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走近喪葬
前言
生命是短暫的,而死亡是永恒的。早在幾十萬年前,人類在對死亡的恐懼中開始審視死亡,人們不再像其他生靈那樣放任自己的同類曝尸荒野,而是有意識的埋葬親人的遺骸,于是喪葬習俗就出現了。
現實中,很多人都懼怕死亡這個詞語,面對“死亡”這個話題,他們都選擇了逃避,而墓葬較死亡而言,又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恐懼。雖然我們也很害怕談及死亡、墓葬之類的詞語,但好奇賦予了我們勇氣,使我們對喪葬習俗展開了研究。
在遙遠的古代,由于人類的認識能力的低下,科技的不發達,使得當時的人類對很多自然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鬼神”的說法,再經過一代代的世襲之后,使得死亡、墓葬的觀念和習俗得到了發展,讓人們對它更加重視,也更加敬畏。雖然也有人產生過疑惑,但占據他們心靈更多的是恐懼與逃避。
在對喪葬習俗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死亡其實也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反之,它更激起了我們的興趣,鍛煉了我們的膽識,或許這正是研究我們對喪葬習俗進行研究之后的主要收獲之一吧!
由于喪葬文化涉及的范圍較廣,我們選取了其中的幾個方面并分組進行調查和研究:
喪葬起源及發展:陳妙苗(小組長)、池甜甜、黃恒輝、湯東虎;
喪葬的主要方式:鄭秋楓、陳純飛(小組長)、林鵬豪、徐建利;
喪葬習俗與靈魂觀念:周喆(小組長)、黃松丹、黃忠、吳劍虎;
風水術批判:鄭詩瑤(組長)、倪佳特、吳進達、陳卓懷;
四小組對此課題進行研究、探討和琢磨,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研究學習,提出了本研究報告。
一、喪葬文化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而墓葬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早在夏商就有了葬制的沿襲及發展。
歷史邁入夏代,完成了從野蠻向文明的轉化,社會秩序需要規范人們的行為標準人際關系,并逐漸制度化,這其中包括喪葬制度。不管是夏商周奴隸制社會,還是從戰國到明清的封建制社會,社會關系一方面表現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對立,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維持統治秩序的等級制度,這些在墓葬文化中都有淋漓盡致的反映。此外,各歷史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藝術成就在文獻中難窺詳細,而在墓葬本身和隨葬現象中則又具體生動的表現。
夏王朝時期的墓葬目前所見不多,尤其是上層統治者的墓葬還在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探尋中,而商周時期的墓葬已相當豐富。
史前階段的氏族公共墓地,進入商周時期則發展為“族墳墓”,由王室成員的公墓和萬民的邦墓組成。河南安陽武官村至西北崗一帶的殷代王陵區和山西曲沃的周代晉侯墓地是公墓的典型代表,而各地的邦墓中既有民的也有官的,不同階級分屬和等級關系才是其實質和核心。商代王陵有著巨大的墓室,原來只是為便于運土和下葬的短小墓道已成為等級身份的象征,有四條墓道的中字形墓,有一條墓道的甲字形墓。商王墓內的木質槨室,用粗大的木料筑成方形,而其他槨室則呈長方形。貴族墓內普遍設有腰坑,坑內至少殉一狗,有的還要殉人,這種現象一直到西周還沿用。在墓室商建造墓祭的槨室也是商代的新制,貴族墓內的隨葬品的數目是非常驚人的。從現在的研究來看,商代是以酒器中的青銅觚、爵的多少來表示墓主人身份等級的。
西周和春秋墓葬,在商代的基礎上之素更加健全。商代以酒器為青銅禮器的制度在此時演變為青銅鼎、簋相配的新禮制,在使用樂器的制度和車馬制度上都有所改變。利用這些新制度,可以根據實際發現判斷死者的身份和級別。進入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漸動搖,權力下移,西周時期的等級制度不斷受到沖擊,越禮現象比比皆是。
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戰國時期的墓葬發生了很大變化。先是西周墓葬不起封土、不栽樹木的制度受到挑戰,在春秋晚期已始見封土大墓,到戰國出現了帝王陵園,如秦宮陵園。雖然有些貴族墓葬仍用墓道,但春秋之際的蔡侯墓等已不用墓道,宣告商周以來的墓道制度已經終止。
