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吃飯的小段子里,我最喜歡的是關于豐子愷和鄭振鐸的一個段子,鄭喊豐去吃飯,吃完一頓大餐,忽然問他:帶錢了嗎?豐說帶了帶了,摸出一張五塊錢買了單。第二天鄭拿著一張十塊錢去還給豐,后者死活不要,爭執之下橫里殺出個朋友說:不要爭了,一起吃飯去。于是又叫了幾個至交好友,十塊錢讓所有人酒足飯飽,爛醉如泥。豐子愷多年后在跟鄭小酌時回憶起這頓飯,但當年那頓飯的同席者,不是遠離故土,就是早已作古。
吃飯乃人間第一大平常事,但能吃出名流之風的不多。作家們的吃飯故事里,大多是豪氣干飲,談笑風生,到了買單這塊,誰有錢誰來,誰也不跟誰客氣,仿佛他們的人生就是吃光用光一派風光。輪到普通人,每次一進飯店,剛坐下來,旁邊就有一桌結賬的,仿佛打架一般,高叫著我來我來,一邊喊著,你不要動手,不跟你客氣,這次一定我請。那邊叫著那像什么話,當然我請,服務員,快拿我的卡去。越爭火氣越大,感覺都快打起來時,常常有英勇的服務員,強搶了一個人的錢,像英勇沖刺的短跑運動員一般,迅速跑去結賬,沒準中間還要被截殺,一個不依不饒的中年男子堵在她前面說,還是拿我的卡結!
一次看視頻節目,其中有道題,根本不想請客,卻爭著買單,正常嗎?答案是正常,也就是大多數人都會爭著買單。一開始你不想買,到了最后關頭,忍不住會伸出那只手,說我虛偽也好假客氣也好,非要爭執一下才顯得有氣派。
某次赴宴,席間一眾有名望的人,本來說好是A請客,這人真坐得住,所有菜都已經吃完,所有酒也喝了干凈,還是沒有叫買單。一群人從閑聊到干聊,最后實在聊不出什么。我忽然想,是不是該自己叫買單,不然怎么好意思走?幸好這時B說,這頓飯我請吧——他整頓飯都出盡風頭,不停在女士面前展露一個魅力男子的形象。而A這時才好像反應過來,把服務員叫過來。
但B不同意,說還是我來買,C也加進來,說我來我來,頓時三個人爭執不下。一個女生看不過去,說要不我們干脆AA吧,三人都像大失了面子,說這怎么行。最后敲定還是A買,但B和C都說,“明天我請,你們一定還來啊。”
一頓飯從六點吃到十點,走出飯店大門,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通常,參加說好某人請的飯局還好些,若是沒說好的,從坐上位子就開始忐忑,今天到底誰買單?四五個熟人的小聚還好,但若是又加了兩三個不認識的新朋友來,拼成八人臺面,就不好說了。又或者同學聚會,人人都談著幾千萬的生意,談到甜點上完,常常還是一個最坐不住的人,站起來說:買單吧。這也是為什么參加過一兩次老同學聚會后,我再也不去了。你會說,為什么不AA呢?好吧,誰提AA,誰就被認為太不大方,太計較。大家都講究窮大方,雖然窮得口袋里只有一千塊,也不妨礙他花光這點錢,爭點臉面。真的闊了,倒也不在乎了。
有的單可以蒙混過關,但有的單,還非買不可,否則就尷尬了。一個單身女性朋友,聽說別人去旅行住青旅都找到了真愛,于是去某地休年假時,也訂了間青旅。果然,她剛在青旅大堂里坐下,翻開一本雜志的當兒,便有男子上來搭訕了,閑聊幾句后說反正你也無聊,不如一起出去吃個飯。朋友看此男面善,人也很禮貌,想著反正也一個人,就答應了。男的帶她進了一間烤魚館,叫上兩瓶啤酒,一開始沒覺得不好,后來越聊越不對勁。男的來來回回都在暗示她,等下吃完就去開房吧。
于是她坐不住了,烤魚也完全沒有心情吃,看男的吃飽了,趕緊叫服務員買單。堅決不能讓男的買,不然吃人嘴軟,不好拒絕別人。而男的力爭買單,好像在爭取進一步行動的主動權。好在她最后成功買單,出門就告辭,走得飛快。后來才得知,此男是青旅“慣犯”,每次都來搭訕坐在大堂的單身女子,吃了一頓烤魚,就想一夜風流,雖然也搶著買單,但只能算下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