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的美育功能
摘 要: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實現"人的成長",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主要通過文學教育得以實現,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語文教學的美育要通過言語形式來實現.
關鍵詞:課程標準;美育;情感教育;言語形式
一談到中學語文教學,好多人總是認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一直以來語文考試和語文課堂教學也大都是圍繞著字,詞,句,篇章結構,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來進行的.但這種語文教學的效率卻非常令人失望,大家對語文教學這種不利于開發學生潛力的極為刻板的模式也是深惡痛絕.童慶炳教授將這種教學模式列為一個公式:"釋詞——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提示寫作特點",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不僅一般的文章要按這個固定的模式進行講解,語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學作品,即所謂美文,也完全不顧文學作品的審美特性,照樣生硬地納入這個模式進行講解","就這樣,一篇篇生動的,具體的,充滿感情力量而又有豐富思想內涵的作品竟被那個模式機械地宰割了".[1]那么為什么我國的中學語文教學會陷入這種刻板的模式呢 童教授的看法是,上述刻板的教學模式只是表層問題,深層問題是中小學語文教學觀念的定位有偏頗.童慶炳教授認為,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還要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肉體與精神,感性和理性和諧發展的人,盡一分力量;認為必須從"人的建設"的高度來定位語文教學的觀念,語文教學的"元問題"是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語文教學應與美育相結合。
現代社會要求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上述諸方面的要求中,最基礎的知識與素養,就是母語的語文水平和語文修養,語文是一個人終身發展的基礎.陸儉明教授認為,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有三:其一,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其二,讓學生有一些文學素養,并逐步具備一些綜合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第三,讓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的語文技能,即駕馭文字語言的能力.[2]陸先生把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與熏陶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的和任務,接著又提出應讓學生逐步具備綜合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是頗有深意的.本文試從"人的建設"的角度,論述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對人的成長的意義,以及怎樣根據語文學科特點來實施美育.
一、文學教育與美育
在美學領域,現代形態的美學中心視點已經呈現轉換."20世紀70年代以后,研究重點發生了新的轉變,即突出地轉向審美主體——人的研究.正如美國學者提吉拉斯說的,過去20年的美學轉向了藝術,轉向了人的獨創性(恰如哲學那樣),轉向了人類境況." "這樣一種研究重點的轉換,表現了一種極為鮮明的現代意識:人對自我的進一步發現,追尋,探索和充滿信心."[3]美學表現出對人的關注,不僅是把人作為靜態審美中的審美主體,而且把人作為審美活動中發展著的,創造著的人去關注.現代形態的美學對人的關注,也就使美學納入人學的范疇.所謂人學"是從哲學這個思維最高層次上對人自己的反思,它要求在概括和總結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就的基礎上,闡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原理."[4]現代形態的美學對人和人的發展的關注,是其區別于傳統美學的重要標志.隨著現代形態的美學體系的建構,作為美學研究的落腳點和最后歸宿,美育的現代形態的構建也隨之進行.現代美育要塑造美的人,其重點是人的全面發展,教人感受美,體驗美,在語文教學中美育主要通過文學教育得以實現.在語文教學中,是用經典的文學作品為精神食糧,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
文學是人學,文學的對象是人,文學的題材也是人.杰出的作家們,都是把文學當作影響人,教育人的利器來看待的.
魯迅先生在他早年寫的《摩羅詩力說》中說,"以能宣彼妙言,傳其靈覺,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為詩人之極致."他推崇荷馬以來的偉大的文學作品,是因為讀了這些作品后,能夠使人更加接近人生,"歷歷見其優勝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圓滿."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談到文學的作用時也這樣說:"詩人指導人們趨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貴形象:我們讀詩人的作品,就會厭惡那庸俗的和惡劣的事物,就會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愛好所有高貴的東西;他們會使我們變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貴."一切藝術(當然也包括文學在內),它的最基本的推動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類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這樣一種熱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
高爾基是這樣說到文學的目標和任務的:"文學的目的是要幫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發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們身上的好的品質,在他們心靈中激發起羞恥,憤怒,勇氣,竭力使人們變為強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們能夠用美的神圣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錢谷融先生說:"在文學領域里,既然一切都決定于怎樣描寫人,怎樣對待人,那么,作家的對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學理想和人道主義精神,就是作家世界觀中起決定作用的部分了.""真正的藝術家決不把他的人物當作工具,當作傀儡,而是把他當成一個人,當成一個和他自己一樣的有著一定的思想感情,有著獨立的個性的人來看待的." 在文藝創作中,一切都是以具體的感情的形式出現的,一切都是以人來對待人,以心來接觸心的,一切被我們當作寶貴的遺產而繼承下來的過去的文學作品,其所以到今天還能被我們所喜愛,所珍視,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最基本的一點,卻是因為其中浸潤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5]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感受鑒賞"中明確提出:"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主要通過文學教育來完成,通過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葉圣陶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語文教育家,非常重視語文教育中的文學教育.黎錦熙先生也主張通過文學來掌握"白話",再進一步,便要養成兒童對于文學之鑒賞與批判的能力.
