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種習慣 專注】; 【第20種習慣 觀察】;【第21種習慣 記憶】; 【第22種習慣 思考】; 【第23種習慣 想像】。
-------------------------------------------------------------
第19種習慣 專注
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給孩子玩的時間。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 與孩子一起玩注意力的游戲。
讓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
·天才就是不斷的注意。——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庫維
·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
·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注意力很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無論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經心!——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托諾夫
專注是指一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某項工作或事業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學習專注是所有學者的共同特征。
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就是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牛頓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度過的。每次做實驗時,牛頓總是通宵達旦,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時一連幾個星期都在實驗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實驗做完為止。有一天,他請一個朋友吃飯。朋友來了,牛頓還在實驗室里工作。朋友等了很長時間,肚子很餓,還不見牛頓從實驗室里出來,于是就自己到餐廳里把煮好的雞吃了。過了一會,牛頓出來了,他看到碗里有很多雞骨頭,不覺驚奇地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于是,牛頓又回到了實驗室工作。牛頓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做實驗上,竟然會忘記自己有沒有吃過飯。正是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牛頓在科學的領域建立了豐碩的成果。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年輕時,沒有靜心讀書的環境,他就在人聲鼎沸的茶館里找一個角落讀書。開始,嘈雜的人聲使他頭昏目眩,但他強迫自己把思想集中在書本上。經過磨煉,再亂的環境也不能把他從書本上拉開了。
一個人只有專注于一個目標,才能在這個目標上取得成功。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年輕的時候,曾經營出版、印刷業,但由于經營不善,他的企業破產了,并欠下了巨額債務。債權人經常半夜來敲他的家門,警察局發出通緝令,要立即拘禁他。那時的巴爾扎克居無定所,后來實在沒有辦法,在一個晚上,他偷偷地搬進了巴黎貧民區卜西尼亞街的一間小屋里。他隱姓埋名,躲進這間不為外人所知的小屋子里。周圍的難民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位有些落魄,卻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他終于從原先浮躁不安的心境中平靜下來。他坐在書桌前,認真地反思著,多年以來,自己一直游移不定,今天想做做這,明天又想改行做別的,始終沒有集中精力來從事自己最喜歡的文學創作。想著想著他頓悟,驀地站起來,從儲物柜里找出拿破侖的小雕像,放在書架上,并貼了一張紙條:“彼以劍鋒創其始者,我將與筆鋒競其業。”拿破侖想用武力征服全世界,他沒做到,而巴爾扎克卻要用筆征服全世界。果然,巴爾扎克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一個人做事一定要專注。今天想當銀行家,明天又想做貿易家,后天又想成為藝術家的人,注定一生無所適從,一事無成。
對于孩子來說,培養做事專注的習慣,也會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兒童教育專家M.S.斯特娜認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種專心的習慣,才有可能在日后對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不會被其他事情所干擾。注意力是人對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在各種認識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注意聽”是聽覺對聲音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看”是視覺對所觀察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想”是思維活動對有關問題的指向和集中。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保持注意力,聚精會神,才能事半功倍。注意有四種品質,即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這是衡量一個人注意力好壞的標志。
注意的廣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圍,它是指人們對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間內清楚地察覺或認識的對象的數量。例如,研究表明:在1秒鐘內,一般人可以注意到4—6個相互間沒有聯系的字母,5—7個相互間沒有聯系的數字,3或4個相互間沒有聯系的幾何圖形。
注意的穩定性指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比較穩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對象與活動的能力。例如,當孩子在看漫畫圖書時,可以連續1小時集中注意力,而對同學的干擾不放在心上。這就表明他看漫畫時,注意的穩定性比較好。一般來說,只要一個人的目的性明確,對活動的重要性有所認識,注意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一些。當然,這也需要這個人有相當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事實上,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克制自己、約束自己的人,比自由散漫、難于控制和約束自己的人更容易保持穩定的注意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個人在進行多種活動時能夠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動當中。比如,你能夠一邊看書,一邊記錄書中的精彩語言;媽媽能夠一邊炒菜,一邊聽新聞。
注意的轉移是指一個人能夠主動地、有目的地及時將注意力從一個對象或活動調整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例如,在你看完一個有趣的電視節目后,隔壁的姐姐要給你來講解數學的解題思路,如果你能迅速地把注意力從電視節目中轉到解題當中,你的注意轉移性就不錯。
每個少年的注意品質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注意廣度比較好,有些人注意穩定性比較好,有些則是注意分配和注意轉移比較好,這些差異都是因人而異的。良好的注意品質既要求我們能夠持久地穩定注意,又要求我們能夠主動迅速地轉移注意。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個普遍問題。父母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孩子的年齡、性格和其他個性。例如,五六歲的孩子,其注意力只能維持15分鐘左右。而八九歲的孩子則可以維持半小時左右。一般來說,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穩定的,往往對什么事都感興趣,注意力容易隨興趣轉移;同時,孩子的注意范圍較小,注意受情緒影響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較差。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困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出來。當孩子做某事時,應要求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幫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擾;讓孩子對感興趣的問題不斷尋根問底,深入思考;讓孩子在興趣廣泛的基礎上,選擇最著迷的對象深入下去,父母應有意識地強化孩子這方面的興趣。那么,如何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呢?
建議一: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注意力與周圍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要孩子在學習時注意力集中,父母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無干擾的學習環境,孩子的房間布置不要有太多刺眼的干擾物,物品的擺放也要整齊有序。如,孩子的房間墻壁上除了張貼公式、拼音表格外,不應布置圖畫或照片等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以免使孩子被無關的刺激所吸引;書桌上除了擺放文具和書籍以外,不應擺放其他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學習或做作業時,父母應拉上房間的窗簾,不要開電視或收音機,以免打擾孩子學習;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之間最好也不要說話,以免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大人的對話上,而不專心學習。 另外,一旦孩子開始學習,父母最好不要和他說話,也不要在孩子周圍走來走去或者詢問孩子學習進展的情況,這些都會干擾孩子的學習。許多父母常犯的錯誤便是要求孩子在房間里學習,自己卻在客廳里看電視,并且將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有些父母甚至自己還打麻將,這不僅會影響孩子學習時的專注程度,而且會給孩子帶來其他不良的影響。
有一位父親的做法很值得家長們學習。這位父親每天花1小時陪孩子學習。在這段時間內,父親和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做作業時,父親就閱讀書籍。并且,父親允許孩子在做作業時有不懂的問題請教父親。久而久之,父親不在的時候,孩子也會定時學習,并且非常專心。可見,只有父母盡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會集中精力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
建議二: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一般來說,老師和父母嚴格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作業,孩子會集中精力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父母應該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認真完成作業,然后讓孩子適度地放松。根據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注意力穩定時間是不一樣的,5-10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達20分鐘;10-12歲的孩子能集中25分鐘;1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時以上。硬是要讓一個10歲的孩子60分鐘坐在那里去專注地完成作業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要求孩子在相應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力爭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如果孩子的作業量超過了孩子注意力穩定的時間,應該讓孩子分割作業,一部分一部分地來完成,這樣不僅有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夠使孩子的學習有張有弛,提高學習效率。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中途休息,長時間地讓孩子做作業,甚至在孩子的旁邊嘮叨沒完,容易使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
