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的小時候是性格、習慣等養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將來能不能成功,實際從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表現就可以看出來。
當然,好孩子不是天生的。不有那么句話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這句話的潛在含義就是說,孩子出生后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仰仗父母。
比如下面這4個好習慣,再負責的老師也是無能為力的,需要由父母從小教給孩子。
01
對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抓好孩子成長路上每一個關鍵細節,授孩子以“漁”非常重要。
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其實從他2~3歲的時候就可以。若孩子到了5歲,依然不喜歡讀書,那一定和父母平日的表現有直接關系。
家里書柜滿滿,孩子讀得書也許就不會少;家里沒什么書,孩子就難以養起讀書的興趣。甚至若孩子從記事起,對父母讀書就沒印象,那么,孩子就只能模仿讀書以外的事情。
另外,在孩子學習方面,家長為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很重要,這樣也將潛移默化激勵孩子向著目標努力。總之,父母平時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孩子方能更好地吸收知識。父母心氣高,孩子斗志一定也不會弱。
02
敢于發表自己的主見
父母及早培養孩子有主見,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明智之舉。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刻意多為其創造發言的機會,一些孩子能決定的小事情,不妨交給孩子自己做決定,遇到家里的大事情,也要允許孩子發言,不妨把孩子叫一邊,聽一聽他的意見。
爸爸媽媽要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否則,孩子將來沒主見,隨波逐流任人擺布,就真的只能趨于平庸了。
03
餐桌禮儀
小編的媽媽是位老師。小時候陪媽媽串親戚,媽媽總會提前叮囑:
等家庭聚餐的時候,別一見好吃的就狼吞虎咽、長輩喜歡你跟你說話要禮貌的回應、長輩給你夾菜要及時感謝......
那時候的人,非常講究餐桌禮儀。
反觀現在的人,好像越來越不拘泥禮數了,這是時代的進步。但是孩子和長輩一起進餐時,最起碼的禮貌還是應該保留的。畢竟,中國是個講“情”的社會,就業、婚姻的好機會,也總是容易眷顧有教養的人。
04
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