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9000萬單身女性窒息問題,被老外的一部紀錄片戳破真相】
中國男性比女性多三千萬,按理說中國女性是不愁找不到對象的,但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大齡剩女呢?她們到底想要什么?她們最終的選擇會是怎樣的呢?
最近看了一部由兩位以色列導演在中國拍攝的紀錄片《剩女》。這部紀錄片真實的記錄了三位單身女性面對傳統婚姻觀所進行的掙扎和斗爭,最后三人各自的選擇也讓人唏噓不已。
剩女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廣義上是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日本人則稱之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日本對剩女太狠了,難到日本沒剩女嗎?)
紀錄片中的3位單身女性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34歲的律師邱華梅。她是一個來自東北農村的女孩兒,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最終在北京站穩腳跟成為一名律師。
34歲的她談過兩次戀愛,但最終沒有走入婚姻的殿堂。這個年紀還沒有結婚,這讓她的家人也非常的著急。
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回東北農村時家人對她的大型逼婚現場。
一進家門剛坐下,父母就問起她的個人問題。當得知華梅還沒有結婚對象時,全家都開始炸鍋了,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教育和開導華梅。
父親說他因為華梅不結婚這個問題在村里抬不起頭來;母親說因為她的問題他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結了婚的姐姐則說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華梅和他們唇槍舌戰一番最終還是敗下陣來,趴在窗邊傷心的留下了眼淚。她雖然不認同家人的觀點,但她知道,家人只是因為太關心她了。
這個善良的姑娘回到北京后,開始輾轉在各個相親平臺,甚至像公園的相親角她都不放過,她只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最符合她標準的伴侶,如果沒有,她還是選擇寧缺毋濫。
在相親過程中她被相親平臺的工作人員嘲笑年紀大還標準高;她的律師職業被相親角里的公園大媽所詬病;好不容易選中的相親對象又有大男子主義;爸媽每晚都會打電話來詢問她的情況。
這樣的日子讓她有些崩潰了,于是他決定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那里,華梅哭著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就像一個人在同所有人戰斗,我一邊戰斗著一邊撤退著,有時似乎我贏了,但為什么我一點也不開心。”
這個在職場上如此優秀的女性,在婚姻的問題上被逼得心里崩潰。她其實只想堅持自己的標準,不愿向現實妥協,更不愿意盲目的為了結婚而結婚。
她不是不想結婚,只是還沒有遇到合適的。可周圍的人卻用傳統的婚戀觀去逼迫她就范,她繼續掙扎著不愿妥協。
最終她選擇了讓家人和自己都能接受的一條路—出國留學。因為這樣做不僅能讓家里的老父親覺得有面子,還能讓自己暫時逃離這窘迫的困境。
最后這個姑娘到法國去留學了,在法國她不僅讓自己得到了更好的成長和歷練,多年后還在法國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愛情。
從邱華梅的身上我們多少可以了解到中國剩女的一些所思所想。下面我們就結合影片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剩女?
1.傳統婚戀觀與現代女性婚戀觀的沖突。
中國傳統的婚姻匹配一直是男大女小、男強女弱,男人總想找比自己小,并且仰慕自己的女人。但現代很多女性和男性都一樣優秀,她們卻只想找比自己強的男性。
很多男性非常欣賞能力優秀的女性,但卻不太會娶她們,因為這樣的女性基本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一般年齡都比較大了。就像紀錄片中的華梅等到真正事業上有所成就時,她的年齡也大了。
2. 女性不愿放棄高擇偶標準,多數愿意選擇寧缺毋濫。
現代女性文化程度、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越來越高,選擇伴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加上獨立性強,不存在“嫁漢吃飯”的依賴思想,所以越來越多優秀的女性寧愿單身。華梅最終你讓選擇出國也不愿意妥協。
3.為享受自由,寧愿單身。
這就是一部分不婚主義者,這樣的女性,她們把自由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自然就會選擇剩下來。
邱華梅屬于擇偶標準比較高,不愿向傳統婚戀觀妥協的現代女性。她的堅持最終讓她獲得了幸福。
紀錄片中還有兩位女性,一個是28歲的女播音員,一個是36歲的大學教授。最終她們一個選擇了迷茫觀望,一個選擇了走進婚姻。
這三個女孩的選擇我們不能說她們誰對誰錯,只希望余生她們都能快樂。
也許并不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愿意選擇單身,而是她們越來越清晰的了解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和婚姻。#女性##單身##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