吃苦的機會。父母可以選擇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孩子的耐受力和鈍感力。
游泳和跑步,是李教授比較推薦的,適合培養逆商的運動。它們都有挑戰極限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磨練意志,提高逆商。
3、教方法抓住共讀時間
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實際困難,上幼兒園了,跟同學總是鬧矛盾,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上小學了,成績不好,比賽失敗,說錯話、做錯事。面對這些逆境,孩子常常會手足無措,家長要教給他們具體的應對方法。
所以李玫瑾教授給各位父母推薦這一套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書籍《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中英雙語繪本,一共10冊里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地去教育孩子。
和大家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自卑、懦弱或者脾氣大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么處理。
我們也當過小孩,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惡言相向,所以我選擇這套繪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里面的主題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主人公小腳鴨的做法就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去做。
一共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媽媽我能行》、《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好孩子懂禮貌》、《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讓我快樂》、《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
色彩鮮艷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并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范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么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么,這是父母的責任。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里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