秦一并天下,漢承秦制,秦漢封建帝國把古代中國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埋葬制度也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推陳出新。這時的帝王陵墓,在豪華的基礎上更豪華,在威嚴的氛圍下更威嚴,秦始皇陵園、兵馬俑坑、漢帝陵寢,數百里地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寶庫。除帝陵以外,夫妻同穴合葬代替了異穴并葬的習俗。
秦漢已降,經魏晉至隋唐,公墓被無限擴張的陵寢取而代之,邦墓也演變為家族墓地,夏商周以來的族墳制度消亡。秦漢時已具雛形的新墓室結構更為完善,把現實生活的府第活靈活現的顯示于地下。
北宋至明清,各少數民族競爭霸業,各領風騷,墓葬文化更是婀娜多姿,各具風采,既有中央統治區的強烈影響,又有濃厚的區域特色,墓葬形制因民俗而不同,埋葬現象因傳統而各異。
比中華文明還要早幾千年的中國墓葬文化是一部濃縮的歷史,是一座琳瑯滿目的藝術館。正是我們祖先為死亡而準備的墳墓給他們創造的古文化提供了重生的機會,也是墓葬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我國古代的主要喪葬方式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各各具特色的喪葬方式,也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喪葬方式,這些相同或相似,或各具特色的喪葬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土葬
這是我國各民族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就是解放前的情況來看,不少行土葬的民族都有以血緣組織或地域組織為單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殮;大多實行一次性永久葬法;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最為普遍;及個別地區有碎尸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隨葬品;同時,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一套喪葬儀式。
(二)火葬
火葬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葬俗。對于她的儀式也是根據不同的民族有所不同的。但普遍的看法是為了燒死魔鬼,消除禍根,避免在發生類似的現象。這是一種祭奠送喪的儀式,可以在停靈之間或親友來吊時進行,可以在墓地同死者一起焚化,也可以在死者忌日焚化。
火葬也是現代人提倡的一種喪葬儀式。新中國建立后火葬的逐步流行和確立,是在1956年以后。1956年,中央領導提倡火葬以來,北京和其他城市的火葬觀念才逐步確立起來,并成為新的喪葬習俗。人民政府除建立火葬場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宣傳火葬,改革喪葬習俗。應該說這是北京火葬的新的真正的開始。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北京火化率迅速上升,并穩定下來。通過多年的努力,火葬已完成徹底代替遺體土葬,成為現代北京的最主要的喪葬習俗。
在尼泊爾,最聳人聽聞又最使游客渴望目睹的就是當地人的火葬儀式。尼泊爾的印度教徒認為,把親人的骨灰撒入恒河的大小支流,能使死者的靈魂得以永生。
(三)崖洞葬
崖洞葬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比較多見她是將尸體放入崖洞中,尸體呈蹲式,外用石頭砌成墻,封住洞口即可。崖洞葬一般有兩種情況,一中是選擇臨江河的懸崖絕壁處的天然洞作葬所,如江西貴溪水巖的崖洞葬,下面是上清河。湖北三峽地區的崖洞葬更是選擇在長江兩岸的絕壁高處。貴州的羅甸地區則是選擇崖腳或半山腰上的崖洞作為崖洞葬的最佳位置。巖洞葬對死者處理的方式也有兩種,一是喪家將尸體暫時寄放于巖洞中,待擇到所謂的吉時時,再把尸體取出去重新安葬。這種暫時存放于巖洞中的棺槨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還不能算是崖葬。還有一種就是名副其實的崖洞葬,這是一直把尸體放在巖洞中,不再進行二次葬的葬式。棺槨置于巖洞中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橫木作枕,按家族及死者的輩分將棺木依次重疊在一起;另一種是用四腳木架將棺木懸置起來,上下用木楔卡緊,以防野獸吞食,而任其腐爛。這兩種方式都是為長期巖洞葬所進行的準備。四川奉節的赤岬山瑭峽,是一個壁立千仞的懸崖,懸崖上一個高出江面一百米、上距山頂七十米的山洞,叫做盔甲洞,相傳是宋代穆桂英存放盔甲的地方。一九五八年有一位熬硝的工人進洞探險,發現洞高約一丈,洞壁有木炭畫的人馬,洞內放有三具棺材,有兩具是重疊在一起放置的,一具單置。棺材是用整塊挖成長方形而成,斧鑿的痕跡顯得很粗糙。它的棺長約1.8米,寬和高都是約0.4米,上薄下厚,棺內有人骨和殉葬品。
