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佳士得香港公布史上最高估價亞洲藝術品,中國現代藝術巨匠徐悲鴻的油畫作品《奴隸與獅》以港元350,000,000 — 450,000,000 / 美元45,000,000 — 58,000,000,成為史上估價最高的亞洲藝術品。
徐悲鴻(1895–1953)《奴隸與獅》油彩 畫布123.3 x 152.8 cm1924年作款識:悲鴻 甲子初秋(左下)估價: 港元 350,000,000 — 450,000,000
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Francis Belin)表示:“我們深感榮幸能呈獻這幅極為珍貴而且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稀有巨作。拍賣這件博物館級作品不但標志著拍賣史上的里程碑,亦延續了佳士得搜羅中國現代藝術最偉大杰作的優勢。《奴隸與獅》將領銜我們春拍,連同陣容鼎盛的東西方藝術巨作,完美體現了佳士得領導市場的亞洲團隊實力和無與倫比的專業知識。”
國寶級巨作
徐悲鴻是中國現實主義繪畫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基人。《奴隸與獅》標志著徐悲鴻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是其最具重要性與代表性的名作之一,亦是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宏偉巨作,被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油畫作品之一。2006年在佳士得香港以5,300萬港幣創下中國油畫拍賣紀錄。
徐悲鴻主題性繪畫開山之作
《奴隸與獅》(1924年)是徐悲鴻藝術生涯第一幅主題性繪畫作品,后繼《田橫五百士》(1928–1930年)、《徯我后》(1931–1933年)、《愚公移山》(1940年)等作品,皆受本作開創性的重要啟發。為中國現代藝術開拓出一條改革創新之路,歷史價值極高。
珍罕現世
本作為私人藏家手中尺幅最大的徐悲鴻油畫,絕無僅有。徐悲鴻主題性油畫極為罕見稀缺,市場上有史以來出現不超過6件。
弘揚人文關懷的偉大力量
《奴隸與獅》故事源于古羅馬傳說與伊索寓言——逃跑的奴隸被主人抓獲,即將被置于斗獸場中被獅子處決,而獅子不但沒有攻擊他,卻與他溫情相認。原來奴隸在路途中曾經替獅子將爪上的刺撥出而救了它,故事感動了所有人,最終奴隸與獅子都重獲自由。弘揚了二者的互相救贖的人文關懷精神。
充滿愛國主義與振興中華民族的精神光輝
畫中獅子受傷求助,神情卻威嚴與自尊,象征著正義與友善,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備受欺凌的奴隸不懼而博愛,亦表現出生命力與神性光輝,實為民族形象的象征。徐悲鴻將原本寓言故事中的 “知恩圖報” 的思想,提升到悲天憫人的關懷精神,進而審思人性與博愛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自救民族于危亡,強調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實現民族振興的偉大復興目標。
獅子精神
徐悲鴻常以獅子寄托他對國家崛起的信念。獅子雖然是猛獸,但其性和易,與虎豹不同,所以被稱為獸王。徐悲鴻還創作過數十副以獅子為題材的中國畫巨作,例如《獅吼》、《負傷之獅》(1938年)、《會師東京》(1943年)等等等重要作品貫穿其一生。
流傳有序
本作品的同年的素描草圖收藏于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本作品有數個重要出版紀錄: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出版的《中國藝術巨匠徐悲鴻》;新加坡美術館《徐悲鴻在南洋》出版,也曾參加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徐悲鴻在南洋” 大展。
徐悲鴻(1895–1953) 《奴隸與獅》, 素描,47.5 x 63 cm.,1924年。北京徐悲鴻美術館藏
徐悲鴻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縣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1917年,徐悲鴻任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最高學府先后成就了畫壇大師徐悲鴻和北大書法史兩巨匠沈尹默、李志敏等。
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