研究表明,開始學習的頭幾分鐘,一般效率較低,隨后上升,15分鐘后達到頂點。根據這一規律,可建議孩子先做一些較為容易的作業,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做較復雜的作業,除此之外,還可使口頭作業與書寫作業相互交替。
建議三:給孩子玩的時間。 8歲的小剛最近非常苦惱。原來,小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對他的管教就嚴格多了。由于一年級的功課較少,而且很簡單,許多都是小剛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習過的,因此,小剛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做得很快,也不怎么出錯。可是,爸爸卻不這么想。每當小剛做完作業要出去玩的時候,總被爸爸一把抓住:“又要去玩了!作業做完了沒有?”爸爸嚴厲的訓斥讓小剛很生氣,他大聲地叫道:“當然做完了,不信你看!”小剛把自己的作業遞給了爸爸,但是爸爸并不看,他拿起作業本對小剛說:“這么多題目你一下就做完了?肯定會有許多錯誤,你好好檢查一遍,半小時后再給我檢查!”半個小時過去了,小剛根本沒有檢查他的作業,他認為自己做的肯定是對的。結果,爸爸檢查的時候發現小剛在抄答案的時候居然把7抄成了2! 爸爸生氣地一把拽過小剛說:“你看看!這叫做好了?只知道圖快,只知道玩!給我重抄一遍!”于是,小剛每天玩的時間就這樣給剝奪了。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每個家庭里,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固定在書桌上認真學習,而且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越好。事實上,玩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的天性沒有得到滿足時,他是不可能專注地做其他事情的。事實證明,小剛在以后的日子中,慢慢學會了有意拖延時間,讀書、做功課的時間故意拖得很長。明明半小時能夠完成的功課,他要花上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為了取悅父母,他學會了在學習時走神、發呆、玩鉛筆等。事實上,家長們也許誤解了專注的含義,專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須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對于孩子來說,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蓋茨就非常重視給孩子一定的游戲時間。他平時沒有太多閑暇時間,因此,就讓比爾·蓋茨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戲,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戲,如下跳棋、打橋牌等。玩游戲時,外祖母總是對小比爾說:“使勁想!使勁想!”她還常常為比爾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這些游戲都極大地激發了比爾·蓋茨的專注力。
建議四: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 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渙散,精神集中不起來。我們知道,對于學生來說,聽講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上學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聽講習慣,即他以后的學習生涯會遇到很大困難。因此,家長要在學前多與孩子一起看看書,下下棋,玩玩拼圖游戲,這些活動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進行的,對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處。
例如老師上課的時候,孩子必須注意聽老師所講的內容。但是,許多孩子往往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因此注意力渙散,不能專心聽講。針對孩子的這種情況,父母要教育孩子聽老師講課的重要性,教孩子努力找出老師講課有趣的地方,提高自己聽課的興趣。如果老師講課確實不怎么有趣,很難提起孩子的興趣,這時候,父母不妨教孩子從聽課的目的性等方面去考慮。比如,告訴自己,聽了這堂課,下次考試就能考得好一些,或者,教孩子告誡自己,如果今天能把這位老師枯燥的課認真聽下來,表明自己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強的。這都可以促進孩子的有意注意。
少年大學生郭震是這樣來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他的方法就是“追老師”。郭震是這樣解釋的:“珠子穿成串,才能更好看,學知識也是這樣。課堂上,老師講課是一環扣一環的,有一環理解不好,課后就是花雙倍的時間,也很難補上。長此下去,就會越來越落后。所以我要求自己做到思路跟著老師轉,簡單地說,就叫‘追老師 ’。”郭震舉了個例子:“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同桌跟我逗著玩,搶走了我的鋼筆,還扭我的手臂,我可真火了,正想回擊,突然想起,不能打斷思路。于是,我盡量忍耐住,沒耽誤聽講,也沒有影響別人。由于課堂上聽講效果好,做作業很省力,我就有了很多時間自學。從初二開始,我自學高中的數學課程,提前考入了大學。”郭震這種“追老師”的方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有意注意的鍛煉。
許多父母給孩子交代事情時,生怕孩子沒記住,總是重復好幾遍,直至孩子感到厭煩,這就容易使孩子在聽別人說話時漫不經心,無法一次性地抓住別人所講的主要內容,習慣于不斷重復。因此,父母對孩子交代事情時最好只講一遍,讓孩子在第一遍聽的時候就集中注意力,抓住父母所交代的內容,這樣不斷的訓練可以提高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
建議五:與孩子一起玩注意力的游戲。游戲能夠引起孩子極大的興趣,能夠讓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高度集中。斯特娜夫人與女兒維尼夫雷特就經常玩“注意看”的游戲。游戲是這樣的: 斯特娜夫人一手抓住五六根彩色的發帶,在女兒面前一晃而過,然后問女兒,自己手中的發帶有幾根。開始的時候,速度比較慢,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注意看她手中的發帶。后來,速度越來越快,到最后只是眨眼間的事。剛開始,女兒輸的次數比較多,后來女兒猜對了,就反過來考媽媽,媽媽反而輸得更多。這種注意看的游戲就是用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的。因為孩子要在游戲中取勝,他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上,克制著不讓自己的注意力分散。那么,父母如何激發兒童游戲的興趣呢?
?。?)興趣是保持專心的首要條件,父母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有趣的游戲材料,激發兒童游戲的興趣。
?。?)根據一定的目的,有計劃地向孩子提供游戲材料,切忌把材料一古腦兒地堆在孩子的面前,讓他們東抓抓西摸摸,缺乏游戲的目的性。
(3)游戲內容要有梯度,由簡單到復雜,滿足孩子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
?。?)游戲時間不宜太長。適度地調換游戲內容,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專心,一次活動不要提供過多的玩具。
(5)孩子游戲時不要有意干擾,不要在孩子玩得高興時給他們吃東西,或要他們干些不相干的事,這樣既掃了他們的興,又中斷了他們的活動,容易造成孩子的不專心。
建議六: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常聽有些父母說:“我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做作業動作慢,一邊寫一邊玩。”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于家庭作業父母要幫他們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允許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動作慢,不允許孩子休息,還嘮叨沒完,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學習的最大“敵人”就是注意力渙散。有的孩子在做作業時,腦海里想到的是電視機里正在播放的他們最感興趣的動畫片。有的孩子做作業時,無意識地東張西望,心猿意馬,擺擺這,觸觸那。有的甚至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很多父母向老師抱怨,孩子只需十分鐘完成的作業卻兩個小時還完成不了。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讓孩子一邊學習一邊做其他事情。
建議七: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一般都不愛閱讀,因為閱讀需要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父母應該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這樣可以讓孩子在較長的時間內集中精力來閱讀,有利于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穩定性。當然,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應該先讓孩子多閱讀他比較感興趣的書籍,當孩子的注意力可以穩定在一段時間內了,父母再引導孩子閱讀其他健康的有意義的書籍。只要孩子愛上了閱讀,孩子就能集中注意力做其他事了。
建議八: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比較專業的注意力練習就是玩“圈字游戲”。這種游戲可以訓練孩子注意力的廣度、穩定、分配和轉移四個方面的品質。例如,請在下面給出的數字中,把4后面第二個數字全部打圈。
295413358778964312557968312549755123565
945641236346647596969524452596300255263
359156936982452365023665253622602369500
787943463216164620741852963596246897122
456879854254845855678457845784585478744
741849057695849284649221248749214159282
546879887892702346598727602485976278732
387807871729875787419986763543021512934
596760988763543251724327098765436789087
551223424221249563275621489632589631470
758582890709170960874756515629561545656
048657173279870907081728904217890135406
132152165213221324868974563541205206206
024895375684502189745123034658778965412
258965412301894531269870258930545105789
125420248521356779201021548105423635421
488457295752648984095969628599258559365
父母也可以自己制作幾個這樣的圖表讓孩子訓練,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提高的。為了提高孩子玩這種游戲的興趣,父母也可以準備兩張一樣的圖表,與孩子一起玩,并計時計分數,這樣孩子就會比較喜歡玩這種游戲,注意力也就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感覺綜合失調引起的,父母就應該帶孩子到專門的地方,通過特殊的運動器械和醫療器械,由專業人員指導孩子進行感覺綜合訓練。
-----------------------------------------------------------
第20種習慣 觀察