(四)懸棺葬
懸棺以四川珙縣、興文一帶最為典型。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宋兆湖先生調查,黔東南一些苗族深山地區至今仍有此種葬法。崖洞葬和懸棺葬都是將木相置放于離地面幾十米以至數百米的懸崖絕壁上,那么,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把木棺運上去的?有人認為是 “自山上懸索下柩”。
(五)風葬
藏族、東北、內蒙古等地流行的一種風葬法。藏人的葬法是將尸體焚化,再有親人帶到高山頂上順風揚撒。藏人認為,骨灰被風刮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轉世之地。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的葬法是將尸體裝入柞木鉆成的棺材或用獸皮裹尸,放在野外并架在樹上任其風干,然后再撿骨埋葬。
(六)天葬
天葬又叫露天葬或鳥葬,它是風葬的一種變形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國長江流域上游,青藏高原地帶的藏族地區,在藏語里天葬被稱為“杜垂杰哇”意思是“送(尸)到葬場”。也稱“恰多”,意思是“喂鷲鷹”。“恰”是一種專門食尸的禿鷹。天葬也稱為“鳥葬”,就是將死者的尸體放置于露天,讓鳥啄食。在舉行天葬之前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當人死后,首先要將尸體用繩索捆扎成坐的姿勢,把頭一直彎曲到膝蓋處,然后放在屋子的土坯上,用布蓋上。在家停放三五天,談話再選擇吉利的時候來為天葬。出殯時,由死者的孫子先把尸體背到門口,然后交給專門負責天葬的人背到喇嘛寺或天葬場。先將尸體放在尸臺上,在附近燒起松柏香堆。香堆上撒上三葷,即血、肉、脂,三素,即乳酪、酥油、糌粑,以吸引神鷹的到來。這時候,天葬師就開始將尸體一點點的割碎,投給鳥吃,當地叫做“歸天”。人們認為,肉吃得越干凈越吉祥。也有的地方是把尸體拴在木樁上,又鳥兒自己來啄食,剩下來的骨頭用石頭砸碎,摻上糌粑,讓鳥兒繼續啄食,直到吃光為止。三天后如果尸體被吸食干凈,親屬就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升入天堂,于是全家皆大歡喜。提高沒有吃盡,就認為是生前的罪過還未贖盡,就要請喇嘛頌經祈禱,替死者消災、懺悔,直到全部被鳥獸吃盡為止。藏族人認為,人只有完全消滅了靈魂所依附的肉體后,靈魂才能升入天堂。因此為了讓死者能夠盡快的升入天堂,就要想辦法把死者的尸體處理掉,這就是藏族人要讓鳥兒來吃掉尸體的原因。
位于西藏那曲比如縣境內達爾木寺附近的天葬臺及用人頭顱骨堆砌成的圍墻,是研究人類天葬習俗的絕好例證。
天葬臺建在寺廟附近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門向西開,正對著達爾木寺。三間北房,房內兩側,各建一座尼泊爾式佛塔。門前、窗前掛著代表"天、地、水、火、風"的五色經幡和一些經布。房前是一個,高約兩米的三面圍墻組成的小院落,有二十多平方米。 南面靠西側的半邊墻,人頭骨象磚塊一樣一層一層地壘砌起來,大概有兩百多個骷髏頭骨。黑洞洞的眼窩,吡牙張口,對著門與窗。墻前是幾塊大平石,是用來做肢解尸體的"砧板"。
達爾木寺的建造據說是因文成公主進藏途徑此處時,認為此地是塊風水寶地,便委托其"倫布"在此建寺,并由達布活佛主持,而實行天葬并保留頭骨的作法,大概只有一百三十多年左右,為何此處天葬保留頭骨呢,至今仍是一個另人費解的謎。
(七)樹葬
樹葬,顧名思義,是將死者置于樹上安葬,這是一種古老的葬俗。從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情況,樹葬大致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是樹架式,即在大樹的樹杈上并排搭以樹條,上鋪樹枝構成一平臺,將死者置于抬架上安葬。
二是樹屋式,在兩個或幾個樹枝上架設若干橫木,鋪以樹枝或竹子構成一平臺,上蓋“人”字形之頂蓬,周圍以樹枝或竹子作擋壁。
三是地架式,這種葬法與前兩種葬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將死者置于樹上,而是放置于人工建造的木架或是竹架上安葬。除了以上三種形式,在我國一些民族地區還有其他幾種形式的樹葬:一種是將死者懸掛于樹上,另一種是將死者捆縛于樹上而葬。再一種是將死者置于天然樹洞中或一刀、一斧在大樹上鑿穴,將死者安葬于樹穴內。看來樹葬可能來源于樹居。
(八)水葬
