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會賣不如會悟道。
話說小陳在東莞開了一家小超市,苦心經營,但生意平平。2003年春節,他關了店門,準備回老家過年,到一家大超市買年貨時,發現那里正在搞促銷活動,其中東北大米只賣1.36元1公斤。陳小明知道,超市賣東北大米,基本是是零利潤。突然他明白了,超市賣特價商品,是靠低價吸引顧客,造成所有的商品都便宜的錯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機一動”,于是他的“幸運之神”開始降臨。回去后,他拿出毛巾、襪子、純凈水和香煙等40種小商品,來做特價促銷,占所有商品的5%左右。結果,顧客絡繹不絕。一天下來,營業額竟是以前的十幾倍,雖然許多東西是零利潤,但賣出去的其他商品是平時的幾倍。
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小陳發現,他的東西賣得多,在批發商那里進貨就多;進貨多,批發商給的價格就低,他就有更大的降價空間或者利潤空間。另一方面,他的貨走得快,貨物更新就快,上架商品總是先人一步,小超市進入良性循環。誰都知道, 商人是逐利的。緊接著,周圍小店紛紛跟進,開始搞特價銷售。此時,小陳已經把特價銷售的策略運用得如火純青,他知道哪些商品特價最能吸引消費者,每過幾天,他就調整品種,常換常新,令模仿者無所適從。
悟道無止境,小陳又發現,很多打工仔和打工妹的胸口上都別著廠牌。看著廠牌上的照片和姓名,他又想到一個促銷辦法——姓氏促銷。每天,他選定一個姓,凡是這個姓氏的消費者,只須成本價,就可以買到店里的任何商品。促銷方式一經推出,立刻引起眾多打工者的關注,每天光顧小店的人更多了。但任何事都是有利就有弊的,姓氏促銷很容易讓“鉆空子”---只要姓氏是今天選定的,就可以無限制地購買店里的任何商品,很多朋友就會委托代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樣一來,很多利潤就白白地流失了。怎么辦?小陳馬上規定,每天受惠的商品不能超過5件。隨后乘勝追擊,推出“生日促銷”,結合“姓氏促銷”,都有濃濃的人情味,很受歡迎。
成功使人“奇思不斷”。隨后小陳又像種水稻講求“復種指數”那樣,把服務營銷的促銷轉向營業時間的“分割”上。每天早上8時到8時30分,米面醬醋和海帶、魷魚、墨魚等干菜打折銷售,以吸引當地居民;每天中午12時到12時30分,部分日用品和副食品打折銷售,以吸引中午下班休息的打工群體。他專門取了一個名字,叫做“經濟小半時”,請人用毛筆寫了大字,貼在店門口。這一下,連央視品牌欄目都為他做了免費廣告。后來,他又在店門口擺了一個報架,每天買幾份報紙,放在那里,給顧客看。他又買來一套二手的卡拉OK設備,放在店門口供消費者免費娛樂。這些舉措都用不了多少錢,卻為小店增加了人氣。與此同時,他就連夜間也不放過。廣東的天氣炎熱,打工仔、打工妹們常常加班到深夜,大多數的人都有吃夜宵的習慣。于是,小陳買來十幾張折疊桌,晚上擺在店門口,22時以后,酒水和副食品全部打折銷售。進價1.8元一瓶的啤酒,在別人那里,最低也要賣2.5元,他只賣2元。人一旦有了悟性, 對市場需求捕捉就尤如狗的鼻子,嗅覺會越來越敏銳。這些層出不窮的招數,讓小陳的同行們拙于應付,很多店主不得不將商店轉讓,小陳正好接手開起了分店。隨著生意水漲船高,他還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想將分店開到廣州去……
再說---會悟不如會變通。
誰都知道,有一種“百變金剛”的玩具,因花樣翻新而讓玩者愛不釋手。如果我把它與賣水果聯系在一起,你會做何感想?好,往下看:
一位下崗女工,在武漢街頭擺了個水果攤。當年的夏天天氣較熱,一次進了幾噸西瓜,賣了還不到一半,天氣預報就預報第二天要下大雨。賣瓜的最怕下雨,一下雨,瓜就賣不動了。她焦急萬分,一邊看著天,一邊心想要是這一大堆西瓜,今天一下午被人一搶而光就好了,怎么讓人一搶而空呢?降價吧,嗓子又不可能打持久戰;用個電喇叭叫賣,城管的也不允許。她琢磨來琢磨去,也沒有想出什么好辦法。就在這干著急的當口,有兩個小學生攥起拳頭對另一個小學生說:“你猜我手里是什么東西,猜對了就給你,猜不對,你就給我一塊泡泡糖。”