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教孩子通過觀察去驗證所學的知識。
讓孩子有計劃的觀察事物。 在觀察后對孩子進行提問。
教育孩子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教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記錄觀察結果。
教孩子一些觀察的方法。
-----------------------------------------------------------
·觀察和理解的樂趣是自然界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獝垡蛩固?br>
·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退沟?br>
·所謂天才,不過是一種以非習慣性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能力而已?!材肥?br>
·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_曼·羅蘭
羅丹告誡其學生、著名詩人里爾克的訣竅是這樣一句話:“觀察吧,除了觀察還是觀察!”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知覺。它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嘗、手觸摸等去有目的地認識周圍事物的心理過程。在這當中,視覺起著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這個渠道進入人腦的。
翻開名人傳記,你會發現,人類歷史上,尤其是科學發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備優良的觀察力: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從孩提時代起就喜歡對各種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力圖透過現象看本質,把不懂的地方徹底弄明白。有一次,他在狂風中沖出門外,一會兒順風前進,一會兒逆風行走,目的就是要實地觀察順風與逆風的速度差?! ∫獯罄茖W家伽利略,就是從觀察教堂里吊燈的搖曳開始,經過實驗研究,發現了擺的定時定律?!∮l明家瓦特,從燒開的水頂動壺蓋的觀察中琢磨出蒸汽機的基本原理,引發了一場深刻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ゴ蟮纳飳W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從小熱衷于觀察動植物,他曾注意過花的不同顏色,并試圖用不同顏色的水去澆灌花以開出不同的花朵;他曾到南美觀察那兒動植物的生長習慣,經過數年的積累和20年記觀察日記,終于完成了《物種起源》。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警,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我國明代名醫李時珍,幼年時就愛觀察各種花卉、藥草的生長過程,細致地察看它們如何抽條、長葉、開花,花草的每一處細微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種細致的觀察和記錄,使他得以糾正古代藥草書中的很多錯誤,而寫出流芳百世的《本草綱目》……
可見,人的智力活動是從觀察開始的,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一個觀察力強的人能從一般人認為是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奇跡。一個觀察力弱的人即使進入寶山,也可能空手而返。蘋果落地,火爐上的水壺蓋被水蒸氣掀開,這些都是人們十分熟悉的現象,但牛頓和瓦特卻由此分別發現和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蒸汽機。商品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是最常見、最普通的現象,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是每個人整天接觸的東西,但馬克思卻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剩余價值學說,第一次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構成了“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雖然這些偉大的發現和發明并不是這么簡單,但是觀察力強的確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國外一位科學家說:“一個觀察力強的人步行兩公里所看到的事物,比一個粗枝大葉、走馬看花的人乘火車旅行兩千公里所看到的東西要多。”
觀察力既是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孩子學習知識需要從觀察開始,即使是間接地從書本上獲得知識,也離不開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觀察活動。許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就是觀察力極差,從而導致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低下,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樣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呢?
建議一: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 孩子在觀察當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確,喜歡憑自己的興趣觀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實上,孩子的觀察任務,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深入,觀察的效果就越好。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不僅要教育孩子樹立觀察的意識,認清觀察對于發展自身智力的好處,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觀察任何事物時,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即觀察什么,為什么觀察。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公園,父母若沒有要求孩子觀察確切的東西,回來后問孩子,孩子往往回答得不如意;如果父母明確地要求孩子觀察公園里的湖泊,孩子就會比較全面地描述湖泊,包括湖面的情況,周圍的環境。因此,父母指導孩子觀察事物時,可以隨時指定一種觀察對象,進行有目的的觀察。
對于幼小的孩子,可以通過看圖說話來訓練觀察力??磮D時不要僅僅讓孩子自己去看,父母也要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觀察,并指點講解,讓孩子隨著父母的講解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如,圖中畫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事物,圖中的人物在做什么,當時是什么時間,天氣怎樣,人物的神態怎樣,為什么要做這些事等。通過這樣的指導,孩子就能夠得到觀察目的性訓練,更快地掌握觀察的要素?!τ谀昙o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觀察做飯、做菜的全過程;觀察公園的山水、花草等;觀察居住地的環境等。為了提高觀察效果,父母可以要求孩子邊觀察邊用語言描述,父母則對孩子的描述進行評價,看觀察得是否仔細、描述得逼真。這樣讓孩子有目的地去觀察事物,定會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建議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學離不開好奇。道理很簡單,只有好奇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膳碌氖翘岵怀鰡栴},邁不出第一步。”
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熟視無睹,就不可能發現新事物。正如愛迪生所說:“誰喪失了好奇心,誰就喪失了最起碼的創造力。” 一位男孩問父親:“爸爸,為什么咱家陽臺里的花和臥室里的花的葉子顏色不一樣呢?”父親為了讓孩子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地找來碘酒,給孩子做了一個實驗。他把碘酒滴在經過光照的葉子上,葉子變成了藍色。父親對孩子說:“這是因為葉子上有個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然后,他把碘酒滴在沒有經過光照的葉子上,葉子的顏色保持不變。父親告訴孩子:“這就是光合作用,陽臺上的花經過陽光的照射,葉子上產生了淀粉;而臥室里的花由于缺乏陽光的照射,就沒有產生淀粉。對植物來說,空氣、水和陽光都是必需的。”由此,孩子學到了許多知識。這位父親的聰明就在于及時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通過實際行動讓孩子感覺到觀察的重要性。
建議三:教孩子通過觀察去驗證所學的知識。 在有些地方,傳說蛇能夠把青蛙吸進嘴里吃掉,到底是不是這種情況呢?吉林省永吉縣口前鎮某生物小組的同學們對這個情況進行了觀察和驗證。他們抓來了青蛙和蛇,在不讓兩種動物受驚嚇的情況下將它們放在了一起,然后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同學們發現,蛇機敏地向青蛙靠近,在相距一尺左右時,蛇停住不動了,但是蛇的舌頭卻吐出了嘴外。青蛙像是發現了什么,直盯著蛇的舌頭,當蛇再次把舌頭伸出來的時候,青蛙立刻撲向了蛇。這時,蛇突然張大了嘴巴,把青蛙叼在了嘴里。原來,青蛙的眼睛善于看到閃動的東西,蛇不斷晃動舌頭讓青蛙誤以為是蟲子在飛,于是撲向了蛇,正好上了蛇的當。同學們通過驗證觀察學到了許多課外的知識。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學了新的知識后,如果對某些內容持有懷疑的態度,父母這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因為答案太死板,孩子接受起來比較機械。事實上,可以讓孩子通過實驗觀察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力,而且孩子從中學到的知識會更多,記憶會更深刻。當然,在觀察之前,父母應該教孩子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在觀察的時候就會主動地去認識事物、觀察事物。因此,在要求孩子觀察某個事物時,可以讓孩子先做準備,特別是知識上的準備,比如,在孩子觀察貓的習性時,讓他先看一些貓的相關資料,這樣有利于孩子根據已有的知識去辨別事物,取得有效的觀察效果。
建議四:讓孩子有計劃地觀察事物。 父母要幫助孩子擬訂觀察的計劃,讓孩子明確觀察的對象、任務、步驟和方法,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觀察。焦滌非在念小學三年級時,一次跟父親來到鐵路邊。平時很愛觀察的焦滌非發現鐵軌是一節一節連接在一起的,而且兩節鐵軌連接之處都有縫。他想,為什么不用一根長長的鐵軌卻在連接處留下一道道縫子呢?于是,他就問父親,父親答道:“因為鋼鐵會熱脹冷縮,如果用一根長長的鐵軌或接頭處不留縫隙,那么鐵軌在炎熱的夏天就會膨脹變形,七拱八彎的,火車就會出軌。”焦滌非聽后,仍感疑惑難解。于是父親說:“若不信,可以自己測量測量。”在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下,焦滌非通過觀察測量發現,溫度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氣溫每下降11℃,間隙就增大一毫米。經過近一年的觀察,他詳細做了觀察記錄,同時還寫出了鐵軌熱脹冷縮的觀察報告,獲得了全國征文比賽優秀獎。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年的觀測活動,焦滌非不僅掌握了中學階段的有關物理知識,而且對觀察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大大增強了?!尯⒆佑^察的事物應該從簡單到復雜、觀察的范圍從小到大、觀察的時間從短到長,這樣有計劃地指導孩子觀察事物,有利于逐漸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種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觀察其變化,并寫觀察日記,父母則不斷給以指導。這樣,孩子由于在觀察過程中充滿了興趣,因此,往往可以觀察到豐富的內容,效果很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觀察父母怎樣做菜,然后讓孩子一邊觀察,一邊學著做。這樣,孩子不僅提高了觀察力,而且還鍛煉了動手能力。
