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方法
中學生,應該具備正常的智力、穩定愉快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正確的自我觀念。但是,從全國各地的心理調查研究中發現目前許多中學生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習問題
學習問題為中學健康,不但包括生理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各類心理問題之首,隨著升學考試的迫近,畢業班學生的此類問題尤為突出。學習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是學習焦慮、學習疲勞、厭學癥、學習困難和考試焦慮等。
1.學習焦慮。
以前我們一直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才有學習方面的壓力,其實不然。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由于父母的過高期望和自己過于要強好勝,往往比別人有著更重的心理負擔,他們在不斷督促自己加緊學習的同時,還要時刻警惕別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誤,擔心成績不佳而終日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焦慮重重,令人奇怪的是,這類學生往往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評價,有的為了一兩次的失誤而自信心開始動搖,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行。
2.學習疲勞。
據有些學生反映:他們經常一捧起書就頭疼、惡心,心情煩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混亂,夜間常有失眠發生,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這種問題多是學生長期處于過度緊張和疲勞狀態造成的。他們多是較要強但學不得法的學生,極力想滿足家長和教師的期望,學習很努力,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很多,但長時間的高度緊張、休息不足、調整不當就會導致神經系統紊亂,身心狀態極其疲勞而事與愿違。
3.厭學癥。
這類學生的口頭禪是“我真不知道學習有什么意思”、“我對學習煩透了”等等,他們對學習極度厭倦,認為它枯燥無味、沒有樂趣可言。
4.學習困難。
此類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觀察能力低、計算能力差、言語能力弱、不善與人交往、學習成績差,他們往往智商偏低,無學習興趣。
5.考試焦慮。
許多學生甚至在考試前些天就緊張心悸,考試過程中起初很慌亂,但漫漫能平靜下來,進入狀態。這屬于一種正常的興奮性緊張,如果適度,可以促使學生發揮高水平。但有些學生考試時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如肌肉緊張、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思維混亂,導致考試失利,成績遠不如平日,這就是一種需要矯治的病態心理。
二、家庭關系問題
家庭關系問題集中在與父母關系緊張、對父母有內疚心理、單親家庭子女的特殊問題三個方面。
1.關系緊張。
這一時期,中學生的成人意識逐漸增強。筆者用個別談心、書面問卷的形式進行了調查發現:有許多學生與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關系緊張;有的學生沖父母發泄;有的拼命壓制自己強忍怨氣,但又感到很壓抑。
2.負疚心理。
有部分學生,盡管學習較刻苦,但成績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盡力了,因此無論他取得什么樣的成績,父母都不責備,而是盡心盡力地照顧好他的生活,變著法地鼓勵他。父母越體諒他,他卻越加內疚。
3.單親家庭的特殊問題。
隨著離婚率的升高,單親家庭正融入社會。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由父母中一方撫養,缺乏正常的父愛或母愛。在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現不同:輕者自卑導致郁郁寡歡或行為乖張;重者好懷疑并猜忌,對別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人際交往問題
現在有些學生缺乏最起碼的交往能力,如事事處處以“我”為中心,對人苛求,好嫉妒,愛猜忌別人;拉幫結伙,攻擊他人;膽小羞怯,不善于與人溝通等等。這些不當方式都會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及未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中學生的交往問題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同學相處。
在集體中可能有這樣一類人,他的同學看不起他,什么好事也輪不到他,什么壞事都有他的份,他認為自己對別人都不錯,而別人對他都很冷淡和反感,甚至有幾位同學和他正面沖突過,他覺得生活在這個集體中很痛苦。像這樣陷入受人冷落和群體壓力處境的學生幾乎每個班都存在。
2.朋友相處。
青少年都強烈地渴望友誼,朋友之間的感情非常濃厚,但也存在著大量問題:如感情不夠穩定——朋友間的關系時好時壞,分分合合都要隨自己的心愿,以“我”為中心;對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要求朋友眼里只有自己,最好不理睬其他任何人;對朋友的選擇有時缺乏原則——品行不端的同學對自己親近也不加拒絕,而是盲目追隨;解決問題方式任性,有了矛盾不是設法解決,而是冷淡地相待等等。
3.早戀。
早戀的初中生往往精神萎靡、神請恍惚,嚴重影響自身發展。產生這種現象,從內因來看,由于近些年來人的體重和身高提前1-2年達到平均標準,這種發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識的產生,同時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戀對人對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難以控制早戀的激情。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學校、社會的不當態度造成的。教師要認識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如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不平衡性、穩定性和可塑性、個別差異性等,特別要深刻認識中學階段的青少年由于性成熟帶來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并及早做出正確判斷,采取果斷措施,防止可能產生的問題。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鑒于上述情況,必須采取積極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對策加以解決,達到開展、加強和改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應提高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我們重視和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既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為現代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社會不斷發展,對所需人才的標準也將隨之變化。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向現代化迅猛發展的社會,一個競爭與機遇并存的時代。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現代生活的挑戰,我們的教育決策者提出了素質教育問題,即“使受教育者具有作為國家公民和世界一員所應有的素質,首先是思想品德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信息處理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在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心理健康發展受到了高度重視。心理健康發展作為基礎教育的指標被提出來,并列入教育發展綱要之中。這反映了我國對教育培養人才的標準和要求。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是與現代人才需要相適應的教育,是培養具有新型建設人才的教育。為此,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要努力學習心理學知識,全面了解掌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地更新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論研究能力和教育實踐的指導能力,切實提高中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對中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輔導,使他們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控制自己和發展自己,從而能使他們在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面取得良好的適應能力,最終達到心理成熟與健康的教育。
