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么什么是家規呢?
家規、家訓其實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也是所說的家風。體現著家人的價值追求和傳承。
家風也是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
家訓家規也就是古時一個家族的家法。
先曬曬我家的家規:
1、百善孝為先,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
遵從父母教導,進出家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對父母講話態度恭敬,語氣親切。
2、要尊敬師長,見到老師、長輩、熟人要主動熱情打招呼,不可視而不見或見而避之;
3、熱愛祖國,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集體榮譽感,這樣才能具有更強大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4、儀表端莊,站如松、立如鐘、走如風,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5、在公共場合要保持舉止文雅,談吐得體,不可大聲喧嘩或嬉戲打鬧;
6、養成謙虛誠實的優良品格,要腳踏實地,不可弄虛作假,任何時間、任何理由,都不準說謊;
7、戒驕戒躁,不可驕傲自滿狂妄自大;
8、加強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要獨立完成,認真做事不可草率了事,今日事今日畢,不可無故拖延;
9、定時進餐,過時不許進食。不許吃零食及其它諸如漢堡包等垃圾食品;
10、家庭就餐應遵從“長者先,幼者后”的 原則,不可無視父母、長輩和客人而自己先行就坐進餐。吃多少盛多少,不可浪費糧食。
11、積極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盡可能分擔父母的憂愁,理解父母的感受;
12、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有錯就改,學會自我批評;
13、要明辨是非、愛憎分明,積極向自己周圍的人宣揚正能量,為創建和諧社會加把勁;
14、團結同學,助人為樂,主動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15、每學期開學前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父母的監督下嚴格執行,及時完成計劃不可無故拖延。
16、堅持課前認真預習的好習慣,課堂上帶著問題認真聽講,
做好筆記,課后認真復習;
17、 學習上要知難而進,勇于探索、樂于探索疑難問題,不恥下問,把攻克難題當作一種樂趣。
18、不可玩物喪志。除周末、假期可以有條件有限制地看電視和使用電腦以外其它時間不得看電視、玩電腦。
19、嚴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愛護公物,不亂丟垃圾,做環保衛士;
20、要志存高遠,鍥而不舍,自強不息,永不言敗。
21、發現家庭成員中有違反家規的言行時要互相提醒,及時糾正錯誤。
本人出生于70年代初,小的時候家里就有一些不成
文的家規,比如:家中來客人了,吃飯時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為習慣所以覺得很自然。
現在的小孩如果平時沒有這方面的教育就因為來了客人而不允許其上桌用餐會覺得委屈的,甚至會憎恨起無辜的客人。
這不能怨孩子,父母應該自責,“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看你如何教育。
家規家訓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從娃娃抓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待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后再去教育,讓他們改正就很有難度了。
記得當兒子還小的時候(大概四歲吧),一家三口回老家過春節。吃飯的時候,我將一塊魚籽用筷子夾給了父親,然后將另一塊夾給了母親,兒子端著碗在旁邊眼巴巴地等著,卻沒能如愿,滿臉的不解和失望,我只是裝作沒看見。
在自己家里吃飯的時候,無疑這些東東都是他的了,事后給兒子講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的道理,孩子聽后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過年,因為開飯的時間有點晚,家中幾個一起玩的孩子都覺得餓了,看到飯桌上擺著做好的幾道菜就想大快朵頤,被兒子攔住了,“讓爺爺先吃”邊說邊跑到爺爺的身邊說:“爺爺你就先吃一口吧,我們都餓了,您先吃一口我們幾個就可以吃了”,大人們聽了都笑著稱贊說:“這孩子真懂事!”我就是這樣在生活中通過一件件小事將家規家訓無形地滲透給孩子,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理解并遵守家規,成為一個敬老孝親、愛國奮進的好學生、好青年。
每個家庭的家規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段記憶都可能成為家規的載體。
在生活點點滴滴中影響著我們的心靈,塑造著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向前發展。相信在這些良好家規的影響和教育下,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一定是輝煌的、燦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