水葬就是人死了以后,把尸體拋進水中,任水沖走。長江流域的有些少數民族采用葬的方式,比如云南涼山地區的彝族,當人死了以后,有彝族的巫師畢摩根據死者的生卒日期和死因掐算,如果掐到水葬為上策,就采取水葬。方法是把死者抬到河邊,任水沖走,彝族人有諺語說道:“該溺死于水者,不墜死于巖間。”但彝族人從心理上并不認為水葬是一種上策,所以,后來水葬的習俗逐漸衍變為象征性的葬式,就是說只把那些被畢摩認為應該水葬的抬到水邊,讓他的腳沾一下水,表示已經水葬過了,然后在抬回來進行火葬,或者就在水邊火化,將尸骨沖入水中。這說明彝族人風俗中的水葬觀念不是很重,他們真正心儀的埋葬方式還是火化。羌族人中水葬的方式是他們的埋葬方式中的一種補充形式。人民將水葬的方式通常用在一至三歲之間夭折的小孩身上,根據他們的這種做法,可以判定人民把水準哪個是作為一種不太好的葬式,或者說是一中無奈的選擇,對于那些不容易火化的小生命采用這種方式。
(九)衣冠葬
這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葬式,就是棺槨內無有死者的尸體,僅以死者的衣服鞋帽為替代物。這一葬法在中國流行比較久遠,據說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這種葬法了。一些出土的古代墓葬中,只見衣物,卻沒有尸骨,大概這是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士們的。我們在前面講的懸棺葬中,有一些被打開的懸棺中,就只見器物沒有遺骸,這也是一種衣冠葬。他們把死者的衣物等埋葬起來,像待死者一樣對待這些衣物,這就是按照民間的衣冠葬的習俗來處理的。這種葬法人們仍然沿用至今,如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南京中山墓,就是他的一座衣冠墓。還有一些或從小失去父母,不知其所在;或父親遠游不歸,尋覓不著;或在戰爭中死去的將士、在大海中失蹤的親人等,他們的尸骸無法收集,為安慰親屬和后人,也為其修一座衣冠墓。
三、喪葬儀式與靈魂信仰
喪葬習俗是基于靈魂不死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習俗。靈魂觀念貫穿于整個喪葬過程的各個方面,也是它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人死后,人們對死者的安排處理可以說是十分周到,用心良苦。本來死者肉體的消亡,是早已熟悉了的音容笑貌的消失,早已成為習慣的朝夕相處的泯滅,是一件值得悲傷的事,但當死亡成為無可挽回的事實以后,人們考慮得更多的是死者的靈魂將怎樣在另一個世界里生活,死者將以什么態度對待生活。
以漢族為例,傳統喪禮有如下一些程序:①停尸,把尸體安放在規定的地方;②招魂,即為死者招魂使其有所歸依;③吊喪,及親友聞噩耗而聚集在死者周圍哭悼;④殯儀,即入殮;⑤送葬,即將死者送往墓地埋葬;等等。而少數民族也各有一套喪禮,主要包括①報喪②洗尸③停尸④出殯⑤葬后祭祀。
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的習性都不同,所以各民族喪葬也就有了很大區別。然而,不論是漢族的喪禮,還是少數民族的喪禮,整個過程都充滿了對靈魂、鬼神和命運的信仰。
一般情況下,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死者都是在家中斷氣的。一些地方的彝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則不準死者在家中斷氣,否則要另建新居。達斡爾族認為,家中有人將死,不能睡覺,以防死者帶走睡覺者的靈魂。
接氣在一些民族的喪葬習俗中顯得十分突出。在一些民族的觀念里,繼承祖先之氣比繼承財產更重要,因為這不僅意味著繼承祖先的氣血,而且意味著繼承祖先的氣質和品德。漢族認為,接氣是關系到傳宗接代的大問題。納西族認為接氣關系到死者靈魂能否平安到達祖籍地。彝族認為不接氣,死者就會留戀生者。滿、哈尼、朝鮮等民族也有類似的說法。所以滿足在一般情況下,老人臨終以前,子女要守在身邊,尤其是長子,時刻不離,一直到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氣,俗稱“送終”或“接氣”。在臨咽氣前,要將壽衣給老人穿好,一旦咽氣馬上用紅布將祖宗板和鏡子蒙上。一些地方的彝族老人咽氣時,十歲以下的晚輩親戚都要去“接氣”,即用一根空竹筒向死者的口中吹一口氣。接氣過程中,忌諱有人哭泣。元江哈尼族在老人即將斷氣時,長子應迅速用自己的衣角蒙住老人的嘴,嘴對嘴的吸三口氣。白族老人彌留之際,兒孫要輪流盤坐在老人左右,把老人背靠自己胸膛抱在懷里,讓老人在自己熱乎乎的懷抱中死去。這些做法表現的是接氣繼宗的觀念。漢族更加講究接親人的最后一口氣。家中倘有人臨將亡故,親屬不論在何方都得設法趕到,最好能在她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趕到,這是漢族民間古老而又持久的風俗,俗稱“奔喪”。