而張志公先生是這樣說語文的:"要教學生讀不少文學作品.一則因為好的文學作品適用語言比較好,便于進行語言訓練,再則也因為受過普遍教育的人應當懂得一點文學,而語文課之外,再沒有別的課管這件事了."[6]
胡適則更鮮明地提出:凡標準國語必須是"文學的國語",就是那有文學價值的國語,國語的標準是偉大的文學家定出來的,國語有了文學價值,方可以用來作教育的工具.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以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才可算得真正國語.國語沒有文學,便沒有什么,便不能成立,便不能表達.[7]
朱光潛的《文學與人生》中談到:"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藝術.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王力在《語言與文學》中說:"最好的文學作品是用最優美的語言寫成的,語言修養是文學家的起碼條件.語言學和文學的關系非常密切.高爾基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我說文學是語言的精華".[8]
可見,美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極為密切,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名著,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品,他們有極強的審美特性,他們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成功的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機能處于活躍的狀態,可以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文能力的掌握中去,促使語文能力的更快提高.
美育在我國先由王國維所提倡,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 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這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德育與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忌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此外,王國維又寫了《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文學與教育》等多篇文章,論述文學教育.貫穿這些篇章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痛感我國國民的苦痛,空虛之感深于他國國民,痛感中國文學無獨立地位以及歷朝歷代不如西方國家重視文學,認為國民精神上的空虛,苦痛,嗜好鴉片(他稱之為亡國之疾病)與文學的不發達關系極大.有研究者認為"王國維總個文學研究和文學活動的過程中,都包含一個最大的愿望和理想,就是希望以高尚的文學,文藝美麗人生,快樂人生,以擺脫,征服人類特別是中國國民的苦痛,空虛的精神現狀.這是他文學教育的最根本的出發點,也是他"無用之用"論的最主要功效和歸宿."[10].概而言之,美育的根本任務便在于發展這種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美育參與人的建設的過程,著重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來開發人的潛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和諧的發展.
讓學生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他們,讓他們接觸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審美境界,在潛移默化中,對美的感覺一天一天地變得豐富與敏銳.讓他們感受文學的善意,文學的美感,文學的人道,在文學的善解人意里建筑起自己精神的家園.語文活動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因為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積淀在語言文字之中;人們通過語文活動,吸收了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使自己成為"有文化教養的人".而語文教學則是一種特殊的語文活動,即它是有明確,自覺的教育目的,有指導的語文活動.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實現自我精神的成長,即人的成長.
二、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真正把審美教育與人性的完善聯系起來,并開創性地系統建構美育理論當屬近代德國偉大思想家席勒,他說"我將把美的問題展示在感受并施加了美的全部威力的心靈之前,在就其規律而論經常得訴諸情感的這一探討中."他認為,美育的性質和任務,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領域之外開辟一個新的消除了感性和理性束縛的高尚的情感領域,從而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臻至完美的人性.他指出:美對我們是一種對象,因為思索是我們感受到美的條件.但是,美同時又是我們主體的一種狀態,情感是我們獲得美的觀念的條件.席勒的《審美書簡》是"審美現代性"創性的劃時代文獻,它從人本主義的立場出發,深刻批判了啟蒙性的弊端,提出恢復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對感性的粗暴專制,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具有現代性意義的美和美育范疇.[11]席勒提出美育問題,是要試圖解決人類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人的生存危機,即過度的理性壓抑消除了人的感性,從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諧本性的喪失.理性對人有過分的要求,它為精神性的追求而剝奪了人的自然本性,為了統一的人格而抽去了具體生存狀態里人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審美情感 ,那么什么是審美情感呢 朱光潛先生認為,在審美情感中,"感"的對象是形象,感的方式是直覺;"情"的內蘊是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愉快,主體與對象的聯系是一種不涉及利害計較的超功利的自由聯系,在審美情感中,主體之所以獲得精神愉快,是因為主體從對象中體驗到了自身的本質力量,從對象身上感受到了自身本性的豐富與完滿,因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實現了一種充滿肯定性和積極性的觀照.[12]人是知情意三種心理能的統一體,理性可以解說世界的形成和發展,但不能回答生存的意義,人的生存不同于一般動物的地方在于人必須有一定的存在依據,有一個終極目標,因此,人不僅僅是認識和思維的主體,更重要的還是存在和體驗的主體,"情感是人這個現象的核心,只有依據并通過情感,才能從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對人究竟為何物作出界說",美育以情感教育為核心,是與美學從著重研究客體轉向著重研究主體的大趨勢相吻合的,是與現代美育"研究人自身"的倡導相吻合的,由此賦予美育以尋找和豐富人類自身本質的意義.朱先生撰寫《談美書簡》,以書信的方式,結合文藝,美學等,給青年談論修養,引導他們以審美無功利的態度來為人做事.他在第一封信里就談到: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課文都飽蘸著濃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學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情感,如果學生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留下深刻印象,更難以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試想,沒有了真善美,沒有了豐富多彩的人性表現,語文還成其為語文嗎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講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說"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串著審美追求.未來社會更需要美,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許多優秀教師都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了這點,鄭逸農先生的《非指示性教學模式》就非常注重學生閱讀時的"原初體驗".
