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調理★ [補氣藥膳] 血足氣旺,氣旺血足。血虛常伴有氣虛,因此,補血常需配伍補氣藥。常用補血中藥有當歸、阿膠、丹參、熟地、首烏、桑椹子、枸杞子、龍眼肉等。補血食品有:雞肉、雞血、豬血、牛蹄筋、豬腎、豬蹄、豬肚等。常用藥膳如下 1.參芪芡實燉豬腎:黨參20g,黃芪30g,芡實30g,豬腎一對,調味品適量。將腎剖開,清除腎臊,人開水中氽一下,除尿味,切片,將各藥裝入沙布袋扎緊口入鍋,按常法用武火燒開后改用文火慢燉熟,去藥袋加調料。早晚服食。功效:益氣補腎,適用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虛腰疼、小便不利、浮腫、遺精、盜汗、老人耳聾等。 4.歸芪羊肉湯(推薦):黃芪30克、當歸30克、生姜15克、羊肉500克,羊肉洗凈切塊,當歸、黃芪、生姜用干凈紗布包好,同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爛熟,去藥渣,分次服食,連服3-4天,適用于氣血虛弱型。 5.黑豆糖粥(推薦):粳米250克,黑豆250克,紅糖適量,先煮黑豆、粳米粥,加入紅糖,分多次服食,適用于氣血虛弱型。 [補血藥膳] 血足氣旺,氣旺血足。血虛常伴有氣虛,因此,補血常需配伍補氣藥。常用補血中藥有當歸、阿膠、丹參、熟地、首烏、桑椹子、枸杞子、龍眼肉等。補血食品有:雞肉、雞血、豬血、牛蹄筋、羊肉、黃牛肉、豬腎、豬蹄、豬肚等。常用藥膳如下。 1.香酥鯽魚(特別推薦):取活鯽魚1條(約250克)。將魚切成2寸長小塊,不去鱗腸,用香油炸焦。服后飲黃酒200克,取微汗。 2.焙絲瓜藤(特別推薦):用霜后絲瓜藤500克,紅糖水少量。將絲瓜藤焙焦研成細末,取3克,紅糖水送服,每日3次。 5.姜蔥羊肉湯:如果病人營衛不和,氣虛畏寒,四肢不溫,皮膚麻木,并有汗出、畏風等情況,可用羊肉、大棗加生姜、蔥等褒湯服食,每日一次。倘若病人氣血兩虧,面色少華,氣短、暈眩,可在前方中加黃芪、黨參、當歸、加強益氣補血的功效,這是食療與藥療合一的方劑。又如氣虛血瘀的病人,即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肢體麻木等氣虛證狀,又見指趾疼痛如刺的血瘀征象,可用補氣活血的食療方藥品,如黃芪、桃仁和粳米煮粥服食,有益氣化瘀的功效。 6.黃牛肉——補血功效強 7.羊肉的四種吃法 8.鱔魚——補血效果快 每天取10~15個紅棗加水小火煮上十幾分鐘,吃棗喝湯,堅持常年喝,是最經濟實惠的補血方法。 10.當歸——補血良藥 1.生地黃雞:生地黃250g,烏雞1只,飴糖 150g,調味料自選。將雞宰后除去毛和內臟,洗凈。生地黃切絲與飴糖拌勻后放人雞腹內,用白線縫好。將雞裝入盆內,加清水適量,置蒸籠中用武火蒸熟,早晚食之,也可自配調味料,功效健筋骨,益精髓,止盜汗。適于腎精虧損引起的腰背疼痛,不能久立,身重盜汗等。 1.羊腎杞子粥(特別推薦):取羊腎1對,枸杞子50克,小米50克,蔥白1段。將羊腎洗凈去內切細,與杞子、小米、蔥共煮成粥。 2.油炸蟈蟈(特別推薦):用蟈蟈5個。以麻油炸酥,嚼食。每日1次。 3.羊髓骨汁粥(特別推薦):取羊髓適量,羊脊骨1具,粳米100克。先將羊脊骨打碎水煮取汁,人粳米及五味佐料煮成粥,熟后人羊髓攪拌。空腹食用,每日1劑。 6.當歸生姜羊肉湯(CCTV“中華醫藥”特別推薦):當歸生姜羊肉湯是一道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醫名方,特別適用于怕冷的人經常食用。而且這道湯組成非常簡單,只有羊肉、生姜、當歸3味。您記好了:羊肉300克,當歸30克,生姜50克。這道當歸生姜羊肉湯具體應該怎么做呢?首先把羊肉片洗凈,切成小塊,燒一鍋水,水開之后把羊肉塊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把血水焯掉,然后把羊肉撈出來,瀝干水分,再倒進砂鍋里,接下來加入當歸、生姜,倒入清水,清水一定要多一些,大約是肉的2到3倍,接下來蓋上蓋子上火煮,先用大火煮開之后,換小火再煮大約兩個小時。煮好之后加入適量的鹽,這道當歸生姜羊肉湯就可以食用了。這道藥膳適合怕冷的人吃,但另外一些人就要注意了! 東漢南陽人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是他用以治療寒疝病引發下腹和兩肋牽引性疼痛的扶陽補血方劑。而孫思邈則依據藥性方劑的配伍原則,化解組成了四個方劑,這就大大地擴大了治療范圍。 羊肉湯(羊肉、茯苓、黃芪、干姜、甘草、獨潔、桂心、人參、麥冬、生地、大棗)治療產后風(感冒)兼腹痛。 羊肉當歸湯(羊肉、當歸、黃苓、川芎、甘草、防風、芍藥、生姜)治療產生中風(外感風邪),往來寒熱(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無力,不能進食。 