在漢族民間的冥界觀念中,通往地獄之路是充滿艱險與風波的。所以許多地方的漢族,在人死后要立即往死者口中放上硬幣、碎銀子等,以便死者上路后有盤纏,這叫“放口含”。有的民族是在洗尸之后。在杭州等地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死者一上路首先碰到的是孟婆店的老板娘。亡靈一到孟婆店,孟婆便會灌你迷魂湯,使其忘情過去。而民間顯然是不愿死者忘記過去,以致六親不認的。故蘇杭等吳語區,人死有投小銀塊于口之俗,叫做“合口銀”,即防灌迷魂湯之一法。死者斷氣后,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還有將屋頂捅一個洞,讓死者靈魂升天或驅逐鬼魂的做法。廣西部分地區的漢族在死者斷氣后,親人要用竹竿捅破屋頂打開一道天窗,意思是讓死者的靈魂由通天洞直升天堂。云南一些地方的彝族,在老人病故后,死者家屬要聘請三位畢摩到家中主持喪事。這時死者家屬需在死者亡故時所睡的地方,按死者面孔所見屋頂開一個洞,大小以能見到天空為限。然后在死者周圍撒上少許火藥,點燃生成火焰,以示驅走附在死者身上的邪惡。
洗尸是各民族喪葬儀式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漢族則有人死后買水洗尸的風俗。民間俗信,若不替死者買水沐浴,死者的靈魂在陰間將沒有飲用之水,也不能涉水過河。買水洗尸在浙江一帶來說,武義、臺州等地由死者的女兒或媳婦的去買水,一路重孝啼哭來到水或池塘、小河邊跑一枚或數枚銅錢下水,然后取水回家。
漢族買水沐浴之俗各地是同中有異,各呈其趣。以浙江來說,武義、臺州等地,是由死者的女兒或媳婦去買水,一路重孝啼哭來到水或池塘、小河邊,拋一枚或數枚銅錢下水,然后取水回家。臺州俗規須在井臺焚香后取水回府。杭州富陽一帶規定由孝子穿上死者的外衣去買水,富陽要派一人專門給孝子撐雨傘,拎香燭、銀錠、元寶,來到河埠頭,焚燒銀錠元寶后,用碗舀一碗水即回。回家的路上一路撒下燒紙板剪成的紙錢。
少數民族買水的習俗也各有不同。據《廣南府志》記載,當地的土人“親死披發持瓶甕,慟哭水濱,擲銅錢紙于水,汲歸浴尸謂之買水,否則鄰里以為不孝”。
一般地方都用清水或熱水沐浴,惟有廣西蒼梧要以大柚葉煮水浴尸。而浙江天臺在給尸體沐浴后,還須給尸體用燒酒擦一遍。
在相當多的少數民族地區,死者尸體未僵化之前也要為他擦洗身體,以便死者能干干凈凈的去到另一個世界。
洗尸完畢,接著是為死者穿壽衣。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對穿壽衣是很講究的。漢族早先不用機器紡織的布及從外國進口的被稱為“洋布”的布料。壽衣是赴陰間所穿,故忌用“洋布”,只能用土布、絲綢等料子。但又不能用緞子,“緞”諧“斷”也,斷子絕孫那不是太不吉利了嗎?故忌用緞子為衣料。
死者穿戴整齊“安睡”之后,各地的漢族都幾乎少不了要在死者的腳下點燃一盞菜油燈,俗稱“腳頭燈”,有的地方叫“照冥燈”或叫“長命燈”等。關于點此燈的作用,許多地方那個俗謂腳頭燈是為死者照冥路用的,死后點上至出殯時方可熄滅。民間還傳說此燈是由死者拎著走路的,若熄滅一次就是死者在陰間跌一跤。為了親人的靈魂少受痛苦,順順利利赴陰間,或者的人必須好好看守冥路燈,不要讓它滅了。
停尸期間的一項重要事情,就是要守喪。守喪的主要目的的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貓狗跨過尸體。據說貓狗一旦從尸體上跳過,引起詐尸,即尸體會突然直立起來。漢、壯、土家、達斡爾等民族都有此說。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貓狗接近尸體后與尸體換氣作祟,若犯則亡靈會鬧得全家不得安寧。對狗有為忌諱。《風俗通•怪神》說有個人死了,尸體殮在棺材里準備下葬。有一天此人突然在床上坐著,穿的衣服、說話的聲音都與活著時一樣,而且還有條有理的教訓家人,鞭撻奴婢,后來喝酒喝醉了,顯出原形,原來竟是一只老狗。正因死人與牲畜可以換氣作祟,所以忌諱貓狗之類的靠近死者。
各民族對出喪時刻也十分講究且各有不同。漢族一般是以風水先生推算的吉時出殯。云南金平縣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殯。而花苗則在午后或黃昏出殯。貴州望謨縣苗族白苗是在天剛亮出殯。黑龍江省撫遠縣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殯。廣東連南南崗等地瑤族池彬時間多在中午或午后,以為這種時刻最吉利。鄂倫春族要趕在日出之前完成下葬,認為棺材不被陽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靈魂平安地到達陰間。
擇日儀式之后便要哭喪。哭喪是中國葬喪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葬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要的。
