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應該怎樣做研究?這里所說的研究當然是指教育研究。說起研究,理科教師往往會聯想起嚴格的實驗環境、嚴密的邏輯推導、精確的定量分析。而文科教師則會以為研究就是讀書、找資料、抒發自己的見解。所以,在他們的教育研究論文中,往往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問題。最普遍的是將研究等同于成功經驗,自己比較成功地進行一次教學的嘗試,把經驗體會總結總結,就算是進行了研究;另一種是只憑自己的主觀思考提出一些觀點,或從他人的論述中找出一些觀點,然后從自己或他人的經驗中找出個別的事例加以印證,就寫成所謂的研究文章;還有一種是不知如何設計研究,辛辛苦苦但卻盲目地收集或記錄了許多數據,卻不能分析,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數據去說明問題……那么到底應當怎樣做教育研究呢?
一、對象和特點
教育研究的對象是教育活動,包括教育過程中發生的事件及參與教育活動的人。除具備一般研究活動的特點之外,教育研究還有如下特點:第一,教育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的行為,是一種社會實踐,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觀的需要對研究對象加以孤立、封閉或純化。因此,不能因襲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第二,教育研究中所探討的問題,如學生的智能發展水平,學習的心理過程,學生的行為表現,或老師的教學決策、方法手段,或學校的制度與管理等等,都沒有較為全面的數學模型,無法對其進行完全量化的描述,需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有時甚至是完全定性的描述方法。第三,檢驗結論是否正確的實踐方法,也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是非分明的客觀標準,而與主觀的感覺判斷有一定的聯系。
二、常用研究方式
1.參與式研究
為了要認識或解決教育或教學實踐中的某個問題,以提高或改進教育或教學質量,常常采用參與式研究。此時,研究者不是置身于作為研究對象的教育、教學環境之外,不是設法避免對被研究的對象產生影響,而是參與到有關的實踐過程中去。一方面進行研究,一方面不斷地將研究成果及時運用的實踐中,再及時地收集各種反饋信息,以獲得新的認識,對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新的構思或修改補充。在實踐中,許多教學方法研究在一開始時,研究者本人或參加研究的教師頭腦中并沒有成熟的模式或方法,只有一些理論的觀念或不太清晰的設想。可根據這些觀念或設想去進行教學,同時利用各種方式,如相互聽課、作教學分析、聽取學生意見、與家長座談、進行測驗評估等等,收集對新的教學方法的反應,發現存在的問題,制定出補充或改正的措施。這種研究的特點在于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研究框架不斷調整,課題多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最適宜于教師、校長、教研員采用。
2.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類似于以前提倡的"解剖麻雀"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往往是某一具體的事件、過程或狀況,主要目標在于了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各種因素,它們之間的互相關系與相互作用,以及所起的影響及其程度。例如,要研究高中物理必修課程的實施情況與效果,可以某所學校某個班級或學生為對象,了解影響課程實施的種種因素,如社會輿論、家長壓力、對高考的擔心、課程本身的缺陷等等。在這種研究中,重要的是盡可能如實地了解情況,從而為進一步的分析提供充分的依據。因此,研究者最好不要參與到實踐的過程中去,而要保持獨立的立場。個案研究深入細致,雖然可以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探討,但因工作量大而不可能有很廣的研究面,不易得到比較客觀和合理的認識。
3.文化人類學研究
這種方法常用來研究學校中的各種人際關系,研究學生的行為、思想、作風及這些因素對學生發展的影響。例如,要比較不同班組的學習風氣及對學生學習水平的影響,可采用這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