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滅商建周后,當時天下尚未安寧,周武王作為“小邦”之君無法統治商王朝如此大的區域,還要防止諸侯叛亂,可以說周王朝初期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周武王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便決定按功行賞,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制,以此來調整統治集團的內部關系,從而鞏固周王室的政權。
在這次分封中,主要有三大群體,一是古代帝王的后裔,比如陳國(帝舜后裔)、杞國(大禹后裔)、宋國(商朝后裔)等;二是周王室子弟,比如魯國(周公旦之子伯禽)、蔡國(周武王之弟叔度)、燕國(周武王同輩,周王室宗室子弟)、畢國(周武王之弟畢公高)等;三是有功之臣,比如姜姓齊國(周武王之師呂尚)、楚國(周文王的火師之后)等。
西周初期先后分封共計約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余個,其余為先代貴族和異姓功臣。不過近百個封國中并沒有我們熟知的秦國,那么秦國是怎么來的?最后又是如何統一中國的呢?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不僅沒有分封秦國,還殺死了秦國的先祖惡來,可以說周王室和秦國之間是有世仇的。
秦國先祖世代輔佐殷商,周武王伐紂,殺秦國先祖惡來
秦國的先祖是顓頊帝的后代孫女“女修”,她的后代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帝賜“嬴姓”。帝舜禪位于大禹后,伯益被禹任命為執政官,總理朝政,伯益家族也成為夏朝的貴族。
《史記》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大費與禹平水土。舜賜姓嬴氏。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span>
后來到了夏桀當政時,由于朝臣大都荒淫無度、奢侈腐朽,伯益的后代費昌十分擔憂夏王朝的前途,為此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向夏王桀進諫。但荒淫無道的夏桀不僅沒有聽從勸告,反而認為費昌是在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于是下令入獄,而費昌因事先得到了消息,便舉家投奔了正處于旭日東升之勢的商國。
費昌為商湯駕車,最終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打敗夏桀,商湯定國號為“商”,而費昌也為嬴姓在商朝奠定了根基。其后代由于世代輔佐殷商有功,因此嬴姓多顯,成為商朝諸侯,其中一支嬴姓住在西戎,替商朝鎮守西垂,其后飛廉又是商王帝辛時期的大臣,飛廉的長子惡來也憑借勇力侍奉于商王。
《史記》記載:“蜚廉生惡來。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span>
后來周武王伐紂,率領諸侯聯軍在牧野擊敗了商朝軍隊,商王帝辛聽聞戰敗消息后,最終在鹿臺自焚而亡。之后周武王率軍趕到商都后,雖然見帝辛已死,但還是砍下其首級掛桿示眾。之后周武王對商王的寵臣展開了清洗,其中就包括了惡來,也就是秦國始封君秦非子的先祖,而惡來之父飛廉此時正在北方辦事,因此逃過了一劫(飛廉還有一次子季勝為趙國先祖)。
惡來死后,其整個家庭淪為周王室的奴仆,流遷至宗周地區被管制和役使,惡來的五世孫非子便是為周王室養馬的奴仆,因此在一些影視劇中,周天子說秦國曾是周王室養馬的家奴是對的。
惡來后代嬴非子始建秦國
非子居住在西北邊陲的犬丘,從小就喜歡馬和各種牲畜,很擅長養殖它們,只要是經過他養的馬匹,個個又肥又俊,人見人愛。而此時的周王室由于經常受到北方戎狄的侵擾,便需要大量優良健壯的良馬來抵御戎狄,因此周孝王很重視養馬業,為此開辟了專門的牧場,以此保證周王朝馬匹供應。
《史記》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周孝王聽聞非子善于養馬后,便命其前往汧渭之間,擔任主管畜牧的官員,專門為周王室養馬。非子任職沒幾年,就使馬匹數量大增,而且每匹馬都養得雄峻無比,周孝王每年來視察都非常滿意。因為非子不僅為西周王室提供了可靠的軍事保證,還創造了一筆很大的財富,于是周孝王就將留住這個人才,為此賜封秦地,接續嬴氏祭祀,號稱“秦贏”,秦國自此立國。
不過此時的秦國還不是諸侯,也不在上卿大夫之列,只是周王室的附庸國,封地不足五十里。
秦國之后的目標便是擴張土地,增強實力,為正式成為諸侯做準備,在五代之后終于迎來了一個契機。
周幽王為博愛妃褒姒一笑,不惜多次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
秦國建國后不僅要繼續為周王室養馬,同時還要承擔起對抗西戎,為周太子鎮守疆土的職責義務。后經過數代努力,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秦非子三世孫秦仲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秦仲長子秦莊公因擊敗西戎,被封為西陲大夫,不過此時秦國依然不是諸侯。秦莊公之次子秦襄公繼位后,秦國終于迎來了一個契機:西周滅亡。
當時處于周幽王在位時期,周幽王因攻打褒國,得到了一位冷美人褒姒,對其非常寵愛,為此還廢了原王后和太子姬宜臼(周平王),改立褒姒為王后,其子為太子。不過褒姒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怎么愛笑,即便周幽王用了各種辦法,還是無法讓褒姒一笑。
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臺,諸侯見周天子預警,便各自率軍趕來,結果卻沒有發現敵人入侵,而褒姒看到諸侯皆一副驚慌失措的樣子,終于笑了出來。周幽王見愛妃終于笑了,感到非常高興,之后為博愛妃褒姒一笑,竟然不惜多次點燃烽火,以至于失去信用,諸侯們不再應召而來。
《史記》記載:“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span>
公元前771年,申國君主因為女兒和外孫被廢,便聯合繒國和犬戎攻打周都鎬京,周幽王點燃烽火卻無一諸侯率兵前來救援,最終被聯軍打敗,周幽王也被犬戎殺死于驪山之下,西周因此滅亡。
西周的滅亡便是秦國的契機,如果秦國能把握好這個機會,便有望正式成為諸侯。
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因功正式被封為諸侯
周幽王死后,申侯聯合多位諸侯在犬戎仍占據的宗周擁立原太子宜臼于申為周天子,以奉周祀。不過由于都城鎬京已經變得殘破不堪,加上此時的周王室也沒有實力對抗戎狄的侵襲,于是周平王繼位后,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東周歷史自此開始。
《史記》記載:“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span>
秦襄公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因出兵護送周平王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國這才正式成為周朝境內的諸侯國,享有與齊、晉、燕等國一樣的地位,可以與其他諸侯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并且秦國還得到了周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擁有合法的占有權和擴張權。
想當初秦國常年對抗西戎,為此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就連秦國第四位君主秦仲都戰死于西戎戰場,但依然沒有被封為諸侯,其子秦莊公也不過只是被封為西陲大夫,地位并沒有多大提升。如今只是出兵護送一下,就能被封為諸侯,可見一個契機是多么重要!
