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高于大學生很高程度,相當于國家面向大學生,公開招考領導干部考試第一名!
一.古時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稱為童生,俗稱白衣;你看,《水滸》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發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童生應該相當于現在接受初級教育的高中生,可以參加相似中等專業的入學考試了。
科舉制度始于隋朝,經唐、宋不斷完善,至明清時期,形成嚴密完備的公開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
以明、清時為例,科舉考試分為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式等層次考試,考取者獲得不同的功名、入學、教學、出仕為官。
二.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取得入縣學、府學學習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政府供給膳食,不能出仕為官,向上層次考試不弟,可搞教育辦私塾謀生。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
秀才起碼應該相當于現在的中專生,可以就業工作辦學教書育人了。
三.鄉試,省級舉行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后,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于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
舉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競然高興的瘋了!
舉人應該相當于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參加地方公開招考公務員、招考領導干部考試錄取者,可以出仕為官了!四.會試,由國家禮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舉行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貢士應該相當于現在研究生了。
五.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對會試錄取者——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會試、殿試應該相當于現在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干部的考試,全部授予官職,第一名稱狀元,歷史上多有成為乘龍快婿——駙馬爺的。
六.連中三元: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皆中者稱連中三元,歷史上確曾出現過,不過極少,十幾人而已。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