三、語文教學中美育的途徑
多少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努力,將真理和美灌輸到普通人性的深處.
在文藝的各個門類中,尤其應該重視文學的美育功能,朱光潛先生為了推動現實的美感教育,撰寫了一系列的通俗易懂的文學論文,后結集成《談文學》一書,對文學的性質,特點,功能,修辭,技巧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從創作與欣賞兩個方面對文學提出了美學要求和實施美感教育的標準,方法和途徑.他認為,語言文字是每個人表現情感思想的一套隨身法寶,它與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關系,因為這個緣故,文學是一般人接近藝術的一條最直接簡便的路;也因為這個緣故,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文學是藝術,文學對人的影響或曰教育是美感的,自由的,不是外在強加的,它讓心靈得到自由活動,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泄和怡養,精神得到完美的寄托場所,超脫現實世界所難免的穢濁而于高尚純潔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遠有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在前面.朱光潛在《文學與語文》(上)中闡述了內容形式與表現的關系.他說:"一篇文學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語文.如果它在這方面有毛病,我對它的情感就冷談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麗的詞藻,存心裝飾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惡;我所要求的是語文的精確妥貼,心里所要說的與手里所寫出來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張,最適合的字句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哪一句話只有哪一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語文做到這個地步,我對作者便有絕對的信心."[13]他覺得一個作者如果不在語文精確妥貼上苛求,那這個作者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學,就是缺乏藝術的良心.他認為思想是實體,語文是投影,語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決不會零落錯亂;語文精妙,思想也決不會粗陋.因此,文學上的講究大體是言語形式上的講究.言語形式有兩重功用:一是表現,一是感動.理想的文學作品是它的言語有了表現力就有了感動力,不在表現之外另求所謂"效果".
王力在談到的語言的真善美時說:語言修養也應該要求真,善,美.語言的真,就是語言的真實性,語言的善,就是語言的正確性.語言的美,就是語言的形式美.[14]因此,他認為"語文課最要緊的是,一定要從語言的角度來教,但并不是說只教語法,更不是說講格律詩的時候,就去講什么平仄韻律,我是搞語法的,我認為語法對寫作幫助不大.重要的是你用什么語言來表達你的意思."
文學的審美表現,即是作者以創造言語形式為中介的情感釋放和升華."一個偉大的抒情詩人有力量使得我們最為朦朧的情感具有確定的形態,這之所以可能,僅僅是由于他的作品雖然是在處理一個表面上看來不合理性的無法表達的題材,但是卻具有著條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達."人們運用語言思考,說話的活動就是他們在進行作為一個人的精神活動,語言世界是和使用該種語言的人們的精神世界相連接,相吻合的,個人的言語世界也是和他的精神世界相連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開拓不能不同時是言語世界的延伸,言語世界的延伸也不能不同時是精神世界的開拓,因此,語言的學習過程不可能不同時是人的意識,人的精神的接受過程,語言的教學過程不可能不同時是人的意識,人的精神的培育過程.
言,心聲也,語言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是人類的生命之聲,心靈之聲,語言中映現著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語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同步的,語言發展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學習語言,同時也就是對積淀于語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體驗,對表現于語言中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認同,也就是作為人類心聲的語言對具體個別心靈的同化.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個人來說,語言意義的生成過程,同時也就是他認識的發展過程.
卡西爾說:在某種意義上,言語活動決定了我們所有其它的活動.我們的知覺,直觀和概念是和我們母語的語詞和言語形式結合在一起的.[15]言語形式烙印著言語主體的精神個性,言語形式是言語主體心靈的眼睛,聲調口氣,迥乎不同.言語的內容固然也有言語主體個性的投影,心靈的映現,但言語的形式更能真實地表現出一個人的心靈世界,精神個性.不同的人表述同一真理可以具有不同的風格,這不同的風格不是體現于所表述的真理,而是體現于用以表述的言語形式,因為只有它能準確無誤地呈現出我們精神個體性.
