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來看看我們熟悉的影視劇里,心理學家能看出什么不同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松子”看女人對幸福的追求
文:魏湘 顥潤心理咨詢師
“只要是女人,無論是誰,都憧憬童話中那可愛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卻不知道哪個地方的齒輪不對,未來憧憬成為白天鵝的,醒來卻發現變成了黑壓壓的烏鴉,但是人生卻只有一次,如果這是童話的話,那這童話就太殘酷了。”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的世界,一個看上去打碎夢想的歷程,一個呈現殘酷的影片,但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姑娘追求幸福的故事。
劇中的松子終其一生都在找尋愛她的男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她心中的愛。但這一生中仿佛遇到的都是“渣男”,一個比一個惡劣,即使她自己都知道她喜歡的男人有家室,對她暴力,甚至安全都難以保障,但是——她依然愛著他們,而且是死心塌地,傾盡全力。
這可以說就是松子要得愛情,他人難以理解,但她永遠沉浸其中的“幸福”,寧可與天下人為敵,也要擁有自己想追求的夢想。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里都會不舒服,為何她非要如此?但這好像恰恰是松子生命的游戲規則——“找到不愛自己,利用自己,甚至是個危險的男人,但要把他拯救回來,讓他愛自己。”聽上去很虐心的一句話,伴隨著松子的一生,如果再看一下她更深層次的需要,那就是為了得到媽媽或者爸爸那難得的微笑,能夠踏實地愛自己一次,而不惜放棄自己的一切。
這就是忠誠,對父母愛的追隨,內心客體在現實中呈現,如果她真的遇到一個普通男人,她是無法投入情感于其中的。因為她只要挑戰最高難度的男人才會有情感的高潮。當然她心中還有個希望,就是男人也許是能給她這個需要的,對于女人或者說媽媽,她更是絕望而不再期待。
在她和男友親熱時,反復要求這個男人說一句話:“松子我愛你,永遠都愛你。”直到這個男人無法承受這個壓力而發火。這句話或許是松子期待了一生的父母之愛——“我愛你而不離不棄,永遠和你在一起。”
“疼愛孩子”在父母與孩子關系中,這個聽上去最簡單最樸實的感覺,卻是很多本身有創傷的父母無法給孩子的,父母意識或者潛意識會傳達出得往往是:“你符合我要求,我才會愛你,如果你不聽我的話,我就會拋棄你”這種不穩定的信息,會促使孩子一生都在追尋一種穩定的愛,也就是安全感,但潛意識又需要體驗當年父 母創造的不穩定關系,在這個過程里,就如同松子一般要遇到挑戰的局面,然后再去突破這個危險,試圖可以穿越這個艱難險阻才能得到一份幸福的愛。通過找尋不穩定的對象,在這個痛苦的穿越中品味愛的快感與甜蜜。
當一個女孩子,在沒有得到充足父母之愛而長大,通常在親密關系尋找自己所缺失的愛,例如像松子一樣去拯救男人,潛意識驅使著她碰上自戀的男人,去努力想獲得他的垂青,或者尋找具有某種惡劣品質的男人,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他,她的潛意識用各種方式來證明挑戰自己也許成功的欲望,試圖可以修復那從未得到的愛。
這是一種過山車的感覺,恐懼并興奮著,就如同最近新聞中的明星,愛情復合亦或反復出軌也都是在她們自己內心軌道中重復運行著一個規律:意識中想要幸福穩定,但潛意識希望通過不斷變換不穩定客體來實現小時內心動蕩的家庭現實,或許她們也曾希望過上賢妻良母的日子,但內心對原生家庭情感的忠誠造成了這個循環無法停止。
在我們內心潛意識的需要未得到覺察,關系中的創傷未在一段可信賴而安全的關系(咨詢關系)中開始修復時,內心動力通常會根據快樂原則和經濟原則來運行,這 個潛意識鐘表的齒輪會循著固定的線路圖來行走,于是我們像是饑餓的小狗,順著食物的方向,邊嗅邊走,即使食物腐敗,也會義無反顧,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更好吃的,或者是更適合的。
松子,這里只是一個符號,她代表著我們世間諸多女子,對愛欲求未滿,身負關系創傷,卻試圖用自己一生來實現獲得愛的夢想,松子是個面對愛情勇猛無敵的女 人,看上去她要的是男人,也許僅僅想要的是無條件的,一份無論如何都陪伴在左右,踏實地只呵護她一人的愛。這個愛,本應來自媽媽。
有時,我們的目的都是希望追求到幸福,區別在于,有的人可以按部就班地到達,有的人要走更多的路,爬更艱險的山,繞更多的圈子。并非她們不想簡單,而實在是她們內心里對幸福地建構就需要這樣的翻天覆地,曲徑通幽,重復迂回。
關于潛意識,心理學術語。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弗洛伊德又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有的又譯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我們是無法覺察潛意識的,但它影響意識體驗的方式卻是最基本的——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日常活動的意義,我們所做出的關乎生死的快 速判斷和決定能力,以及我們本能體驗中所采取的行動。潛意識所完成的工作是人類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