驀間,她心里一動:何不也來個用“猜”來促銷呢?于是她趕緊的找來一個廣告牌,在上面寫道:買瓜有獎游戲。凡買瓜者挑中一個西瓜后,如猜中重量(誤差在三兩之內)就將西瓜奉送;如猜不中,就按原價付錢。廣告一打出來,頓時吸引了不少買瓜者,甚至一些本來不想買瓜的人也吸引過來。一時間,她的瓜攤前居然排起了長龍。有的人好勝心強,挑了一個瓜,沒猜中,就又挑一個,一直到買了好幾個西瓜才罷休。還有一群年輕人,各自帶著女朋友,在她的瓜攤前相互比賽看誰猜中多的西瓜。結果,僅這一群年輕人,就在她的瓜攤上買了二十幾個瓜,最后不得不用好幾個編織袋裝上,叫來輛的士載走。結果不到三個小時,她的西瓜就一搶而空了。她算了算,賣好幾噸西瓜被猜中的不過十來個,也就是一百來斤瓜的樣子,很劃算。這一下午,就賺了一千來塊錢。生意人人都會做,但勝出者往往是那些善變之人。她的創意就是以猜,來抓住一個“賭”字。因為中國人的好賭是出了名的,你看國外賭場華人居多,國內的麻將更是“全民皆搓”。她的變局正是巧妙地把賣西瓜與中國這一國情成功“鏈接”,從而使人們不是在買瓜而是在“賭瓜”……
她嘗到了甜頭,腦子也開了竅。以后凡有水果滯銷時,她就趕緊想點子來促銷。有一次,她到水果市場去批發水果,一個商販子手頭有上千斤的小番茄急于脫手,她有些猶豫,因為認為小番茄是應在菜場上賣的,當水果怕不好賣;正要推辭,恰巧一對情侶從她面前經過,說起明天情人節。她油然心動,這小番茄紅得可愛,像一顆顆紅心,如果她為它重新冠名為“情人果”,說不定能賣個好價錢。她想好了主意,便把上千斤的小番茄全部要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把小番茄用一輛小車全部推到了一個集市上,在小番茄當中插上了一個廣告牌:情人節買情人果,代表愛心一顆顆。這一招果然大受青睞,一對對地青年男女都涌了上來,每人爭著買上了三五斤,結果不到一上午,她這上千斤“情人果”就被搶空了。這一上午她又賺了上千元。
再看她怎么賣梨?她進了上千斤梨,原本想進入“秋老虎”季節后,由于梨能潤肺止燥應當好賣,可賣了兩天卻只賣了上百斤。她琢磨是不是眼下水果種類多,蘋果、香蕉、石榴、柚子、提子都很多,都好賣,就把梨子擠到一邊。這時走過來一對中年夫妻,丈夫想買幾斤梨,妻子則說梨子是火,吃多了喉嚨會痛,她忙解釋梨子不是火,是清涼潤肺,雙止渴又止咳;在她的解釋下,那妻子終于同意買了幾斤梨。這件事她受到了啟發,趕忙回到家里上網,將梨子的益處統統查了出來第二天,就在攤前打出一個廣告:秋季吃梨好處多,并在下面細數了吃梨的種種益處。這一來果然奏效,凡是駐足看了她這廣告的人,都會買上幾斤或上十斤梨,有的還買上一筐一簍說是去孝敬老人或看病人。結果又只用了兩天,她的上千斤梨就買完了……
最后講---會變不如會翻新。
以上都是在講述“別人的創業故事”,大家或許會問:“你還有沒有更鮮活的?”要說最新鮮出爐的莫過于自己的親身經歷了,好!卑人現在開始出場。
這要從我1996年辭職下海談起。前此一年,我專程赴新加坡考察了該國正在導入的CS行銷戰略,而倍受啟發與鼓舞。于是回京后,我下決心辭去一家中央大報新聞部主任的職務,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海南去,開拓CS經營的新天地。離京赴海南的前夜,真有點當年荊軻刺秦王臨行,“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味道。
到海南后,我首先創辦了中國第一家CS(顧客滿意)經營運作推進室。其后賣過藥、擺過攤、受過騙,幾乎歷經了所有經商者必經的磨難。甚至有一次,在為一家企業策劃后,對方竟以“易貨交易”的方式,支付我一個虧損的美容院。我想,也好,正好用這個店試驗一下自己的CS經營理論。當時這個美容院,其實已換過三位老板,每位都只做三個月就“打道回府”了,而且圍邊同業云集,競爭自然也很激烈,我這個外行的“老板”等于是在“前仆后繼”……
