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定項選擇題
1.下列觀點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有
A.天下只是一個理 B.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創造物
C.世界是絕對觀念的外化 D.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
2.唯物主義的實質和主要內容是
A.外部世界對人和人的意識的先在性 B.外部世界對人和人的意識的獨立性
C.人的意識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 D.人類意識對外部世界的可知性
3.“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這在哲學上表達
A.運動和靜止都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B.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緩慢不顯著的運動
C.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D.靜止和運動是相互包含的
4.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與人類世界相對應的是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
A.自在世界是與人類世界毫無關系的世界 B.人類世界產生前的世界
C.人類
5.實踐是人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過實踐活動人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精神轉換
B.通過實踐活動使客體主體化,通過實踐活動使主體客觀化
C.通過實踐主體把客體信息改變為主體的思維形式和內容
D.通過實踐主體將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產生改造客體的目的、計劃、方法等實踐觀念
6.馬克思說過:“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段話說明
A.動物具有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本領
B.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
C.動物的活動是本能活動
D.人的實踐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7.人的意識的主觀性主要表現為
A.反映形式的主觀性 B.對事物反映的虛幻性和超前性
C.對客觀對象反映的近似性 D.不同主體的意識之間的差別性
10.把握可能性這個范疇,要注意區分以下哪幾種情況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簡單的可能性和復雜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 D.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11.形而上學否定觀主張
A.事物的自身否定 B.外在力量對事物存在性的消滅
C.抽象的否定 D.主觀、任意的否定
12.“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這個論斷表明
A.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 B.現象是由本質決定的
C.現象可以脫離本質而存在 D.透過現象可以達到事物的本質
13.下列方法符合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原理的是
A.抓典型 B.“欲擒故縱” C.“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D.“為了前進而后退”
14.把握辯證否定觀的重要意義是
A.堅信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B.承認新事物中留有舊事物中的因素
C.承認社會發展是在曲折中前進 D.以繼承、批判與創新的態度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15.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在于是否承認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
C.認識起源于經驗 D.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6.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關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C.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
17.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辯證過程是
A.從抽象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 B.從間接經驗到直接經驗的轉化
C.實踐—認識—實踐的無限循環 D.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18.承認“人類的一切認識都具有相對性”是
A.相對主義的觀點 B.詭辯論的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D.懷疑論的觀點
19.“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這說明了
A.在知行關系上,行是矛盾主要方面
B.“知”和“行”是人們認識事物規律性的兩個主要環節
C.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水平高
D.行是認識的歸宿、目的
20.真理和價值的關系表現為
A.追求價值以追求真理為基礎 B.追求真理以追求價值為目標
C.真理和價值的統一是在社會實踐中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D.真理和價值都通過實踐檢驗
21.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主要含義是
A.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客體 B.實踐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C.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D.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
22.在下列社會現象中,屬于上層建筑的有
A.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國家政權 D.社會意識形態
23.“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展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段話說明
A.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社會形態更替的最終原因 B.一種生產關系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
C.無論哪一種社會都不能使生產力充分發展 D.社會形態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24.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因為
A.生產力的發展歸根結底決定了一切社會關系的變化
B.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通過生產關系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
C.生產力直接決定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
D.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制度變革的最終原因
25.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性問題
A.全球問題是科學技術的直接后果 B.全球問題不是科學技術的直接結果
C.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用是主要的 D.必須和諧發展的道路
26.“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這一觀點表明
A.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B.歷史不是神創造的
C.歷史規律的作用的實現離不開人的自覺活動 D.歷史是人的思想史
27.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有
A.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眾和杰出
C.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原理
D.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人類認識總規律原理
28.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反映
A.不同商品之間的關系 B.同一生產部門內部不同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的關系
C.不同生產部門的生產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D.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
29.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它是
A.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 B.商品的社會屬性
C.交換價值的基礎 D.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30.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因素,缺一不可。當生產者把商品賣給消費者時
A.消費者既得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得到了商品的價值
B.生產者既實現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實現了商品的價值
C.消費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卻支付了商品的價值
D.生產者實現了商品的價值,卻讓渡了商品的使用價值
31.就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來說
A.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 B.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C.價值的大小決定于使用價值 D.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關系
32.一切商品都包含著價值與使用價值兩個因素,這是因為
A.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就不會有價值 B.沒有價值的物品,雖然有使用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
C.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D.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就必然有價值
33.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A.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和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B.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中
C.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 D.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
34.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導致
A.商品數量增加,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下降 B.勞動力價值下降
C.必要勞動時間縮短 D.相對剩余價值增加
35.某消費者在下列經濟行為中,屬于貨幣執行支付手段職能的有
A.購買商品房,合同約定房價30萬元 B.按合同約定,第二年
C.繳納房屋契稅9000元 D.支付車庫租金200元
36.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因素主要有
A.進入流通的商品數量 B.商品的價格水平
C.商品價格總額 D.貨幣流通速度
37.恩格斯指出:“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才能得到貫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這就是說,只有通過競爭和價格波動
A.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才能實現 B.商品才能實現等價交換
C.價值規律才能表現出來 D.價值才能決定價格
38.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它可以
A.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 B.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支付手段職能
C.充當儲蓄手段 D.按一定匯率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兌換
39.關于信用貨幣的說法正確的有
A.信用貨幣以信用關系的發展為基礎,直接從貨幣的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和發展起來
B.信用貨幣包括銀行券、期票、匯票和支票等
C.信用貨幣使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復雜化,增加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D.信用貨幣的出現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活躍和發展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關系
40.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就是要
A.利用價格杠桿,調節供求,使社會資源配置趨于合理,經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B.不斷采用新技術,加強管理,降低成本
C.堅持市場導向,調整
D.鼓勵公平競爭,反對壟斷行為、地方保護主義及各種不正當競爭
41.在商品交換中,實現了
A.使用價值的交換 B.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解決
C.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換算 D.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矛盾的解決
42.下列例子中貨幣充當支付手段的有
A.在某商店一臺電視機標價1000元 B.某消費者得到工資和獎金
C.某消費者還欠別人的錢 D.某消費者在每月底用現金繳房租
43.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
A.社會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價格水平成反比
C.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D.商品的價格水平成正比
44.反映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程度的公式有
A.剩余價值/可變資本 B.剩余價值/全部預付資本
C.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D.剩余勞動/必要勞動
45.平均
A.解決了勞動價值論和等量資本獲得同量利潤之間的矛盾 B.闡明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
C.說明了整個資本家階級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D.揭示了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的實質
46.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獲得平均利潤的職能資本是
A.產業資本 B.銀行資本 C.商業資本 D.農業資本
47.在數量上相當于平均利潤的剝削收入是
A.產業利潤 B.商業利潤 C.銀行利潤 D.地租
48.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地租理論認為級差地租
A.產生的條件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高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
B.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優劣等級差別
C.產生的原因是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D.產生的原因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
49.土地價格
A.是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 B.是資本化的股息
C.是資本化的地租 D.與地租成正比
50.馬克思指出:“真正的礦山地租的決定方法,和農業地租是完全一樣的”。這說明,礦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的形態有
A.絕對地租 B.壟斷地租 C.級差地租 D.以人身依附關系為基礎的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