建議五:在觀察后對孩子進行提問。許多孩子觀察后就把觀察的過程放在一邊,這時,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觀察后進行提問,不但可以檢查孩子觀察的結果,而且可以促進孩子確定觀察的內容和重點。
有一個12歲的孩子非常喜歡養鴿子,父親允許了。男孩非常高興,從此他天天觀察鴿子的習性。三個月后,父親想對孩子的觀察能力進行檢查,于是,他問男孩:“你堅持每天在觀察鴿子嗎?”男孩說:“是的,爸爸。”“那么,你肯定觀察了鴿子的生長發育過程,現在我來問問你。”“好的,爸爸。”男孩顯然非常高興,因為他觀察的事物終于有人感興趣了。父親問:“你觀察到鴿子每隔多少時間產一次卵?” 男孩回答:“差不多一個月產一次卵。”?!「赣H問:“那么每次產卵產幾個?”男孩回答:“兩個。”父親問:“鴿子產完卵要不要孵卵,一般是雌鴿還是雄鴿來孵卵?”男孩回答:“雌鴿來孵卵,不過,我好像看到雄鴿也孵過卵,是不是雌鴿雄鴿接替孵卵的?”父親問:“孵卵一般需要多少時間?”男孩回答:“20天左右。”父親問:“剛出殼的小鴿子有什么特點嗎?”男孩回答:“小鴿出來的時候很弱小,閉著眼睛,羽毛還沒長好,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父親問:“那小鴿子怎么進食的?”男孩回答:“小鴿子剛孵出來的時候,不會自己找食物吃,都是大鴿子喂給它吃的。”父親問:“大鴿子是怎么喂的?”男孩回答:“大鴿子好像先自己嚼碎了再喂給小鴿子吃。”通過這種發問,父親不僅檢查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啟發了孩子應該觀察事物的全過程,在觀察過程中注意細節,講究方法。
建議六:教育孩子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觀察力是感知與思考的結合,只觀察而不思考是不會有新奇的發現的。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花了30年的時間來觀察行星,他的觀察非常精確,但是,由于思維能力不佳,他沒有從大量的觀察材料中得出科學的結論。后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做了第谷的助手,他經過嚴密的思考,從大量的觀察資料中發現了行星運行的橢圓形軌跡。
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考。只有在觀察的同時積極地思考,孩子才會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觀察。下面是一位12歲的孩子寫的一段觀察磚頭的內容:
一塊磚頭,長不過一尺,寬不過半尺,厚不過二寸,有棱有角。建筑工作用它蓋豪華的酒家,它不會趾高氣揚;用它修廁所衛生間,它不嫌臭;把它鋪在馬路上,讓汽車在上面行駛,人們在上面踐踏,它從不喊苦叫累。……磚頭是平凡的,是偉大的?!@個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是善于思考的,他把磚頭比喻成了人,以評價一個人的眼光來評價這塊沒有生命的磚頭,從而悟出了一個平凡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的道理??梢?,生活中,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提問,可以要求孩子問父母、問老師,甚至是問陌生人,然后通過不斷的觀察去找答案,并抓住事物的本質。父母要鼓勵孩子在觀察之后進行整理,把獲得的材料做必要的分析和綜合,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建議七:教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記錄觀察結果。 達爾文從小就對動植物很感興趣,喜歡觀察動植物。年幼的達爾文出于對觀察的興趣,已經對自己搜集的標本做了一些簡單記錄,有的還附有簡單插圖。有一天,舅舅看了達爾文的摘記后,對他說:“ 只做摘記是不夠的,你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畫家,但不是用顏色和線條,而是用文字。當你描述一種花,一種蝴蝶,一種苔蘚的時候,你必須使別人能夠根據你的描述立刻辨認出這種東西來。為了搞好科學研究,你必須進一步提高你的文字表達能力,要像莎士比亞那樣用文字描繪世界、敘述歷史、打動人心。”聽了舅舅的話,達爾文專門準備了一個記事本,在以后的觀察中每次都把觀察結果認真地記錄下來,并加入了自己的想法。20年后,達爾文根據多年來的觀察記錄寫出了進化論的著作,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
觀察后要對觀察的結果有所記錄,這不僅是對觀察的總結,也是鞏固知識點,積累知識的一種好方法。隨著觀察材料的不斷積累和豐富,簡單的隨感式摘記顯得過于簡單,就需要寫觀察日記來總結觀察結果。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記錄相關情況,在一個階段后,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整理,從而概括出觀察的結論。記觀察日記可長可短,字數不定,形式自由。例如,孩子觀察養蠶時可以這樣記錄:
×年×月×日,小蠶破殼而出;
×月×日,第一次蛻皮;
×月×日,第二次蛻皮;
×月×日,身由黑變白;
×月×日,蠶身由白變亮;
×月×日,開始吐絲織繭;
×日繭成;
×日繭破蛾出;
×日雌雄蛾子交配,×日產卵。
經過一段時間后,孩子事實上已經記錄了蠶的生長發育過程,這是非常珍貴的觀察材料。
建議八:教給孩子一些觀察的方法。 正確的觀察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觀察的效果。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獲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觀察事物必須掌握的方法。常用的觀察方法有:
1.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讓孩子親自去觀察,以獲得第一手資料;間接觀察是在他人直接觀察所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
2.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 全面觀察是讓孩子對某個事物的方方面面都進行觀察,以求得比較全面的認識;重點觀察是讓孩子根據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對某個事物的某個方面做有針對的重點觀察,這樣可以對事物的某個方面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3.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 自然觀察是讓孩子在自然的條件下觀察事物;實驗觀察是讓孩子在人為的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如觀察物理、化學等現象。
4.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 長期觀察是讓孩子在較長的時間內,對某個事物進行系統的觀察;定期觀察是讓孩子在預定的時間內對事物進行間隔性的觀察。觀察對象不同,觀察目的不同,都要求孩子事先考慮好用什么樣的觀察方法,有時則是幾種方法同時使用。因此,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觀察方法,讓孩子正確地觀察事物。
-------------------------------------------------------------
第21種習慣 記憶
科學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 讓孩子掌握記憶的規律。
幫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記憶時間。 激發孩子對記憶的興趣。
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教孩子一些正確的記憶方法。
----------------------------------------------------------------
·注意某一方面的事物,就可以提高對這方面事物的記憶力。——秦牧
·應當用不斷的復習來防止遺忘,而不是等到記憶以后再重新去記?!獮跎晁够?br>
·記得越多,記憶力就越強,你越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它就越可靠?!?#183;昆西
·小學生記憶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說在決定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時代進入到意識中的語言的鮮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這些印象的同時也就鍛煉了記憶力?!K霍姆林斯基
許多著名的人物都有著非凡的記憶力。
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小時候看爺爺抄古文《東都賦》,爺爺抄完,他就能夠背出全文了。茅以升晚年的時候,還可以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面百位精確的數字。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在十年動亂中,在缺乏資料和標本的情況下,全憑記憶力完成了近70萬字的兩部著作。拿破侖對于當時法國海岸所設置大炮的種類與位置,都能正確記憶,并且能輕而易舉地指出部下報告中的錯誤。他甚至對各郵政驛站的距離也清楚記得,比當時法國的郵政大臣還厲害。拿破侖還可以記住見過的每一個士兵的名字和面容。他說:“沒有記憶力的腦袋,等于沒有警衛的要塞。”亞歷山大是馬其頓國王,在他33歲之前,就已經征服了大片土地,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國。亞歷山大的記憶力也非常好,他的老師就是有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對記憶力非常重視,他用各種方法教亞歷山大增強記憶力?!洃浭侵溉说拇竽X對經驗過的事物進行貯存和再現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把某東西記住,在某個時候想再次知道的時候就想起來。就好像把某件東西放在抽屜里,需要的時候再取出來一樣。
世界記憶力冠軍佐治是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創造者,他的記憶力非常強。1989年,他在打破吉尼斯紀錄后這樣說道:“我記了30副牌共1560張。那些牌在證人面前洗了2個小時。我用20小時看了那些牌并記住次序。我可以記錯8張,但我只記錯了2張。我用了兩個小時43分鐘講了1560張牌的點數。于是,我創造了吉尼斯紀錄。”佐治的這種超強記憶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原來,有一次,佐治去聽一堂課時,發現自己老是記不住。于是,他就去圖書館找來一些可以幫助記憶力的書來看,從中總結出了記憶規律,再通過訓練,他才有這么好的記憶力。事實上,一個人的記憶潛力是非常大的。據美國科學家研究,如果一個人始終好學不倦,他的大腦所能儲存的各種知識,將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量的50倍。而美國國會的藏書有一千多萬冊??梢韵胂褚幌?,一個人的大腦能夠裝下多少知識呀!前蘇聯的一家雜志說:“如果我們能迫使我們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將一本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其實人腦就像是一個圖書館,一個人學習的、記憶的東西都會保存在這個圖書館內。當他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用。但是,如果圖書館的書庫中根本就沒有進過那本書,怎么可能借給你呢?記憶就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一個人只有先去記,才可能在腦海中再現。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記憶力是天生的。事實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生的,但是,沒有一個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認識他的媽媽。他之所以能夠認識自己的媽媽,是因為媽媽經常和他在一起。因此,孩子記憶力的好壞不僅與遺傳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和記憶的條件、記憶的方法有關。許多父母以為孩子記憶力不佳是資質比較愚鈍,其實不然,大多數孩子記憶力差,只是沒有掌握記憶的規律,缺乏正確的記憶方法。只要家長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孩子是能夠提高記憶力的。影響孩子記憶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動機、興趣、記憶方法、睡眠、情緒、疾病等,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記憶方法。那么,應該怎樣培養孩子擅長記憶的習慣呢?