席勒說,美是形式,我們可以觀照它,同時美又是生命,因為我們可以感知它.他試圖從真,善,美統一的關系中提出美的概念.認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規定,是使我們能見出自由的表現方式,也就是說,美是自由的形式."在真正的美的藝術作品中不能依靠內容,而要靠形式完成一切,因為只有形式才能作用到人的整體,而相反地內容只能作用于個別的功能,內容不論怎樣崇高和范圍廣闊,它只是有限地作用于心靈,而只有通過形式才能獲得真正的審美自由."他認為,審美教育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純粹自然狀態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國所及的領域中成為審美的人.追求獨立的外觀與局限于實在相比,要求人有更大的抽象力,更大的心靈自由,更大的意志力.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形式的嘗試中,終于飛躍到審美的游戲.
而康德認為"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個目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時."[16]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實在與形式的盡量完善的結合與平衡里才可以找到.[17]不斷地隱藏和挑選,刪除或增添,他們逐漸找到一些不再跟自然一樣,然而比自然更完善的形式,藝術家把這些形式稱之為理想的美.[18]
別林斯基認為:現實的美只在內容,而藝術則把它熔化在優美的形式里.繪畫優于現實嗎 是的,有才能的畫家在畫布上所作的風景必優于自然中任何美妙的景色,為什么呢 因為在畫幅中,沒有偶然的和多余的東西,所有的部分都從屬于一個整體,一切趨向一個目的,一切都有助于形式一個美麗的,完整的,獨特的東西,現實本身是美的,不過它是美在本質,成分或內容上,不是美在形式上.就這一點而論,現實好比地下礦藏中未經洗煉的純金,科學和藝術則把現實這黃金洗煉出來,熔化在優美的形式里.[19]
雨果說,美是一種和諧完整的形式.美只有一種典型,丑卻千變萬化.因為,從情理上來說,美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表現在它最簡單的關系中,在它最嚴整的對稱中,在與我們的結構最為親近的和諧中的一種形式.[20]
克羅齊說,每個人都經驗過,在把自己的印象和感覺抓住而且表達出來時,心中都有一種光輝煥發.所以感覺或印象,借文字的助力,從心靈的渾暗地帶提升到凝神觀照界的明朗.他們如果真有那些偉大的思想,他們就理應又把它們鑄成恰如其分的美妙的響亮的文字,那就是已把它們表現出來的.[21]詩人或畫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因為他缺乏了他自己.詩人的素材可以存在于一切人的心靈,只有表現,這就是說,只有形式,才使詩人成其為詩人.
克羅齊將語言學與美學統一起來,認為"藝術的科學與語言的科學,美學與語言學,當作真正的科學來看,并不是兩事而是一事.人們所孳孳尋求的語言的科學,其實就是美學.[22]而且非常有先見地認為"文法,或是與文法不是無關的東西,也在人心中引起一個偏見,以為語言的實在性可以在分散而可合并的單字上見出,而不在活的言語文章上見出",點明了學習語文,不是學習語法,而是通過言語實踐來提高言語能力.
言語主體只要一開口說,一下筆寫,他本人就已在介入他所說所寫的對象,他的精神個體性就已介入一定的言語形式.語文教育中的美育以教材的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重在教材"怎么說",以使學生從中學習如何具體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培養讀寫聽說的等語言能力.具體的言語形式是無限復雜微妙的,其中蘊含著無比豐富生動的語言知識,學習"怎么說"的言語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許多最切實用的具體感性的語言知識,同時真切地感受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運用的無窮奧妙.不同的言語形式總是映現著言語主體不同的感知,認識,情感以及不同的感知方式,思維方式,"怎么說"的實質其實就是怎么看,怎么想,學生學習"怎么說"實際上也就是在學習怎么看,怎么想,言語形式的教學不可能不同時是感知方式,思維方式的教育.
[1] 童慶炳,語文教學與人的建設,《課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
[2] 陸儉明,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知識的分布與教學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2年第1期.
[3] 范正美,現代美學發展的歷史回顧,《學術交流》,1991年第6期.
[4] 陳尚志,人學——21世紀的顯學,《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5] 錢谷融著,《論文學是人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頁.
[6] 張志公,說語文,《張志公文集·語文教學論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頁.
[7] 胡適,《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頁
[8]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九卷,第331頁.
[10] 賴瑞云,王國維"無用之用"文學教育理論三層內涵淺析,《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
[11] 杜衛,美育:審美現代性話語的創建——重讀席勒《美育書簡》,《文藝研究》,2001年第6期6… .
[12] 朱光潛著,《朱光潛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9頁.
[13] 朱光潛著,《談文學》,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頁.
[14] 王力,《王力文集》十九卷,第341頁.
[15] 卡西爾著,《人論》,第170頁.
[16]《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第162頁.
[17] 同上,第179頁.
[18] 同上,第216頁.
[19] 同上,第220頁.
[20] 同上,第235頁.
[21]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9頁.
[22] 同上,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