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一趟甘肅天水,才知道這個龍馬的來由。天水,是一個奇特的地方,自古是絲綢之路重鎮。降水量豐沛,有“天河注水”的傳說。由于地理、氣候等原因,這里的人健康白皙,漂亮美眉眾多。當地與民諺稱“張掖的大米蘭州的瓜,天水腳下的白娃娃”。在那里我參觀了伏羲廟,在大殿中發現一匹形狀似龍似馬的雕像,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龍馬。導游告訴我,傳說天水是伏羲故里,有一天,他正在卦臺山上凝思了望,忽見對面云霧滾滾,有一身著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翻騰而出。龍馬身上的花斑就是河圖,伏羲據此創制了八卦。
這只是個傳說,大家姑妄聽之。事實上,中國還有一個地方也被稱為伏羲故里,那就是河南省孟津縣。那里有一個龍馬負圖寺,寺里也供奉著一匹三米多高的龍馬。跟天水伏羲廟一樣,這匹龍馬也是近年來重塑,所以古人所指的龍馬究竟什么樣子,我至今還是沒有見過。
近來查了一點資料,才知道,原來在中國古代,龍和馬的關系非常密切。龍首像馬,龍身的一部分也取自馬體。古人認為,龍和馬是可以互變的。《周禮》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里講:“馬實龍精”。就是原來龍成了精就是馬,那馬要是成了精呢?總不會是馬屁精吧?《西游記》中的白龍馬,原來是西海龍王的兒子,因為犯了死罪,變成一匹白馬,被唐僧騎了好多年。
由此可見,“龍馬”不是指駿馬,而是特指一種傳說中似龍似馬的動物。“龍馬精神”的“精神”,在這里不是做名詞,而是做形容詞,指“活躍,很有生氣”。“龍馬精神”是指像龍馬一樣精神抖擻的樣子,說白了就是比一般的精神還精神,有點亢奮。歐陽山的小說《三家巷》里有一個例句,用法很符合本義。“見那些大哥哥還在龍馬精神地說話,她也聽不出味道,就打了兩個哈欠,悄悄溜了出來。”
但是,現在很多人還是把“龍馬精神”當成一個名詞使用,把“精神”理解成與“物質”相對立的那個“精神”。有一位名叫“板磚學士”的網友,前些日子寫過一篇論足球的帖子,標題是:“要有龍馬精神,先有賭馬精神”。這種用法也不能說錯誤,因為,一來大家都這樣用,也算是約定俗稱;二來,漢語不同于西方語言,本不拘于詞性,一個詞的詞性要放到句中去考察。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糾正“龍馬精神”的用法,無非想告訴大家,天水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那里有精神的龍馬,還有漂亮的“白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