建議一:科學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 父母應該懂得,良好的記憶需要有發育良好的大腦和良好的環境。因此,要增強孩子的記憶力,父母要合理科學地安排孩子的飲食結構,安排好孩子學習的環境。
在飲食方面,要保證孩子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如蛋黃、瘦肉、海鮮、豆制品等,同時,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等。另外,要控制孩子的飲水。據科學家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大量飲水時,他血液中的水分就會增多,滲透壓下降,血容量增大,從而會使下丘腦合成及神經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減少,這是不利于記憶活動的。因此,父母讓孩子保持平衡的飲食結構,保證大腦的營養供應,控制孩子飲水量?!≡谄鹁臃矫妫瑧撨x擇藍色、灰色等色調來布置孩子的房間,這樣可以讓孩子的情緒趨于相對穩定的狀態,能夠集中注意力去記憶事物。房間內東西的擺放要整齊,雜亂無章容易干擾視線,影響記憶。在為孩子選擇臺燈時,一定要注意不要選擇燈泡太亮的,而且最好不要讓燈光直接照射到桌面,可以使用間接照明,比如,讓燈光照射到墻壁,然后再反射過來。這樣,光線就比較柔和,不會刺激孩子的眼睛,有利于他集中精力學習。
建議二:讓孩子掌握記憶的規律。 記憶的過程是識記、保持、理解、再認、再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識記是記憶的開始,保持是記憶的中心環節,理解是保持的基本條件,再認和再現是記憶水平和質量的反映。
記憶有自身的規律,這是由遺忘規律所決定的。專門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的結果是:熟記13個無意義的音節后,僅過1個小時,就遺忘了7個;2天后,又遺忘了1個;6天后,雖然遺忘還在進行,但是速度更慢了。可見,當記憶過程一結束,遺忘就開始了。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記憶剛結束,在短時間內就會遺忘很多,越往后則遺忘越少。正是因為已經記住的東西在遺忘的時候有先快后慢的特點,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掌握記憶的規律,針對遺忘的特點來進行復習。一般來說,剛學過的東西要多復習,以后的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時間可以逐漸延長。對于年級較低的孩子來說,最好間隔一天,如果孩子要準備考試,則父母要強調平時經常復習,多熟悉教材,進行有意識的背誦,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效果和對記憶的信心。
建議三:幫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記憶時間。每個人的最佳記憶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早晨和晚上睡覺之前是記憶效果比較好的時間。因為早晨頭腦最清醒,記憶起來相對比較輕松;而根據心理學研究,在睡眠中的記憶力是不會下降的。因此,睡覺之前記憶材料,可以減少其他事物的干擾,從而減少遺忘。
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記憶時間,如果孩子在早上記憶效果好,可以讓孩子在早上聽一些英文歌謠、詩歌、散文等,然后引導孩子學習一些知識,但要注意引起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在晚上睡覺之前記憶效果好,可以讓孩子在睡覺之前記憶一些內容,然后讓孩子在第二天醒來后進行回憶,這樣效果是比較好的。可以讓孩子在他的最佳記憶時間里固定地識記、背誦、理解,直至完全記住。
建議四:激發孩子對記憶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孩子對有興趣的東西能表現出很強的記憶力。
有位教師為了讓孩子明白“笑嘻嘻”和“笑哈哈”的不同,故意在講課時露出笑嘻嘻的表情,然后問學生:“你們學習很努力,老師很高興,你們看老師的表情是怎樣的?”學生們都說:“老師笑嘻嘻的。”接著,學生們也都笑嘻嘻的。老師看學生們高興的樣子,哈哈笑了起來:“老師說你們學習努力,你們很高興吧?” 學生們回答:“是的。”老師又問:“那老師剛才的表情是怎樣的?”學生們說:“笑哈哈的,老師都高興得笑出聲了。”“是的,老師真的很高興有你們這樣努力學習的學生。”老師接著問,“那么笑嘻嘻和笑哈哈有什么區別呢?” 一位學生回答:“笑嘻嘻是咧著嘴笑,主要表現在臉上,并不發出笑聲;而笑哈哈就是高興得笑出聲來。”可見,老師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在記憶這兩個詞語的時候肯定記得很牢。因此,要激發孩子對記憶的興趣,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輕松溫馨的氛圍,讓孩子在心情舒暢中來記憶。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狀態下進行記憶不僅記得快,而且記得牢。因此,父母應該想辦法誘導孩子高高興興地去學習,而不要一邊責罵孩子,一邊呵斥孩子去學習,這時的記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時,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運用一些方法,把枯燥無味的知識進行特殊的加工,從而變成感興趣的東西來記。
建議五: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所謂“欲要記,先要懂”,說的就是記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毛澤東說:“感知的東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東西則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進行感知和思維加工。有些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則、歷史事件、文藝作品等,都是有意義的。記憶這類材料,最好讓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系,從而使所要記憶的內容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保持在記憶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記硬背的方式。孩子只有理解了學習過的內容,才能較快較牢地記住。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充分理解學過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如果孩子對所學材料不是很理解,父母應該擔負起老師的職責,耐心給孩子講解,及時幫助孩子弄懂。
建議六:教孩子一些正確的記憶方法。父母應該有意識地教育孩子掌握一些正確有效的記憶方法。
1.歸類記憶法歸類記憶法即把許多同類的事物歸為一類,歸類過程其實是一個理解的過程,本身就已經具有記憶的功能,孩子在邊歸類邊理解的過程中,就已經在記憶了。
2.協同記憶法 協同記憶法即在記憶某種東西時,讓孩子邊讀、邊寫、邊聽,讓多種感官都參與到其中來,這樣有利于增強記憶效果。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由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由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15%,若把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住65%。協同記憶法就是通過動員孩子大腦的各部位協同合作,來接收和處理信息。如,讓孩子上課記筆記,力求在聽懂的基礎上,邊聽邊思考,總結出老師講課內容的要點,記下幾個關鍵的字或句子。
3.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法即讓孩子在記憶時,發揮想像,根據材料的特點,形成記憶的組織。如:接近聯想,即把時間、空間、狀態、特點等比較接近的事物聯系在一起進行記憶;對比聯想,即把具有相反特點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記憶。
4.開頭結尾記憶法 從心理學來說,每一個人對開頭有一種好奇感,對結尾有一種結束感,而對中間最容易出現松弛麻木的狀態。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有意識地記憶事物的開頭和結尾,同時注重兩者之間的連接,把要記的東西連成一個整體。如果要記憶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運用開頭結尾記憶法。
5.歌訣記憶法 可以讓孩子把需要記憶的材料采用諧音、詩歌比興的手法,制作成歌謠或口訣等形式來加強記憶。如把圓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與數字發音相近的諧音字編成一首歌謠:山頂一寺一壺酒,你樂,苦煞我,把酒吃,酒殺你,不死,樂而樂。
--------------------------------------------------------
第22種習慣 思考
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善于對孩子發問。
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讓孩子來處理問題。 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
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 與孩子玩一些思維游戲。
-------------------------------------------------------
·缺少知識就無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會有知識?!璧?br>
·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獝垡蛩固?br>
·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K霍姆林斯基
