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于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商朝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的時間約從公元前17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商代是繼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周朝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朝存在約8O0年.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和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春秋戰國
春秋 ( 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時期,始于「平王東遷」。他得名于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復雜,軍事斗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
戰國 ( 前403年-前221年 )戰國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并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221年秦統一6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秦朝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戰國后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國富兵強,為兼并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秦王政從即位(前246)到稱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間,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漢朝
西漢 (公元前202年-9年)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綠林、赤眉軍起義后,地方上的地主豪強也參加反對新朝的起義,其中以加入綠林軍的劉秀勢力最強。昆陽之戰后,劉秀到河北謀求發展,鎮壓河北的農民軍,并吞了北方各地的豪強武裝,勢力漸大。公元25年6月,劉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漢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
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
古代中國,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陳壽編撰的《三國志》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后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歷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為三國時代開始。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深受大家歡迎。
魏晉南北朝
西晉(226年~316年)
西晉(265-316)公元265年,魏國大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東晉(317年~420年)
東晉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晉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小朝廷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后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
隋唐
隋(581年~618年)
南北朝末年,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后,人民普遍渴望統一。但北周和南陳的皇帝都沒有統一南北的能力;到了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隋朝以后,這一任務才由隋文帝楊堅予以完成。
唐(618年—907年)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在經濟、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中國在唐代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宋朝
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
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
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馬大元帥的皇族康王趙構,在金軍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國號,史稱南宋
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于大都(現北京市)。1368年滅亡于明朝。
明朝
明(1386年~1644年)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完整的明王朝包括:西吳時期(1364年-1368年)明朝時期(1368年-1644年)南明時期(1644年-1662年)明鄭時期(1662年-1683年) 明王朝的前身是1364年由朱元璋建立的西吳
清朝
清(1636年~1840清朝(1636年—1912年)鴉片戰爭前
是由“女真人”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的政權,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年)鴉片戰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