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太陽黃經為120度,大暑節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酷熱難耐的時期,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今年夏天,盡管全國各地輪番切換“暴雨”和“烈日”模式,仍然阻止不了“史上最熱夏天”降臨的勢頭。那么,大暑時節,怎么養生才正確呢?
大暑節令是盛夏雨、熱共存之期,又熱濕度又大,心腦疾病和腸胃病容易發生。很多人會因天氣變熱而食欲不振、夜難眠、倦怠乏力、心煩口渴、頭暈腦脹等,還容易引發心肌梗塞等心臟疾患發作,在養生保健方面,就要保心腦、防梗塞。若飲食衛生稍有不當,還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大暑還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盛的節氣,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癥等陽虛癥,可以針刺、艾灸、理療、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溫養陽氣藥膳等方法適時調養。如施用“三伏貼”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療胃痛;貼敷頰車、風池等穴治療面癱等。只是冬病夏治施治后,往往到宿疾好發季節才會顯現效果,把握時機做好防病,“冬病夏治”以達冬天體健無虞。
期間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養生巧用藥粥,以補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之偏。《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著名醫家李時珍推崇藥粥養生,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是老年人、兒童、脾胃虛弱者暑天最好的營養餐。《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根據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藥物,配制成藥粥以養生。
大暑節令飲食養生宜溫食。如果喜歡涼拌菜,要暖食,不要貪涼。體弱者,可以服用一些蜂王漿、花粉、蜂膠之類。心腦血管病患者可以吃些卵磷脂、魚油、輔酶等,還可多吃些軟化血管的食物,如木耳、芹菜、洋蔥、大蒜、蘋果、胡蘿卜等。而大暑節令藥膳養生,以清熱解暑為宜。
荷葉粥
【做法】以200g粳米加水煮粥,把洗凈剪掉邊緣和葉蒂的荷葉一張蓋于粳米上,粥煮熟后,揭去荷葉,在粥內加入適量白糖即可。
【功效】有清暑利濕、升陽止血之效,適于暑濕泄瀉、水腫、眩暈、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等。
葛粉粥
【做法】將150g浸泡6小時的粳米與50g葛根粉入鍋加入清水,以文火煮至濃稠即可。
【功效】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降血壓之功,適于陰津不足的煩熱口渴及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虛泄瀉等。
仲耳清腦羹
【做法】先把60g炙杜仲水煎3次,取汁;將60g銀耳清洗干凈,并用溫水充分發透,均加入鍋中,并放適量清水用文火將銀耳煮爛;然后加入300g融化的冰糖水,熬稠成羹即可。
【功效】補肝腎、降血壓,適于肝腎陰虛所致頭目眩暈、眼脹昏花、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心悸怔忡、煩躁失眠,以及肝腎陰陽亢所致的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心臟病等。
三葉茶
【做法】鮮荷葉、絲瓜葉、苦瓜葉各適量等份切碎,取適量白糖一起放入杯中,沖入沸水,代茶飲即可。
【功效】達清熱解暑之功,適于小兒夏季長期發熱不退、口渴多飲多尿,及成人作清熱解暑飲品服之。
作者簡介
周能漢:云南省南華縣人,執業醫師、二級婚姻家庭咨詢師、出版中級職稱(編輯)。從事過衛生防疫、衛生行政管理、中醫臨床,方志編修等多個職業,愛好廣泛,尤喜中醫、文學、科普。曾發表論文、文章100余篇。現熱衷于研究中醫及彝族醫藥,養生有心得,拜師云南省名中醫王敏主任醫師,跟師業余臨證學習三年。拜師資深彝醫藥專家王正坤主任藥師當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