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張幼儀 :徐志摩結發妻子的傳奇人生

張幼儀:
徐志摩結發妻子的傳奇人生

 張幼儀這位從婚姻中突圍并升華的女子坦陳:“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
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
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蕭何 / 文

說到人生信仰,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曾在自序里,訴說自己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胡適說:“這句話是志摩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著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

一代才子流星般的人生,就是他追求實現這一信仰的歷史。

徐志摩: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     沒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

1922 年 3 月,正在倫敦留學的徐志摩,向結發妻子張幼儀提議離婚。他告訴她,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他認為這是“彼此重見生命之曙光,不世之榮業”,他說:“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真生命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幸福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做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張幼儀只得同意離婚。然而,家庭與社會都不能原諒徐志摩。他的恩師梁啟超指責他的行為是追求一種“夢想的神圣境界”,詰問他:“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

徐志摩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爭自己的戀愛自由:“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
得,我命,如此而已。”

古往今來,婚姻狀況差得過張幼儀的女子,恐怕也不多。

徐志摩嫌她土氣,并非指出身和門第,而是一個飽受西方教育和現代思潮影響的年輕人,對沒有自我的傳統女性難以認同

對待自己不愛的妻子,他從 沒有正眼看過她

在幾乎所有朋友的眼中,徐志摩都是一個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梁實秋這樣描寫徐志摩:“他飲酒,酒量不洪,適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爾打麻將,出牌不假思索,揮灑自如,談笑自若;他喜歡戲謔,從不出口傷人 ;他飲宴應酬,從不冷落任誰一個。”

林徽因也曾寫道:“志摩是個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華的卻是他對人的同情、和藹和優容;沒有一個人他對他不和藹,沒有一種人,他不能優容,沒有一種的情感,他絕對地不能表同情。”

但徐志摩唯獨對待張幼儀是例外。溫和瀟灑、熱情奔放的詩人,對待自己不愛的妻子,他從沒有正眼看過她。那種冷酷到骨子里的殘忍不僅讓她心碎,更令她對自身價值產生極度懷疑與全盤否定:自己果真如此不堪嗎?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嗎?自己完全沒有別的出路嗎?據說,張幼儀在嫁入徐家幾年之后,從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滿鄙夷地說了一句:“鄉下土包子!”

是張幼儀高攀了徐志摩?以世俗的觀點看,她出身于滿門權貴之家,要說高攀的倒是商人的兒子徐志摩。顯然,徐志摩嫌她土氣,并非指出身和門第,而是一個飽受西方教育和現代思潮影響的年輕人,對沒有自我的
傳統女性難以認同。

     

01.徐志摩和張幼儀。

     
   

      02. 張幼儀。03.林徽因。04.陸小曼。

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開始的

張幼儀,1900 年出生于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寶山區)的名門望族。祖父做過清朝知縣,父親行醫為業,家境殷實。張幼儀是家中第二個女孩,兄弟姐妹共有十二人。二哥張君勱早年留學日本,曾是末代翰林,也是與梁啟超有師生之誼的革命黨人,回國后擔任《時事新報》總編,還是段祺瑞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和馮國璋總統府秘書長。四哥張公權歷任中國銀行總經理、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信托局長等職,是上海金融界的實力派。

1913 年,時任浙江都督府秘書的張公權視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頗為贊賞,主動向徐家提親,以二妹相許。徐家是江南富商,開辦有電燈廠、蠶絲廠、布廠、徐裕豐醬園、裕通錢莊等,與擁有強大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對徐申如來說,乃求之不得,他一口答應,送上聘禮。

13 歲的張幼儀,當時正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讀二年級,徐志摩也只有 16 歲。兩年后的 1915年 12 月 5 日,雙方家長為張幼儀和徐志摩操辦了一場極其隆重的舊式婚禮。為了讓她嫁得風光體面,在夫家獲得足夠的地位與重視,張家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歐洲采辦嫁妝,陪嫁豐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連一節火車車廂都塞不下,還是她神通廣大的六哥安排駁船從上海送到海寧硤石。