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后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 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贊頌祖先業績,勸導后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還有哭喪歌舞儀式。彝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最早唱挽歌送喪的風俗,起源于漢代。確切地講,是從漢武帝開始的。
從形式上來看,現代民間哭喪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二是“套頭”;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著什么就唱什么,沒有限制。其內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于套頭,是有內容的限制的。主要是“抱娘恩”、“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時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兒或者兒媳婦唱“買衣經”、“著衣經”等。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身上,否則的話尸體就會變成僵尸,沒辦法腐爛,也不能輪回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另外,“著衣經”要在漲潮的時候唱,因為“漲”字有積攢家財的意思。如果再這個時候哭,他的家業就能夠像潮水一樣不斷的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么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殯的這一天清早,長房媳婦要唱“開大門”。因為民間認為,人死了就會被大入十八層地獄,不哭開大門的話,死者就會在陰間受罪。出殯的時候,女兒或媳婦要唱“出材經”,回來后唱“床祀經”。唱“亭子經”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在陰間路上歇腳乘涼。當設靈臺的時候,要唱“靈臺經”。這種唱經的習俗大多又女性來主持,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平安的到達陰間。
到達墓地后,漢族還要等到入穴的吉時才把棺材放到挖好的墓穴里下葬。一些少數民族則不講究下葬的時刻卻講究按不同的方位下葬。我國相當多的少數民族地區埋葬死者是頭部朝向何方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這當中既包含的原始宗教意識的考慮,同時,在一些地區也反映了該民族歷史上的遷徙情況。大致說來,死者的頭朝向有以下幾種情形:
頭朝西腳朝東。這種葬法比較多。云南勐海縣的布朗族、金平縣的拉祜族、海南島白沙縣南溪鄉的黎族、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臺灣省南投縣的“布農族”、西藏米林縣的珞巴族,死者埋葬是頭部都是向西方。珞巴族認為死者頭部向西意味著跟著太陽走了。看來,用紅日西墜來表示一個人的去世,這種意識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頭朝東腳朝西。實行這種葬法的有云南耿馬縣芒美鄉和勐海縣巴卡囡、賀開族等寨的拉祜族,鎮康縣大寨鄉的德昂族,貴州赫章縣海角寨的苗族以及海南島一些黎族地區。海角寨苗族認為腳向西,意思是老家在西,表明祖宗是由西方遷徙而來。
頭朝南腳朝北。臺灣省蘭嶼雅美族人死埋葬是頭朝南方。花蓮縣大港口阿美族埋葬死者是腳朝北,頭朝南,面向西。四川木里項腳鄉的“納日人”死者入葬是頭朝南。
頭朝北腳朝南。海南島白沙縣西水鄉黎族埋葬死者即是如此。另外,云南貢山縣第四區獨龍族死者頭朝北腹朝東背朝西足朝南。這樣,頭部正好朝向獨龍河上游。獨龍人認為,如若不這樣埋,人就會像獨龍和流水一樣連續不斷地死去。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葬向。比如黑龍江省遜克縣鄂倫春族安葬死者頭朝西北,腳朝東南。云南省寧蒗縣跑馬坪鄉彝族行火葬時女性死者面須向北,男性面須向東。而拉伯鄉納西族行火葬時須面向東北方四川的木里。據說他們的祖先是由木里遷徙而來,有懷念故土之意。
下葬之時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有一個特別小心的事要做,即人的影子不能投射到墓穴中,漢族民間認為一旦人的影子投射到墓穴中,那么這人的魂也就被埋到地下而失魂了。下葬時布依族一般的人都不站在墳坑旁,以免自己的影子進入里面,而影子與靈魂是有聯系的,甚至可說是靈魂的呈現。實在需要在墳坑邊幫忙的,在棺材入土之前要有巫師舉行驅逐邪鬼,召回生魂的儀式。一些少數民族在下葬的時候特別要喊在場的活人的魂,認為如果不喊,活人的魂會被死者的靈魂拘走。