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寫了一本名為《思考致富》的書。這本書出版后,重印了許多次,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因為這本書深刻地揭示了如何運用我們的大腦去獲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義上的成功都必須運用我們的頭腦去思考。拿破侖·希爾有一次去見一個專門以出售主意為職業的教授,結果卻被教授的秘書攔住了。拿破侖·希爾覺得很奇怪:“像我這樣有名望的人來見教授,也要擋駕的嗎?”秘書回答:“這時候,教授誰也不見,即使美國總統現在來,也要等2個小時。”拿破侖·希爾猶豫了一陣,雖然他很忙,但他仍然決定等2個小時。2個小時后,教授出來了,希爾問他:“你為什么要讓我等2個小時?”教授告訴希爾:他有一個特制的房間,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蕩蕩,惟有一張躺椅,他每天都會準時躺在椅子上默想2個小時。此時的2個小時,是他創造力最旺盛的2個小時,很多優秀的主意都來自于此時,所以這時他誰也不見。聽著教授的講述,拿破侖·希爾內心突然涌起了一股意念:運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訣。由此,拿破侖·希爾寫下了使他名揚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維是人們思考問題的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思維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讓我想一想”,“我再考慮考慮”中的“想”、“考慮”指的就是思維。拿破侖·希爾說:“思考能夠拯救一個人的命運。”事實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會有創造力,才會掌握自己的命運。據說,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 湯姆森和歐內斯特·盧瑟福一共培養出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天才們不僅懂得如此去思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而且為我們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英國劍橋大學的迪·博諾教授說:“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說明他有創造的潛力,但并不說明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系,就好比一輛汽車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系,你可能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你盡管開的是一輛舊車,然而駕駛技術高超,照樣能把車開好。很顯然,這里在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上了不等號。”
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具體化。
孩子的思維發展趨勢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以前的孩子,他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動作思維,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完成的。他們在聽、看、玩的過程中,才能進行思維。比如,嬰幼兒常常邊玩邊想,但一旦動作停止,思維活動也就隨之停止。3歲后,孩子的思維就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他可以依靠頭腦中的表象和具體事物的聯想展開思維,他能擺脫具體行動,運用已經知道的、見過的、聽過的知識來思考問題。但他的思維活動必須依托一個具體形象來展開。5歲后,孩子的形象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并已經初步出現抽象邏輯思維。孩子能夠從理解事物個體發展到對事物關系的理解;能夠從依靠具體形象的理解過渡到主要依靠語言來理解;能夠對事物進行比較復雜、深刻的評價。比如,五六歲的孩子在看電視時,可以說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會用各種理由來說明他的看法。
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思維能力反映出來。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孩子學習有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梢?,培養孩子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孩子的智慧極為重要。那么,怎樣來培養孩子愛思考的好習慣呢?
建議一: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許多孩子在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解決了孩子當時的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
前蘇聯女英雄卓婭的母親在《卓婭與舒拉的故事》一書中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卓婭的學習成績很好,雖然某些功課她學得很吃力。有時候她做數學和物理學功課做到深夜,可是始終不讓舒拉幫助她。有很多次都是這樣的:舒拉早已準備第二天的功課了,可是卓婭仍然伏在桌上。“‘你做什么哪?’舒拉問。“‘代數。算不出這道題。’“‘來,我算給你看。’舒拉說。“‘不用,我自己想想吧。’“半小時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舒拉生氣地說:‘我睡覺去了!答案就在這里。你看,我放在這里啦!’“卓婭連頭也不回。舒拉遺憾地揮了揮手,離去了。卓婭又做了很長時間。在十分困倦時,她就用冷水洗臉,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題的答案就在旁邊放著,伸手就可以取來,但是,卓婭連往那邊看上一眼也不肯。“第二天,她的數學分數得了‘優’,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驚異??墒牵液褪胬贾肋@個‘優’的代價是什么。”這個代價就是付出努力去獨立思考。因此,聰明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會啟發孩子去想,去分析,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看書,查參考資料等,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父母可以示范,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復思考等方法,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這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建議二:善于對孩子發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經常面對各種問題,大腦的思維就會比較活躍。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要多向孩子發問。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費曼獲得了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父親就非常善于向孩子提問。為了引導孩子思考關于地球的問題,父親讓費曼設想自己遇見了火星人,而火星人肯定要問費曼許多關于地球的問題,比如:“為什么人要在夜晚睡覺呢?”“地球為什么會有引力呢?”父親甚至把自己扮演成火星人,與孩子一起來討論這些問題。當費曼長大一些時,父親就帶他去博物館參觀,引導孩子對博物館的事物產生好奇,父親則通過提問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后來,父親還讓兒子讀《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然后再向兒子提問,對于兒子沒有理解的,父親再用自己的語言耐心地解釋。后來,費曼愉快地說道:“沒有壓力,只有可愛的、有趣的討論。”這些提問和討論極大地激發了費曼的興趣,費曼對百科全書上的科學和數學文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快就開始自己學習《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了,他還找到一本舊的課本,自己學起了幾何。這些使費曼在24歲時獲得了博士學位,28歲時擔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47歲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學家邵康節與12歲的兒子邵伯溫正在院子里乘涼。這時,院墻外邊突然伸出一個人頭,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縮了回去。邵康節問兒子:“你說這個人在瞅什么?” 兒子說:“八成是個小偷,想偷點東西,看見有人就走了。” 邵康節卻說:“不對。”然后,他啟發兒子道:“如果這個人是小偷,他見到院子里有人,肯定會立刻縮回頭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卻還是瞅了一圈,這說明什么呢?” 兒子想了一會說:“哦,他恐怕是在找東西吧。” 邵康節又問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東西,還是找小東西。” 兒子回答:“是在找大東西。” 邵康節又啟發兒子道:“那么,什么大東西會跑到我們院子里來呢?那個人又是農民打扮,他會來找什么東西呢?” 這回,兒子堅定地回答:“他肯定是來找牛的。” 邵康節滿意地點頭道:“說得對,他是來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動腦筋才是。” 向孩子發問,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開放性問題,如:回形針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讓你去郊游,你會選擇哪里?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地方?可見,向孩子發問還要有一定的技巧。 臺灣學者陳龍安認為良好的發問應該掌握十個方面,他總結的“十字訣”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發問時以“假如……”開頭,讓孩子進行思考;
“例”:就是讓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多舉例子;
“比”:就是讓孩子比較兩件事物的異同;
“替”:就是讓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問孩子“除了……還有什么”;
“可”:就是讓孩子思考可能的情況;
“想”: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
“組”:教孩子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并思考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讓孩子類推各種可能性。
建議三: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調查顯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也比較透徹。而在專制的家庭氣氛中成長的孩子,則不敢暢所欲言,容易受家長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或者動搖于各種見解之間,或者盲從附和隨大流,這就影響了其思維獨立性的發展。 繪畫神童周小松有一次跟著爸爸一起去看石魯的山水畫展。事先,爸爸并沒有告訴小松這是一個個人畫展。小松看了一圈后對爸爸說:“這好像是一個人畫的,每幅畫都好。” 爸爸有些奇怪地問小松:“是嗎?你覺得好在哪里呢?” 小松回答:“布局好,氣魄大,大膽,用筆也好。”爸爸滿意地笑了。