洞房花燭夜,她想要告訴他,現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感謝命運的安排,愿意好好地侍奉他們。但是,她所受的傳統教育不允許自己在這個時候先開口。他只是緊張地望著她,一句話都沒說。兩人之間的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開始的。

她成了張家第一個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僅僅擁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

張幼儀3歲那年,母親曾給她纏足,到了第四天,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聲的二哥張君勱出面阻止。就這樣,她成了張家第一個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僅僅擁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張幼儀個性沉默堅毅,幫助公公理財,甚為得力。這些老人眼中的優點,在活潑飄逸的詩人眼里,就是呆板無趣、僵硬乏味。張幼儀說,“對于我丈夫來說,我兩只腳可以說是纏過的,因為他認為我思想守舊,又沒有讀過什么書”。“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愿望罷了”。

1917 年,經過妻兄張君勱及蔣百里等人的引薦,徐申如以 1000 塊大洋的代價,讓徐志摩成為梁啟超的入室弟子。1918 年,張幼儀生了兒子阿歡,即徐積鍇。徐家長子長孫的誕生,標志著徐志摩已經為家族初步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在梁啟超建議下,他于同年 8 月前往美國,自費進入馬薩諸塞州的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學習。

從結婚到出國留學,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將近3年,相處的時間加起來只有 4 個月。張幼儀足不出戶,長時間跟著婆婆坐在院子里縫縫補補。婚后她也曾寫信給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希望能完成中斷的學業,但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這些事,使得讀書的愿望成為泡影。一直到晚年,她都為自己沒能到像丈夫所愛的女人林徽因、陸小曼讀的那種一流學校上學而耿耿于懷。


   05.成為女銀行家的張幼儀和兒子徐積楷合影。
   06. 張幼儀抱著大兒子。

中國史上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

1920 年冬,公公婆婆安排張幼儀出國與徐志摩團聚,為的是讓他知道要對家庭負起責任。輪船到達馬賽港時,“我斜倚著船舷,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里,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來的表情的人。”張幼儀晚年回憶道。

見面后,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帶她去買新衣服和皮鞋,因為他認為她從國內穿來的經過精挑細選的中式服裝太土了,會讓他在朋友面前丟臉。就這樣,心存無限希冀滿心歡喜的她,被他無聲的行為深深刺傷。

隨后,兩人拍了唯一的合影,奉命給徐志摩父母寄去。到英國沙士頓安頓下來,他們的關系并無改善,張幼儀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并提出離婚。張幼儀愕然,不知所措。

“我聽說因為有人打胎死掉的。”她說。

“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的呢,難道人家就不坐火車了嗎?”他回答。

在張幼儀看來,離婚就是被“休”,她堅決不同意,認為自己沒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條。兩人發生爭吵,徐志摩突然從家中消失,兩人的婚姻生活走到盡頭。不久,徐志摩的朋友黃子美前來敲門,帶來徐志摩的口信。
徐志摩給出的離婚理由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黃子美問道 :“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
太太?”張幼儀哭著寫信向在巴黎的二哥張君勱求救,然后撐著沉重的身子,一個人從英國到巴黎,再隨二哥、
七弟到了德國。

這段時間里,張幼儀反躬自省,發覺自己很多行為表現,的確和纏過腳的舊式女子沒有兩樣。“經過沙士頓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只腳站起來。”

1922 年 2 月 24 日,張幼儀在柏林剛生下次子彼得,一直杳無音信的徐志摩托人送來了離婚書信。在張幼儀的一再堅持下,她和徐志摩見了面,在場的還有徐志摩的同學金岳霖、吳經熊等人。徐志摩拒絕張幼儀先征求父母意見再談離婚的請求:“不行,不行,你曉得,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直到此刻,張幼儀才知道徐志摩愛的是林徽因。其時林徽因已經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與徐志摩不辭而別。他急著離婚,以便回國追求她。