創業之初,我反復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的許多企業存在一個誤區,做事喜歡“先外后內”——企業不在產品開發時打好管理的基礎,而是等市場火爆起來時再回過頭去搞管理,這為時已晚。于是,我決定自己美容院的起步要“先內后外”,先從建立基礎管理平臺做起,再考慮外部市場的開拓。我認為,企業有大小之分。小企業只是做生意,而只有注重管理,才能做成大企業。隨后,我從搭建基礎管理平臺入手……
注意,關鍵之處到了!這在經濟學上稱之為“路徑相關”,即你的企業第一步的選擇,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第二步空間。許多人在創業的起步階段,成于此也敗于此。現在回想起來,我十分慶幸當初做出搭建內部管理平臺那“五步走”的抉擇,它進而確保了我的美容院紅紅火火。哪五步?看好了---第一、運用CSI(顧客滿意測評)手段,尋找自己的目標顧客;第二、聚焦目標顧客的核心需求,以便能夠準確提供服務項目;第三、整合自己的賣場資源,展開量身裁體式的服務設計;第四、為達到顧客滿意的實戰效果,對全員強化服務技能培訓;第五、打造跟進督導的執行系統,使得服務品質達到持續化。
至此,美容院的基礎管理平臺搭建完畢。可“怎么開業”的問題又橫在我面前,開業是美容院對外經營的“第一炮”,這一炮能否打響?取決于開張時有沒有人潮涌動的人氣,有人氣就會有財氣!但若按“常規”走,人氣一定旺不起來。只有出奇才能制勝!常言道,誰家的孩子誰上心。我不得不苦思冥想,很快,計上心頭---
我先在當地傳播出一條小消息:海南第一家商務美容院某日開業,專門為商務人員提供服務,下面附上了訂位熱線電話。然后我叮囑接電話的服務員:如果明天有人來電話訂位,就告之沒位了;再打電話來,就讓他“過會兒”再打。服務員不明白:剛開業怎么沒位?果然,從第二天開始,美容院的電話幾乎被打爆了,熱線小姐每天不斷重復這句話:先生,對不起,沒位子了……這一下,立刻引起了商務人員強烈的關注效應。因為人們對容易到手的東西往往不重視,但一旦某種東西不易得到,愈得不到,就會愈著急,這就是所說的“吊胃口”。一周后,開業的日子到了。我一到美容院連自己都嚇了一跳:門庭若市!連過路的人都驚奇:這么壯觀的場面只有在過去憑票購買的計劃經濟時代才出現過。結果,一開張即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連鎖效應,“人氣”就這樣被炒旺了。
開業的第一炮雖然打響了,但我知道,生意越火爆越應引起高度警惕,越要如履薄冰,切不可“蘿卜快了不洗泥”,顧客來得快也走得快,要千方百計地爭取拿到回頭客。當時我在考慮,怎樣派生出新的服務項目來“鎖定”他們。第一個月,我首創了“美容檔案制”,在美容師為顧客美發美容時,會與顧客有意識地“閑聊”。此時,美容師后面的另一位服務生就會將這位顧客從事的職業、愛好、喜歡的發型等一系列相關資料記錄下來,建立他的“個人檔案”,之后,每次顧客來,檔案中都會不斷添加新的內容,美容院把顧客每一次美容的詳情都記錄了下來,而顧客也會立刻覺得他接受的服務上了檔次,便會義務為美容院做廣告:“我的美容檔案在××美容院里”,這便會引發從眾效應:嗯,我也去弄一個“美容檔案”。當月盈利。
第二月,我又把照相藝術引入美容院。因為剛剛美容之后,是一個人最美時,但要某一個人做完美容后特意去照張照片,大多數人是嫌麻煩的。于是我免費為顧客拍照,免費沖洗,并告之第二天就會收到照片。這時,顧客就會留下聯系方式, 這樣我就拿到自愿報名的客戶數據。當把照片寄去,顧客會在辦公室讓同僚們看照片上的他有多風光!他下一次就會帶來許多羨慕他有專門美容院的同事來。本月大賺!
第三個月,我要想拉長美容院的熱銷期,就必須得降價,但這又不能明說,因為“美是不能打折的。”我來了個“暗降明不降”,叫收銀員在收錢時,如顧客付300元的美容費,收銀員就倒找30元,以此類推,使顧客有“得了意外便宜”之感,自然樂得多來。結果,又賺了錢。
第四個月,我旁邊的另兩家美容院掛出倒閉牌:本店出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