秦穆公稱霸西戎,奠定秦國作為強國基礎
雖然秦國正式成為了諸侯,也獲得了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實力并沒有直接提升,也算不上強國,并且還面臨的生存問題。因為周平王賜給岐山以西的土地本就是周王室無力控制的土地,而這片土地上布滿了戎狄部落,秦國要想立足就必須要消滅吞并這些部落,或是將其驅趕。
之后經歷數代秦君近百年的努力,秦國才將岐山以西之地皆納其下,并將版圖推進至關中平原東部,遷都至雍城,成為西方的新興強國。
《史記》記載:“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到了秦穆公時代,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但由于東進之路被晉國所阻,秦穆公只好改變東進戰略,向西發展,逐漸消滅西戎人所建的12個國家,為秦國開辟國土千余里,終于稱霸西戎。秦穆公在位時期穩定了秦國的大后方,也奠定了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秦獻公挽回秦國逐漸衰敗之勢,為商鞅變法奠定基礎
不過秦穆公死后,由于人才被殉葬,加之繼承者大多沒有太大作為,導致秦國逐漸衰落,終春秋之世再未有過上乘表演。并且由于晉國乃至三晉的壓制,秦國在春秋末期已經淪為偏安于一隅的老弱小國,當然比起秦國初建時要強大很多。
《史記》記載:“獻公元年,止從死。二年,城櫟陽。二十一年,與晉戰于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span>
直到秦獻公回國即位,力行改革,如:廢除人殉制度、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推廣縣制等,在國內實行一系列改革后,秦國這才拉住了衰落之勢。并且在對外戰爭中擊敗了魏國、韓國,僅石門一戰就斬首了六萬魏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利,連周天子也派人前來祝賀。秦國自此改變了擺動該打的局面,重新提高了在諸侯國之間的地位,秦人也恢復了往昔的自信與開疆拓土的熱情,秦國逐漸有了崛起之勢。
秦獻公進行的改革和舉動為其子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秦國東進與列國爭雄奠定了基礎??梢哉f如果沒有秦獻公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商鞅變法就不會那么順利,遇到的阻力和難題會更多。
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改革,為秦國再次崛起、富強奠定基礎
秦孝公每想起先君收復失地的遺愿,就深感痛心,為此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不惜列土封疆,高官厚祿也要尋求讓秦國強大的奇策。
之后衛國人公孫鞅(也稱衛鞅)入秦獻策,以“富國強兵”之策打動了秦孝公,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變更法制,在秦國實行變法改革,主要內容圍繞著“富國”、“強兵”、“集權”展開。
《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商鞅變法推行十余年后,秦國經濟得到了發展,國家變得富裕充足,百姓勇于為國家打仗,不再為私利而爭斗,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社會秩序安定。秦國自此日益增強,逐漸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國后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國時代,秦國經過八位君主的積累,最終統一六國
雖然《過秦論》中所述,秦始皇是“奮六世之余烈”,用強大的武力攻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但秦孝公之父秦獻公在位時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活動,同樣為秦國的統一大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他初步改變了秦國被動挨打的局面,為秦國東進與列國爭雄奠定了基礎。
秦獻公在國內實行一系列改革,軍事上打敗魏韓兩國,改變了秦國逐漸衰敗的局面,使秦國重新煥發生機,有了崛起之勢。
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改革,使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惠文王西平巴蜀,使秦國從此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在位時期開疆拓土,進一步壯大秦國實力,為秦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秦武王攻占中原重鎮宜陽,解決了阻擋秦國東進途中最為重要的屏障,使秦國完全控制了崤、函險要,疆域拓展至中原。秦得宜陽,可以挾二周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下伐楚,實施大規模的兼并戰爭,可以說宜陽之戰在秦統一六國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秦昭襄王在軍事當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尤其在長平之戰中大破趙軍,使趙國元氣大傷,為秦國奠定了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孝文王雖然只正式在位三天,但也做出一定貢獻,比如嘉獎先王功臣,厚待宗室親屬等,穩定了秦國朝政,奈何在位時間如曇花一現,成為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
秦莊襄王攻滅東周公國,徹底鏟除周王朝最后的殘余勢力。之后繼續慘死三晉土地,設置三川郡、太原郡,進一步增強秦國實力。
秦王政歷時十年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
結語:
秦國之所以最終能統一六國,主要在于秦國在戰國時代從未出過無能之君,自秦獻公開始,秦國歷代國君皆是明君雄主,他們帶領著秦國不斷壯大變強,最終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