張幼儀在離婚協議上簽了字。這是中國歷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在徐志摩對她沒有了愛情的時候,她選擇了平靜地離開,沒有吵鬧,沒有糾纏。她以在新婚之夜沒能用上的坦蕩目光正視著徐志摩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拿到簽好的離婚協議,徐志摩歡天喜地地向張幼儀道謝,并提出要去看看剛出生的孩子。他跟著她去醫院看了小彼得,“把臉貼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顛倒”,“他始終沒問我要怎么養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當然,無論是徐志摩還是張幼儀,一直都是靠徐志摩父親的匯款在海外求學。徐志摩和張幼儀協議離婚后,徐家仍視張幼儀為自家人,徐父每月都給張幼儀寄200美金。一戰后德國的馬克貶值,1美元就能買到很多食品。張幼儀雇了保姆,自己學習德文,并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

離婚后的徐志摩破天荒地表達了 對張幼儀的敬重

徐志摩于 1922 年 8 月追隨林長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國。11月8日,他在《新浙江 · 新朋友》上刊登《徐
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我們已經自動掙脫了黑暗的地獄,已經解散煩惱的繩結……歡歡喜喜地同時解除婚
約……現在含笑來報告你們這可喜的消息!”然而,命運給予徐志摩的,卻是心底滲血的失望。

名門淑女林徽因,美貌驚人,聰穎絕倫。林徽因在十四、五歲時,已經“許配”給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不過,按照梁啟超的說法,父母只為兒女介紹、搭橋,并不強迫,最終要靠年輕人自己交往、決定。

林徽因離開徐志摩回國后,也曾多次把徐志摩放在天平上稱過,從才華學識到詩魂雅趣,他倆無疑是天生
地設的一對,林徽因的父親不反對,但是兩個姑母卻不同意,認為徽因是大家閨秀,與剛離婚的徐志摩結婚等
于做了填房,有辱門面和名聲。加之身邊親友一再撮合,林徽因不得不認命了,把天平傾向了梁思成。盡管她
知道這樣的選擇太對不起徐志摩。




      07.陸小曼書法作品。
      08. 徐志摩。

1925年3月19日,剛滿3歲的小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此時的徐志摩,卻因追求有夫之婦陸小曼而招致滿城風雨,避走歐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準備到柏林,他在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中抱怨道:“再隔一個星期到柏林,又得對付張幼儀了,我口雖硬,心頭可是不免發膩。”

陸小曼,又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名媛。她 1915 年就讀法國圣心學堂,精通英文和法文,被譽為“校園皇后”,
還是一位畫家,師從劉海栗、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她的丈夫王庚 1911年清華學校畢業后被保送美國,先后
在密歇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后轉入西點軍校。學成歸國后,供職于陸軍軍部,曾以武官身份隨陸徵祥參加巴黎和會。他與陸小曼于 1922 年結婚,不久就任哈爾濱警察局局長。陸小曼在哈爾濱住不慣,很快離開王庚回到北京娘家。就在這時,徐志摩與陸小曼一見鐘情,難舍難分。一個是離婚不久的鰥夫,一個是家有丈夫的妻子,又都是社會名流,京城名媛與海歸才子的緋聞,在九十多年前的北京,不啻是爆炸性新聞。很快,徐志摩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于是出國避避風頭。

徐志摩趕到柏林,在殯儀館里緊抓著彼得的骨灰壇子,流下眼淚。3月 26 日,他在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中,破天荒地表達了對張幼儀的敬重:“C(張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她現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個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著吧!”

張幼儀打理徐家生意,成了中國史上第一位女銀行總裁

1926 年 10 月,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行婚禮,曾給張幼儀發請柬,但她沒有去。兩人婚后回到海寧硤石,與徐家父母同住。張幼儀則說服徐家二老,讓長子阿歡隨自己安頓在北京。陸小曼個性不拘小節、浪漫嬌慣,她在公婆面前公開和丈夫親熱的作派,令徐志摩父母深為反感,遂要求到北京與張幼儀及孫子同住。張幼儀較之陸小曼更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她建議二老在老家住過一段時間后,再到孫子這里來,免使徐志摩陸小曼尷尬。

一個月后,徐家父母離開家鄉,到北京投奔張幼儀。他們把張幼儀認作養女,將財產分為 3 份:老夫妻留1份;給徐志摩和陸小曼1份;給張幼儀和阿歡1份。在徐志摩放棄家族責任的情況下,張幼儀實際上已成為徐氏家族的掌門人。