在我國一些民族地區的埋葬習俗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這些地區的民族在墳頭上砌石門,或是在墳上火葬具上打洞。苗族有在棺材、墳墓、屋頂甚至帽子上留有小孔的習俗,就是給有形體的靈魂出入的通道。
下葬之后,除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早在入殮時就已將首飾、衣物等殉葬品放入棺材中進行殉葬之外,許多少數民族到此時才對殉葬品進行處理。少數民族的殉葬品主要有勞動工具、生活用具等。如茶山瑤的殉葬品齊全,從起居衣物到勞動工具無所不有,讓死者到陰間如同活著時一樣“生活”。對死者除了給杉木棺材,還置一個棺罩,棺罩用竹子扎架子,用五色金銀紙扎花,形如亭臺樓閣。另外還制作一個紙房屋,里面點著油燈,讓其在陰間享用。此外,他們還為死者置一個用竹篾編成的“馬”,用彩紙剪成“馬鬃”扎一個布人騎在馬上。布人手持馬鞭,盛裝打扮。出殯當天,上述祭品一并送到墓地陳列于墓地前小平地。拉祜族死者的隨葬品是死者生前所用的生產工具、炊具和食具。這些隨葬品或隨同死者火化,或置于墳前,貴重飾物入棺。時至如今,隨葬品的規格越來越現代化,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已用紙糊的彩電、冰箱、小轎車、洋樓等隨葬,對死者還配有戶口冊、房產證、土地證、存折等“證件”隨葬。
一些地方的漢族在葬禮結束后,還要舉行求陰陽卦的儀式。每個與死者有關系的人都要求此一卦,以求得與死者有個了斷,讓死者再不來找他。
三、 陰宅風水術批判
風水分為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與陽宅風水相比較,陰宅風水的影響要更大一些,同時也更為荒誕不經,從其立論到實踐方法幾乎都是虛妄迷信。
首先,陰宅風水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論基點是“生氣”說。如陰宅風水最重要的著作郭璞《葬經》開宗明義,就說:“葬者乘生氣也。”什么是“生氣”呢?據郭璞《葬經》解釋:“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陰陽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對概念,古人用它來解釋世界上一切兩兩相互對立和消長的物質力量。所謂陰濁而下沉,陽清而上升,彌漫其間的則是陰陽之氣。從郭璞《葬經》的形容來看,“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實際上是指空氣或空氣中的水蒸汽。而根據現代科學概念,、無論是空氣還是水蒸汽,都是不可能大量存留在地殼之中的,更何況在地中運行!陰宅風水學說所賴以成立的“生氣”,實質上是對空氣性質的錯誤解釋,是不存在的東西,是編造出來的支持風水學說而用的。明白了“生氣”是子虛烏有的錯誤的概念,陰宅風水也就如同空中樓閣,難以令人置信了。對這種虛妄的“生氣”,陰宅風水學說又賦于它種種神奇的功效,說:“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把地面上一切生命的存在都歸結為“生氣”生發的作用。至于人類,則是“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這是說人類都是從父母那兒承受血肉之軀,父母的骨殖是生者肉體來源的根本,如果被視為根本的父母的骸骨能夠受到地中生氣的榮養,就會保存良好的狀態和生命力,并進而蔭護他們所遺下的肉體—一子孫。那么,為什么骸骨有這神奇的作用呢?則是因為“氣之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生氣”在人體內凝結形成為骨骼,人死后血肉俱化,只有骸骨留了下來。埋葬死人在地中,就是要使地中的生氣再納入骨胳,以此來庇護子孫后代。且不說地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生氣”,就是有“生氣”,又能對死人的骨頭起什么作用呢?而嬰兒自從落地,即與母體脫離了賴以支持生命的必要聯系,此后父母對孩子只是教育撫養的責任,等到子女長大成人,更可以脫離父母而自立。這時就是父母長輩健在,已不能主宰子女的命運,何況是死去父母的一付骸骨,又怎么能影響決定依然活著的子女的命運禍福!所以,退一萬步講,地中的“生氣”就算真能感應白骨,這種死人的骨頭又怎樣去影響決定活著的人們的命運?其途徑和手段又是什么?歷代以來的風水著述都不曾正面回答這些問題,當然也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因為,“生氣”說是陰宅風水胡亂捏造編排出來的,漏洞很多,根本經不起追究,可以說是很拙劣低級的無稽之談。