要實現上述目標。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內容可從五個方面進行。
一是生理、心理的輔導,包括青春期性知識教育、青春期審美指導和青春期心理保健輔導等;二是情緒調節輔導,即教會學生善于把握和有效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能體察和理解別人的情緒,并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三是人際交往輔導,即圍繞著親子、師生、同學三個主要的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并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四是學習心理輔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的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五是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于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這五個方面構成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
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六條教育途徑進行:
第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普及心理科學知識、開展心理保健和良好行為訓練等。
第二,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幫助信箱,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咨詢方面的知識,并對學生進行個別咨詢指導。
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會教育的內容結合起來,使班會內容更加充實,又有利于解決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
第四,在各科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如在語文、政治、歷史、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中有顯性或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發掘并恰當運用。
第五,對家庭教育進行心理保健知識的指導,如向家長介紹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日,定期向家長開放,幫助家長有效地教育和指導子女。
第六,利用學校宣傳條件進行多種方式的心理保健知識的宣傳,如專題講座、廣播、墻報、黑板報等,要充分運用這些教育渠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
針對當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應注意下列的原則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預防性原則,即根據中學生經常發生的心理問題及早提醒學生注意,以防形成心理障礙。這個原則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經常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同時,還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以及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中某些因素對學生的直接影響,以便于預見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超前性。
第二,交友性原則,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要以學生的良師益友身份出現,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要淡化教育者的形象,師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形成親密的心理指導的摯友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攻“心”藝術,學生要向指導者敞開心扉,就要對指導者有充分的信任感。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主要標志之一。
第三,保密性原則,由于心理咨詢的特殊性,教師在心理輔導中一定要堅持保密原則。學生把自己“隱私”告訴咨詢教師,教師要對學生絕對保密,這是起碼的職業道德。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只有學生把心理話向老師傾吐,教師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師應當經常向學生宣傳這一原則,才會使學生在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毫無顧慮地向心理咨詢老師求助。
在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第一,引導學生合理宣泄其不良情緒的方法,簡稱情緒宣泄法,即當學生在生活或學習受到挫折時,或者遭到某種打擊而造成情緒極度憤慨或悲哀時,在內心往往會孕育著強烈的不良情緒,常常采取各種方式發泄出來。如有的閉門獨處,有的悄悄流淚,有的撕衣摔物,有的嚎啕大哭等,以求得心理平衡。教師要了解學生情緒宣泄這個特點,引導他們合理宣泄,為他們創造傾訴心理煩惱的條件,讓有許多不良情緒問題的學生滔滔不絕地傾訴,他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大半了。
第二,情緒遺忘轉移法。當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時,如果總是積郁在心,耿耿于懷,這只能使這種消極情緒不斷加重,導致坐立不安,注意力渙散,思維混亂,嚴重影響智力活動。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學會擺脫和遺忘這種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并盡可能地把注意力的興奮點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如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歡樂的文娛活動或是聽聽音樂、看看小說或電視,從而轉移注意力,用一種積極的情緒代替心中的消極情緒,擺脫消極情緒困擾平靜心理。
第三,以恰如其分的心理點撥幫助學生自我感悟的方法。中學生處處渴望獨立自主是與其缺乏自知之明聯系在一起的。有的表現為目空一切、自命不凡,這種學生常常在心理咨詢中與老師辯論;有的表現為內心矛盾,憂心忡忡向老師求助;教師應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幫助。對前者要讓他充分發表意見,利用偏激的弱點,指出它的危害,幫助他提高認識,接受老師正確的指導,對后者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和機智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做出選擇。幫助學生自我感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并不是教師對學生給以各種指導和訓練,而是循循善誘地啟發學生,幫助他們學會分析問題,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前加強和改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強調教師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要求和原則,講究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同時,還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只有具備了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知識結構,才能融哲理、世理、道理、心理、醫理為一體,高水平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