1927 年初,張母去世,張幼儀帶著阿歡回上海奔喪并留在上海。她先在東吳大學任德語教師,隨后開辦了上海第一家時裝公司——云裳時裝公司,自任總經理,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正是她的公公加養父徐申如。云裳時裝公司開辦不久,張幼儀又接受時任中國銀行副總裁的四哥張公權的提議,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銀行總裁。

張幼儀獨當一面,才干突出。每天上午9點正,她準時來到銀行辦公室,這種分秒不差的習慣是從德國學來的。下午5點,會有個教師到公司來,給她補習一個小時的國文。6點鐘她再到云裳時裝公司打理財務。她很有經商頭腦,在股市里賺了不少錢。她在自己的住房旁邊,給公婆蓋了一幢房子。抗日戰爭期間,她囤積軍服染料,等到價錢漲到 100 倍,再也沒法從德國進貨的時候才出手,賺得一大筆錢。之后,她又用這筆錢投資棉花和黃金,同樣財星高照。

1931 年 11 月 19 日,徐志摩應林徽因之邀,乘飛機趕赴北京,出席她給外國駐華使節開設的中國古典建筑美學講座。不料,徐志摩搭乘的郵件飛機,竟于當天下午 2 時在濟南黨家莊附近觸山爆炸,一代詩人飛天而去,年僅 35 歲。

在陸小曼悲痛欲絕、無力操持的情況下,張幼儀以她的冷靜果斷處理了一切:讓八弟禹九帶領 13 歲的阿歡前往濟南認領遺體。公祭儀式上,陸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換成西式的,但被張幼儀堅決拒絕,按足民間壽衣的樣式,給徐志摩穿上藍色的絲綢長袍,上罩一件黑馬褂,頭戴紅頂黑綢小帽。

徐志摩遇難時,陸小曼 29 歲。她從此素衣服喪,絕跡于公開場合,對外界于她的所有指責不作任何辯解。此后幾十年歲月,她專心做了兩件事,一是收集徐志摩的文字整理出版,一是畫畫。1965 年 4 月 3 日,陸小曼孤身一人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終年 63 歲。她死前唯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堅決不答應。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

1949 年 4 月,張幼儀離開大陸移居香港。她的樓下鄰居蘇紀之醫生與妻子離婚,帶著一個女兒和三個兒
子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蘇紀之向張幼儀求婚,張幼儀分別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見。

四哥張公權始終沒有回復。二哥張君勱來信表態:“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贊一詞?妹慧人,希自決。”張幼儀只好給遠在美國任土木工程師的兒子阿歡寫信:“母擬出嫁,兒意云何。”相對于困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儒學名教的張君勱,阿歡表現出以人為本的現代文明價值觀,他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此信頗得其父風韻。

1953 年,53 歲的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東京舉行婚禮,之后共同生活了20 年。1972 年蘇紀之因腸癌去世,張幼儀移居美國。1988 年,她以 88歲高齡逝世于紐約,安葬在市郊墓園,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4 個字。

在張幼儀去世八年后的 1996 年,她的侄孫女張邦梅在美國出版了張幼儀的口述自傳《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書中,這位從婚姻中突圍并升華的女子坦陳:“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幼儀:面對失去的愛情,最有效的治愈與最精彩的報復是...
人物傳奇 | 張幼儀,中國西式離婚第一人
張幼儀:民國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的女主角,悲焉?喜焉?
又見康橋:徐志摩發妻孀居30年后終于再婚(1)
林徽因臨終前, 執意要見張幼儀, 是對徐志摩念念不忘,還是覺得有所虧欠呢
與徐志摩離婚后,張幼儀竟迎來人生大反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盐亭县| 永德县| 伊宁市| 余姚市| 怀集县| 集贤县| 万州区| 漳平市| 平度市| 通榆县| 饶阳县| 托里县| 上林县| 惠来县| 丰宁| 泾源县| 保山市| 福建省| 乌恰县| 南澳县| 朝阳市| 盈江县| 金寨县| 绥江县| 定兴县| 陆河县| 新河县| 桂阳县| 竹北市| 台前县| 长顺县| 普兰店市| 云浮市| 长寿区| 弥渡县| 安西县| 四子王旗| 赤水市| 尼勒克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