羊肉杜仲湯(羊肉、杜仲、紫菀、五味子、細辛、款冬花、人參、川樸、川芎、附子、草薢、甘草、黃芪、當歸、桂心、白術、生姜、大棗),治療產后腰痛咳嗽。 羊肉生地湯(羊肉、生地、桂心、當歸、川芎、人參、芍藥),治療產后3日腹痛。 1)取紅棗10枚、枸杞30克、雞蛋2只。將紅棗、枸杞與雞蛋同煮,吃蛋飲湯,每天或隔天食1次,3次為1療程。 2)用蜂蜜1000克,紅棗500克,桂圓肉、冰糖各250克,夏枯草200克,酸棗仁100克。將紅棗、夏枯草、酸棗仁倒入大砂鍋內,加冷水浸泡,用中火燒沸后改用小火慢煎1小時,約剩汁1大碗時,濾出頭汁,再加冷水2大碗,煎二汁;將頭汁、二汁、桂圓肉、蜂蜜和冰糖倒入大砂鍋內,小火煎1小時,冷卻,收膏,裝瓶。每日服2次,每次30克。 3)取蓮子10--15克、桂圓、紅棗各10枚、粳米100克,先煮桂圓、紅棗,取濃汁2份,與粳米、蓮子(去芯)煮成粥,每日食1--2次。 4)用鮮桑椹1000克(干品500克)、蜂蜜300克,將桑椹洗凈,用水煎煮30分鐘取1次煎液,加水再煮,共取3次煎液;將3次的煎液倒在一起用小火熬濃縮狀后加入蜂蜜,冷后裝瓶備用。每日服2次,每次1匙,連服6--7天。 說明:中醫認為脫發主要有風濕蘊阻肌膚型、肝郁氣滯型、肝腎陰虛型、血虛生風型、瘀血閉阻型、心腎不交型、氣虛血虧型、脾腎陽虛型,總稱為3類8型。脫發病癥雖然表現在外,其根源在于腎,即形于外,根于內,應以“內治為主,外治為輔”。 可以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滋腎養血等方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劑最好去找中醫醫生診斷后處方使用。 [治風寒藥膳] 1.蛇肉胡椒湯(特別推薦):用蛇肉250克,胡椒50克。上二味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燉湯淡調味服食。每日1次,空腹服食,連服數劑。 2.魚鰾散(特別推薦):取桂枝15克,木瓜15克,魚鰾30克。將魚鰾炒成珠狀,與各味藥共研為末,早、晚各服1次,每次15克,黃酒送服。 產婦腳后跟、腳底板疼調理小驗方 1.瘦豬肉1片,置燒酒中煮熱,貼痛處。 產后手關節疼痛調理 不少產婦在懷孕時和產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手指、腕關節經常麻木或隱隱作痛,嚴重時甚至不能抱孩子,不能自己梳頭。這是為什么呢? 其五:如果是產后又不需要哺乳的,可以試一下中藥。如為血虛所致的,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麻木,伴頭暈,心悸,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加當歸、雞血藤,秦艽、防風。如為血瘀者,表現為關節刺痛,按之更痛,惡露量少色黯,小腹疼痛拒按,可用生化湯(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加桂皮,牛膝;如為感受風寒濕者,表現為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風盛者為痛處游走不定,寒盛者則冷痛劇烈,惡風畏寒,濕盛者則關節沉重,治療可用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白芍、干地黃、桂心、茯苓、杜仲、人參、牛膝、甘草)。 肩周炎調理神方——茯苓丸 特征:兩臂疼痛,手不得上舉,或左右時復轉移,或兩手疲軟,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沉細或玄滑。 用藥:茯苓加用理中湯以溫化痰濕;加姜黃引諸藥達肩部,效如桴鼓。處方:茯苓12g,炒枳殼10g,姜半夏9g,芒硝3g,黨參15g,白術25g,干姜10g,炙甘草6g,姜黃10g。 用法:水煎服,五劑(中間可能會出現腹瀉)。 頸肩疼痛調理驗方 葛根湯加減(彭堅經驗方): 產后四肢浮腫調理方法 1.轉氣湯 產后四肢浮腫,時寒時熱,氣喘咳嗽,胸隔不利,口吐酸水,兩脅疼痛,此乃肝腎兩虛。產后氣血大虧引起腎水不足。治法:補血以養肝,補精以生血。處方: 人參10克,白術10克,白芍15克,山萸10克,芡實10克,茯苓10克,當歸15克,熟地30克,山藥(炒)15克,柴胡2克,補骨脂(鹽水炒)3克 用法:水煎服。三劑效,十劑痊愈。此方功用補血補精,氣逆由于氣虛,乃是肝腎之氣虛也。補肝腎之精血,即所以補肝腎之氣也。蓋虛則逆,旺則順,是補即轉也;氣轉而各癥盡愈。 2.泥鰍鉆豆腐 婦科專家認為,產后腰酸背痛、水腫難消,可以采用補腎活血的食療方法,去除身體水分。如薏仁紅豆湯,可以強健腸胃、補血,也可以達到通乳的效果。紅糖生姜湯,用生姜連皮用水煮,有活血的效果,也可預防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