其次,陰宅風水又一個重要理論支點是“鬼魂”說。古人認為,人的身體內有靈魂存在,而靈魂又可以脫離肉體獨立存在,并且具有左右生者命運的力量。這是因為上古時代科學不發達,人們所產生出來的錯誤概念。陰宅風水學說利用古代社會對鬼魂的敬畏心理,極力鼓吹有關鬼魂的安適是以其遺體的安適為前提條件的說法。所以,提出主張,選擇吉祥的墓地而使死者的尸體得到妥當的安置,這樣,使死者的靈魂(即鬼魂)安樂而享受歷代的祭祀和敬意,就會反過來庇護子孫后代,使其昌盛富貴。反之則因神靈不安,子孫后代也會遭到窮 途潦倒、衰敗絕滅的惡運。從觀念上來考察,這種鬼視觀念比較生氣說發生的要更早一些,但二者同樣荒誕不經。人的生命與肉體同在,并沒有什么靈魂游離在肉體之外,人死了,肉體與思想俱滅。這是最普遍、最起碼的科學常識。古人不了解這一點,所以迷信靈魂的萬能。風水學說借此而大行其道,“鬼魂”說因而成為風水迷信的基本理論支點。我們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仍然需要大力批判和揭露有神論及靈魂不死的荒謬說法,同時,也就是從根本上批判風水迷信。
陰宅風水的第三個理論基點源自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孝”的觀念。儒學開山祖師孔子說過:“卜其宅兆而安厝之。”意思是說要用占卜的辦法來選擇墓地以安葬祖先父母的遺骨,其中已經具備了子孫后代要克盡孝道以謹慎安葬祖先父母的含義。理學宗師朱熹也提出,子孫埋葬祖先父母的遺體,要“致其謹慎審重誠敬之心”,這樣才能成為“仁人孝子”。如何就可以算是盡孝盡心盡力地安葬祖先父母呢?具體說來,就是要慎重選擇吉地、福地作為墓地,使祖先父母的遺骸不致受到水浸、蟲害或風吹等不良環境的影響。由此,就產生了對墓地進行慎重選擇的需要,就必須要用到風水學說了。由于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因此從盡孝的角度出發而信風水學說的思想觀念就產生了很大影響,再結合鬼神觀念,風水學說得以長盛不衰,受到普遍信奉。古代儒家的仁孝思想,在今天看來,有很多內容已不可取,如必須妥善安葬祖先父母才算是仁人孝子即是一例。在現代社會,尊敬和孝順父母長輩是受到提倡的,但完全沒有必要采用土葬,并且信奉風水迷信去尋找什么吉地、福地的方式來體現,這既不科學也沒有絲毫益處。我們提倡孝敬老人,主要是強調建立子孫后代贍養、尊敬父母長輩的社會新道德、新風尚,在其生前盡到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至于在父母長輩去世之后,還是采用目前比較科學衛生的火葬方式處理遺體為好。如果遵照舊傳統進行土葬,甚至信奉風水學說去搞虛妄迷信的一套東西,不但有悖于新的社會道德風尚的建立,也有宣傳迷信、浪費財力、占用寶貴的土地等害處。所以,與其在父母長輩去世后鋪張浪費,于國家于父母于自己都無利有害地去搞土葬,搞風水迷信,還不如在其生前多盡一份孝心更好一些。
從目前社會上風水迷信死灰復燃的現實情況來看,上述風水迷信的三個基本理論依據都在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發生作用,尤其在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傳統勢力有較大影響的農村地區,還有相當多的人未能識破風水學說基本理論的荒誕虛妄。這就需要我們極大程度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理直氣壯地宣傳科學,破除迷信,對風水學說給予徹底揭露和堅決批判,努力建立起新的社會道德風尚,使整個民族自覺地、主動地抵制和摒棄風水迷信思想。同時,對現存的風水迷信活動和利用迷信坑害群眾,騙取錢財的壞人進行無情打擊,決不允許其自由發展和傳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各地神秘墓葬習俗 崖葬樹葬冰葬你了解嗎
各地神秘的墓葬習俗
中國古代葬人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
尋找失去的文明(四十二)——喪葬風水淺談—1
門巴族喪葬習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敏县| 英山县| 呼伦贝尔市| 靖远县| 潮安县| 邯郸县| 兰州市| 定陶县| 襄樊市| 车致| 江门市| 吉林省| 上蔡县| 阳信县| 炉霍县| 闵行区| 凤凰县| 疏附县| 从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资阳市| 讷河市| 新巴尔虎左旗| 苏州市| 吉隆县| 宝应县| 罗甸县| 西峡县| 菏泽市| 巴林左旗| 佳木斯市| 基隆市| 图木舒克市| 荣昌县| 临沧市| 马关县| 兴海县| 汾西县| 景宁| 红河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