一般的孩子往往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小松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跟爸爸平時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大膽表述是分不開的。 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父母也應讓他說完,然后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于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
建議四: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許多孩子都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每當見到一個新事物,總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會不自覺地摸一摸、問一問、拆一拆、裝一裝。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很是煩惱,經常批評孩子甚至恐嚇孩子,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喜歡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現,父母的呵斥會挫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啟發孩子“異想天開”。例如,讓孩子突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孩子就會發現平時盛飯的碗可以用來當樂器,平時裝熱水的暖瓶還可以用來煮粥,這就是“發散思維”或“求異思維”。這種發散性的思維模式可以讓孩子在學習時不盲目聽信,解決問題時善于從多方面考慮,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建議五:讓孩子來處理問題。 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要一味地包辦,應當與孩子一起討論、共同設計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分析、歸納,需要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這對于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15歲就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施展從小就受到了父母的這種培養。從咿呀學語時起,父母就很注意培養施展動腦的習慣。父母去商店買油鹽,就帶上了小施展,讓他去看售貨員打算盤,做計算。很快,施展對奇妙的阿拉伯數字感到了興趣?;氐郊?,父母便教他學簡單的加減法。過春節,父母忙著做湯圓,母親問施展:“數一數,做了多少個?”“28個!”施展一一數完了,響亮地回答。 “再做幾個,每人才能吃到10個湯圓呢?”母親啟發他。“再做兩個就夠了!” 當施展再長大一些,父母就讓施展獨自到店里買油打醋。每次買東西回來,施展報賬一清二楚。就是這種讓施展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了他的思維習慣,并使他順利地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了一名15歲的大學生。
建議六: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邏輯思考或者推理的時候,孩子們往往因為知識和經驗有限而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父母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讓孩子拓展思維的領域。
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對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僅僅是懂化學,還對物理、氣象等科學領域都有涉及,這些知識幫助他制定出元素周期表。 孩子的知識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活躍,因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使孩子產生廣泛的聯想,使思維靈活而敏捷。
建議七: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推理需要對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進行。父母平常要對孩子解釋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有一則笑話是這樣的:有個爸爸問兒子:“兒子,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呀?”兒子神氣地回答:“我要當兵!”爸爸問:“為什么要當兵?當兵會被敵人打死的呀?”兒子一聽,就說:“那我就當敵人!”這個孩子就是由于搞不清楚敵人的概念,作出了錯誤的推理。要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題目。推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父母可以多舉一些類似的例子讓孩子來做。這幾種模式是:
一切生物最終都要死亡,人是生物, 結論:人都要死亡的。
現在不是白天,就是晚上,太陽還照著美麗的校園, 結論:現在不是晚上。
媽媽的年齡比我大, 姥姥的年齡比媽媽大, 結論:姥姥的年齡比我大。
鉛筆、鋼筆、圓珠筆都可以用來寫字。 結論:鉛筆可以用來寫字。
我有一副太陽眼鏡, 媽媽有一副太陽眼鏡, 爸爸有一副太陽眼鏡, 我家只有爸爸、媽媽和我, 結論:我們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陽眼鏡。
建議八:與孩子玩一些思維游戲。 一條魚咬住了一個小孩子,孩子的媽媽哭泣著懇求魚放了她的孩子。 魚說:“你猜我會吃了你的寶寶嗎?如果你答對了,我就放了他。” 婦人思考了一會兒說:“你想吃掉我的孩子!” 魚興高采烈地說:“如果我把孩子還給你,你就說錯了,所以我可以吃掉你的孩子。” 孩子的媽媽立刻說:“不!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我說對了,你該信守諾言將孩子還給我。”被搞得糊里糊涂的魚只好松了口,婦人抱起了孩子,飛快地逃走了。 這個女人的聰明就在于她發現魚思考的前提與她思考的前提是不一樣的,然后抓住魚在邏輯思考上的破綻,救出了自己的孩子。這種關于思維的故事能夠訓練孩子的邏輯推理,父母不妨在生活中給孩子也創造一些類似的游戲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他的父親為了讓他保持安靜,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父親把他叫過來,拿出100元錢,對他說:“只要你能猜中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就把這100元給你。”“真的嗎,爸爸?”小男孩高興地問。 “當然是真的,只要你能猜中。”父親得意地說。父親心想,這下孩子可以安靜一段時間了。果然,接下來的幾天里,小男孩安靜地想著這個問題。 第三天,小男孩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猜到你心里在想什么了!” 父親有點驚訝地問:“我在想什么呀?” 男孩說:“你不想把這100元錢給我。”
真是個聰明的男孩,他的推理是正確的,父親只好把100元給了男孩。
--------------------------------------------------------------
第23種習慣 想象
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象。 讓孩子積累詞匯。
鼓勵孩子講故事,讀故事,記日記,畫畫。
積極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用游戲啟發孩子的想象力。
鼓勵孩子幻想。
----------------------------------------------------------
·想像是最杰出的藝術本領?!诟駹?br>
·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nD
·想像是創造形象的文學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郀柣?br>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常被采訪的記者圍住,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刁鉆古怪的問題, 顯示了非凡的智慧與幽默。 一次,有人問他是否需要給某個修建中的教堂安裝避雷針。愛迪生回答說:“一定要裝,因為上帝往往是很大意的。”
記者問他是如何想像上帝的,愛迪生回答:“沒有重量,沒有質量,沒有形狀的東西是不可想像的。”想像也是人的一種思維活動,它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再創造,而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想像不是憑空產生的,想像所需要的材料都來自生活,來自人的經驗。無論多么新奇、多么古怪的想像,都建立在已有的信息基礎之上。想像在發明創造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是驚人想像的實現。這個驚人想像的實現,使得航行在驚濤駭浪中的船只一旦遭受到災禍,便可利用無線電,發出求救信號,由此拯救萬千生靈。電報在沒有被發明之前,也被認為是人類的想像,但摩爾斯竟使這想像得以實現了,電報一旦發明,世界各地消息的傳遞,從此變得便利。
斯蒂芬孫通過想像發明了火車機車,使人類的交通工具大為改觀,人類的運輸能力也得以空前地提高。著名理論物理學家、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蓋爾曼說:“作為一個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想像力很重要。一定要想像、假設,也許事實并不是這樣,但是這樣可以使你接著往前研究。但是想像力需要可信來作支撐,他們需要確立大家已經接受的公理,然后悄悄地溜進這些公理中去,然后尋找新的發現,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進步。同時,理論科學家也必須忍受你當初假設的理論不能獲得論證的結果,這樣你就要懷疑過去的事情。創造力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樣你才可以有新的角度去觀察事物,重新來創立一些東西。要讓你的思想擺脫以前創立的理論,這才是最重要的。”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孩子在學習各門課程中都要借助想像力,沒有良好的想像力,就無法正確理解教材的內容。而且,想像力還直接關系著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想像開始的。 一般來說,想像包括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無意想像是沒有自覺目的,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一種想像,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意義不大。有意想像是有自覺目的,需要孩子做出一定努力的想像,它是孩子智力的一部分,能直接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會想像沒什么意義,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魯迅是這樣評價孩子的想像的:“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們想飛上太空,他們想潛蟻穴……”事實上,孩子的想像力有時候是足以讓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成人感到驚嘆的。曾經有一位6歲的小姑娘因為作出一幅暢想未來到月亮上蕩秋千的美術作品而榮獲了聯合國舉辦的世界兒童繪畫比賽一等獎。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想像力的好習慣。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嗎?以下是一些好建議。
