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感冒發燒了,到醫院就診,很多時候醫生會讓寶寶查血做血常規,有時家長心疼寶寶被扎手采血,會抱怨:“血常規有必要做嗎?”“直接治療不行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寶寶做血常規的那些事。
1:孩子生病必做血常規嗎?
A:血常規化驗屬于輔助診斷,不是孩子一生病就必做的檢查。比如在感冒或流感初期,驗血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感冒流感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沒用,血常規對治療沒有幫助。但如果患者發燒4-5天沒有退下去,或者精神、呼吸愈來愈差,這時候就需要驗血。如果白細胞很高,就要考慮有沒有肺炎等并發癥。
2:什么時候驗血,數據是最準確的?
A:孩子出現發熱等情況一般24小時后,血常規才能有所反應。建議發熱24小時候再進行血液檢查。千萬不要先行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誤導診斷。通過觀察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較為可靠。
3:在寶寶采血前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A:一般在采血前應讓孩子處于靜止狀態,避免有劇烈運動,比如跑跳等。激烈的運動后,應該靜止15-20分鐘再采血。另外在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要注意保溫,保證末梢的血液循環比較通暢,這樣也有利于采血。
4:做了血常規就能認定出孩子生了什么病嗎?
A:血常規化驗不是定性診斷試驗,結果必須結合臨床分析才有意義,很多應激都可以造成白細胞和CRP的升高,容易和細菌感染混淆。
5:如果化驗單上白細胞總數增多,是否就應該給孩子使用抗生素?
A:僅憑借一個白細胞數目不夠準確,在檢查白細胞數目時還要進行白細胞的分類。
6:化驗單上有標注箭頭的項目,都表示超標了嗎?
A:兒童的正常值不同于成人,兒童還在不斷地生長發育中,每個階段的正常值都不同,有別于成人,而血常規化驗單上,所有參考值都是成人標準參考值,所以,家長看來有很多指標不在參考值內。
7:如何解釋血常規中白細胞的檢測結果?
A:要結合孩子年齡和癥狀來分析,孩子又吐又拉,查出來的白細胞計數肯定高于正常,這是由于血液濃縮造成的,建議糾正脫水后再復查。
8:去驗血之前,在家里怎么判斷孩子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A:細菌感染的表現:
1、退燒后精神很差。
2、體溫忽上忽下。
3、喉嚨有發炎癥狀,紅腫有膿包。扁桃體表面不平整,暗色。
B:病毒感染的表現:
1、有熱度,但精神依然很好。
2、體溫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燒藥,依然會反彈很高。
3、扁桃體上有皰疹、表面光滑色鮮
4、常伴皮疹
9:血常規報告單中常見項目解析。
(1) 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N%)
是判斷細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標。白細胞高,同時淋巴細胞高,并不能說明是細菌感染;只有同時中粒細胞高,才可能考慮細菌感染。普通細菌感染也未必用抗生素,只有嚴重細菌感染(白細胞超過至少15),中性粒細胞超過80%,才需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表現,再結合化驗決定。
簡單判斷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可以看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
如果有感染癥狀,WBC和N明顯增多,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WBC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但是,白細胞特別高也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如淋巴細胞顯著增多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2 )血紅蛋白測定(Hb)
是判斷貧血的常用指標。
感染疾病期間,HGB 通常會有所降低,如果懷疑貧血可考慮在疾病痊愈后復查。如果HGB 確實明顯低于參考值,醫生會結合其他指標或檢查,判斷是否存在貧血,是何種類型的貧血,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3) 血小板計數(PLT)
是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標。如果血小板明顯減少,考慮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需進一步查明原因。部分孩子血小板計數高,提示可能病情嚴重。很多反復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數值都是400萬、500萬。
(4 )嗜酸性粒細胞(EOS)絕對值
是判斷孩子是否過敏的指標之一。報告單中都有正常值,如果孩子的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往往提示孩子存在過敏性疾病,也可能為寄生蟲感染。
(5 )淋巴細胞絕對值
淋巴細胞主要通過分泌抗體來對抗病毒的。如果這個值高出正常值,就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出生4-6天至4-6歲以前,正常孩子血液中就是以淋巴細胞為主;出生后4-6天前和4-6歲后才以中性細胞為主。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