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企業派駐國外的人員越來越多。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石油情況做個大概介紹,但愿對有意于此的人有所裨益。
首先,工作環境差異巨大。環境大致分為兩類——現場和總部。中國企業進入的國外市場都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現場與總部的自然環境差別超過國內的城鄉差別。
現場人員(中層管理、工程技術、后勤保障等)眾多,執行具體施工任務。大多在荒無人煙的野外,有時自然條件很惡劣。比如,在蒙古國邊遠省份進行油田作業時,方圓數百公里只有草原;在非洲撒哈拉地帶進行管道施工,周圍除了沙漠就是戈壁。除了零星的牧民,你基本看不到人煙。在這種地方開車,不看太陽你會迷失 方向(不是迷路,根本沒有路)。住在板房里,有時因為成本和運輸等原因還需要住在帳篷里。若干板房或帳篷構成施工駐地,外面用圍欄圈定。由于近年來全球恐怖、極端、分裂勢力的猖獗,企業傾向于‘軟禁’偏遠地區的工作人員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危險。飲食方面,如果運輸條件理想,不會和總部人員相差很多;但如果運 輸受限,可能會有較大差異。例如在蒙古草原腹地,新鮮肉類及蔬菜無法保證。較少甚至沒有娛樂設施。性別比例失調,極少或沒有女性員工。現場對外語水平要求較低,因為交流很少。每天宿舍、辦公室或工地、食堂構成生活全部。由于外派時間很長(從三五個月到一兩年不等),長期處于這種封閉單調的環境中對人的心理 影響很大。如在蒙古項目上,工人們在草原深處呆了半年之后,全都目光呆滯,甚至語言反應都會遲鈍。有些企業還會在現場附近的城鎮設立二級總部,環境相對接近現場。例如,在阿爾及利亞的沙漠省份三五萬人口的省會城市。
而 總部通常位于首都等大城市,自然與城市風光很好,辦公和居住在高尚社區,配備有當地雇員,便于了解當地社會與文化。有時出于安全考慮,總部甚至不設在施工所在國,而是設在條件好的鄰國。例如,伊拉克項目的總部可能在沙特或阿聯酋。總部人員主要是高中層管理、后勤、行政、財務、海關業務等。例如在蒙古國首都 烏蘭巴托,總部設在高檔寫字樓,住處選擇高級公寓。由于位于中心城市,物資采購方便,飲食通常好于現場。娛樂生活相對多樣,也可以外出活動。男女員工比例差距相對較小。總部對外語水平要求較高。所以,盡管外派時間與現場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自然與社會環境很好,對員工心態影響相對較小。例如,撒哈拉沙漠現場 人員來到阿爾及爾總部,會開玩笑說來到了療養勝地。
其次,待遇差異較大,這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員工身份與工作環境。
按 照身份可分為兩種——正式員工與外聘員工。外聘人員包括:合同制人員(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等);簡單工種(廚師、技術工人等);承包商人員(往往另外選擇居住與辦公場所)。正式員工在崗位分配、收入、補貼、休假等待遇上要好于外聘員工,多少不等。某些承包商的合同制農民工的待遇可能很差。按照工作環境,總 體上,現場人員的補貼要高于總部人員,具體差異不等。例如,阿爾及利亞項目上,同一個崗位的現場人員大概比總部人員每年多一萬美元。綜合看,其它條件類似的情況下,現場合同制員工是可能比總部正式員工收入高的。
第三,在休假方面,目前中石油單位最短需要工作三個月才能休假。休假時間大致按每年60-90天計算。有的單位規定了每年休假次數,有的則只規定總天數,可靈活掌握。休假期間發放國內工資,往返差旅費報銷。因為工作交接問題,管理人員休假相對困難。將來總體趨勢是工作三個月休假一個月。
第 四,中石油負責海外業務的幾個核心公司外派人員的基本構成是:高層領導全部由國內總部派出,中層主要由國內總部派出,但有一部分部分外聘,而具體工作人員則主要依靠外聘。所謂外聘其實也包括兩種——從非石油系統單位或者從下屬地方石油系統單位聘用。總得來說,國內總部人員如果不是管理層,通常并不愿意出國 工作,因為收入增加并不那么明顯,或者國內收入已經足夠滿足需要。而地方石油單位的人因為收入、機遇等考慮,往往愿意被派駐國外。這種情形套用時髦詞匯描述就是‘雙贏’吧。
最后,危險地區收入高于相對安全的地區。例如,伊拉克、乍得與巴基斯坦項目收入明顯高于哈薩克、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地區的同類項目。但是,考慮到風險很大,通常人們還是選擇其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