建議一: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象。 人的想像總是以自己頭腦當中的表象為基礎。表象是外界事物在孩子頭腦中留下的影像,它們是很具體的、很形象的,是想像的基礎材料。想像就是大腦在外界條件的刺激影響下,對頭腦中所存儲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比如,當老師朗讀一篇優美的風景散文時,每個孩子的腦子里就會出現一幅非常美麗的畫面,但是,每個孩子腦子里的畫面是各不相同的。這是因為,每個孩子在想像的時候,需要借助各自存儲在腦子里的表象進行加工和創造。如果頭腦中的表象積累越多,孩子能夠用來進行想像的資源就越多。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孩子多觀察、多記憶形象具體的東西。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和生活環境,經常利用節假日,帶著孩子去接觸新鮮的事物。例如,帶領孩子去博物館參觀,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帶領孩子去郊外游玩,指導孩子觀賞各種事物,仔細觀察各種事物,都可以讓孩子記住許許多多的表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農村的父母要多帶孩子到城市去,讓孩子認識城市的建筑、交通設施等;城市的父母要多帶孩子到農村去,讓孩子認識農作物,欣賞美麗的田園風景,了解花鳥蟲草的生活習性等。
1995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克莉斯蒂安·福爾哈德由于小時候經常到鄉村的外祖父家度假,而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外祖父住的那個鄉村,克莉斯蒂安·福爾哈德認識了許多好玩的事物。 回到自己家里后,克莉斯蒂安·福爾哈德非常想念外祖父那個鄉村,但是,她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呆在鄉村。幸運的是,她家屋后有一個相當大的花園,于是,克莉斯蒂安·福爾哈德把業余時間花在了這個花園里。她觀察著花園里的一草一木,并把每一種植物的名稱及其生長情況都記錄在自己的記事本上,包括什么時候抽芽、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凋謝,等等。她還對花園里的各種動物包括蝸牛、螞蟻、蜜蜂和蝴蝶等進行了觀察。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生物,克莉斯蒂安·福爾哈德制定了一個研究計劃,努力去尋找答案。
事實上,孩子認識的事物越多,想像就越廣闊。如果父母只指望孩子通過課本來學習,是無法養成良好的想像習慣的。為了讓孩子記得又多又準確,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語言描述出來,或者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來,這些都是孩子進行想像的重要資源。
建議二:讓孩子積累詞匯。 想像雖然以形象形式為主,但是需要用語言將想像的內容表述出來,詞匯在這時起重要作用,詞匯量大的孩子能很順利地表述一件事情,詞匯量貧乏的孩子則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適的詞匯而中斷想像。如,一個孩子如果詞匯量不大,他在自己極度興奮的時候,只知道用“高興”來表達,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詞語了。 因此,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有意識地積累詞匯。比如,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書籍,如童話、科幻作品、神話、寓言等。父母可以讓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用來記錄文學名句、名段的摘記本,隨時把閱讀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來,在空余時間多翻閱摘記本,鞏固這些詞匯。這樣,孩子的詞匯量就不知不覺擴大了,在想像時就可以順利表述心中的想法,從而促進想像力的發展。 在家庭中,可以搞一些諸如故事接龍之類的游戲。美國著名兒童智力發展研究專家簡 · 海麗認為,鼓勵孩子編故事不僅是一種語言訓練,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運用自己的想像與推理能力,得到出乎意料的結論。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時,不妨在講到一半時,讓孩子根據前面的情節續接故事。父母要鼓勵孩子編故事,并把故事記錄下來。這種海闊天空的想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想像能力。
建議三:鼓勵孩子講故事,讀故事,記日記,畫畫。 講故事能促進孩子的想像能力。父母要從小就鼓勵孩子自己編故事、講故事。可以講給同學聽,也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這樣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促進了孩子想像力的發展。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按照某個主題想像,并適時地給孩子以贊揚,提供一些建議。
如果孩子已經識字,父母要重視讓孩子自己去閱讀,這對孩子想像力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因為,依靠父母講解,想像的余地總歸有限,自己閱讀則可以主動地進行再造想像的訓練。因此,只要孩子達到一定的識字量,能夠自己閱讀了,父母就應該指導孩子閱讀,并給孩子購買一些童話、神話、民間故事書等能夠啟發孩子想像力的作品。 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記日記,把好的故事記錄下來,不斷修改。通過不斷想像,孩子的想像能力就能不斷提高。圖片很能激發孩子的想像能力,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多接觸各種圖畫。例如,父母可以購買一些景色優美的風景圖片和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圖片,讓孩子認真觀看,并在此基礎上畫出來。當然,孩子畫什么,父母不應該限定,應該讓孩子想畫什么就畫什么,這樣,孩子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想像能力。通過不斷的鍛煉,孩子的想像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建議四:用游戲啟發孩子的想像力。 愛做游戲是兒童的本能,對于孩子的自發游戲,父母應該給予關注,善于引導孩子通過做游戲來發展想像力及其他能力。
據說,猶太人家庭中最常用的游戲就是讓孩子玩圓豆。這種方法是把小豆、黃豆、大豆或其他圓形的、體積小的、顏色不同的植物混合在一起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準備四至五個不同顏色的小碗,讓孩子從大盤里面取出豆子或其他植物,并將它們分類后分別放入不同顏色的杯子里。這個游戲可以讓孩子通過辨別各種顏色和形狀大小來激發想像力。
一位老師在給一群9歲的學生們講解輪船的發明時,也充分運用了游戲來啟發孩子的想像力。老師先問孩子們有沒有見過輪船,孩子們都說見過。老師再問孩子們:“那么你知道輪船有什么用嗎?”孩子們回答:“可以載東西。” 然后,老師端來一盆水,并把一只鞋子放到裝滿水的盆子里,鞋子漂了起來。老師問孩子們:“如果我們把水盆看成大河、大江和大海,那么鞋子就是什么?”孩子回答:“輪船!”老師又問:“你們知道古人是如何發明輪船的嗎?”孩子們都搖了搖頭,于是,老師給孩子們講了古人如何看到漂浮在水上的木板后,想到用木板來制作小船,并由此發明了輪船。后來,人們又學會了運用鋼板來制造輪船。
孩子們在老師的講解中,想像力也隨著老師的講解而調動起來,這對他們想像力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利的。
建議五:積極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創新性思維是想像力的基礎。父母要積極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敢于打破陳規,敢于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提問,碰到自己無法解答的問題,要努力弄懂,或者向其他的人請教,然后再向孩子解答。 再次,父母要鼓勵孩子求異思考,比如,當孩子在做數學題時,父母可以問孩子:“除了這種做法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法?”閱讀文學作品時,鼓勵孩子不斷問“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不可以是那樣?”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建議六:鼓勵孩子幻想。 愛因斯坦13歲的時候對光速問題十分著迷。有一次,愛因斯坦躺在一個小山頭上,他瞇起眼睛向上看,這時,有千萬道細細的陽光穿過了他的睫毛,射進了他的眼睛。 愛因斯坦好奇地想,如果能乘一條光線去旅行,那將是什么樣子呢? 他想像著自己在做一次宇宙旅行。想像力把他帶進了一個神奇的場所,這個場所無法用經典物理學的觀點來解釋。 回到家里,愛因斯坦對舅舅說:“我努力想像自己在追趕一束光線,如果能追上,我想看看這種波是什么樣子的。” 在這個想像的指引下,愛因斯坦發現了接近光速運動的物體在空間上縮短和在時間上變慢的效應,并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以解釋他的想像。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幻想是創造想像的特殊形式,它往往脫離現實,能跨越時空創造出未來事物的新形象?;孟朐酱竽?,可能出現的錯誤也越多,但是其創新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其實,幻想是十分可貴的。正如郭沫若在《科學的春天》一文中指出的:“科學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
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進行幻想,哪怕有時候孩子的幻想具有常識性的錯誤,例如,孩子想讓魚在天空飛翔,讓人在海底生活等,父母沒有必要非要去糾正孩子,因為,孩子正是受缺少常識的限制才可以想出一些成人想不出的想法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