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兩天,蓉城的氣溫突然驟降,從十一、二度陡降至二、三度。這都不說了,尤其是那蒙蒙細雨加撲面的寒風,行人都不由豎起衣領,加快了腳步,家家戶戶的空調也立即開足了馬力。面對這樣的驟冷,我家陽臺的小花園自然也是一片凋零了。
新年的第二天,孩子們決定給它“理個發”——修剪修剪;也給那個兩米見方,有二十多條小金魚的小水池換煥水。八歲的小孫孫一馬當先:“我最喜歡的就是體育課和勞動課了!”他興奮地嚷嚷著,拿起小抄網就準備撈小魚了。
“哇,奶奶,您看,好漂亮??!”忽然,他指著角落里的一盆花,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大叫起來。
“啊,梅花!”可不是嗎!我也甚感吃驚。入冬以來百花凋零,小花園也去得少了,放在水池角落的這盆梅花早已被我遺忘。不料她竟默默地“凌寒獨自開”了!紅紅的花苞綴滿枝頭,綻開的花朵爍爍生輝,在一片枯枝敗葉中尤顯盎然生機。
“這就是梅花嗎?”小孫孫詫異地問。全家人都圍攏過來。兒子把花盆搬到一個高腳凳上,那花姿、那色澤愈發令人嘆賞。小不點湊近前去使勁嗅:“嗯,好香呀!——我都會背:《梅花》宋 王安石”他立馬站得倍兒直,像登臺表演似的背誦起來: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稚嫩的童音清脆悅耳,傍著盛開的紅梅,紅撲撲的小臉亦如一朵盛開的梅花。“哇,好棒??!”全家人都拍起手來。
看著小不點可愛的模樣,我不由想起他參加班級風采展示(每周星期一第一節課前,各班輪流表演)的攝像:在大操場的主席臺上,在凜冽的寒風中,全班四十個小娃娃一起伸胳膊踢腿,扭動著小屁股,歡快地舞蹈。那張張紅紅的笑臉,不就像這朵朵綻放的梅花嗎!
啊,可愛的小娃娃,祖國的希望之花!我立馬舉起手機拍下了“小不點和梅花”,并立即分享到朋友圈。果然贏得了大伙的點贊。
說來也巧,前些天有朋友剛發過一個帖子:“十大名花,萬萬沒想到第一名竟是她”說的就是梅花。只是,這“萬萬”二字,用得也……太夸張了吧。梅花的高居榜首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在我的記憶中,她就是我國的國花呀。我接著百度了一下,原來:“目前中國還沒有明確的國花。清朝時,我國曾以牡丹為國花。民國時,我國曾以梅花為國花。但我國正式成立后,并沒有明確的確立國花?,F在呼聲比較高的花兒是梅花和牡丹。另外,還有人提出一國雙花(牡丹和梅花)以及一國四花(梅蘭竹菊)的方案?!薄姟痘ò倏啤贰5?,即便國花尚未“明確的確立”,梅花顯然已是出鏡率最高的了。
我不由突發奇想:何不馬上搞個投票活動,為梅花投上一票呢!——尤其是在防疫抗疫的當下,其不畏嚴寒,欣然怒放的堅強,不正是國人抗疫制勝的形象嗎!驀然想起了鄧麗君演唱的《梅花》:
“梅花梅花滿天下
越冷它越開花
梅花堅忍象征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國花”
是??!梅花,國花;當之無愧,譽滿中華!在疫情如寒流的當下,我們不正是需要這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嗎!
千百年來,在國人眼中,梅花不僅是一種花,更是一種品質的象征。逆境中不屈不撓、自強不息;順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不論順境還是逆境,不論是國泰民安、還是兵禍連年,梅花總有一些特質能為古人帶來慰籍,帶來溫暖,帶來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梅花精神歷久而彌新。古往今來,詠梅的詩詞更是舉不勝舉,其數量之多,足以讓任何一種花卉望塵莫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詩經》中就有“山有佳卉,侯粟侯梅”的描梅詩句。歷唐至宋,寫梅之風更相沿成習,其中尤以宋代為盛:有學者統計,宋代詠梅詩詞的總量,是此前歷代詠梅詩詞總量的近五十倍。蘇軾、陸游、范成大、陳亮等都有大量詠梅佳作傳世;而王安石的那首《梅花》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而且已選入了小學二年級的課本,這不——已被我家八歲的小不點背得滾瓜爛熟……啊,梅如國魂,代代相承——“雛鳳清于老鳳聲”。我不由信口而成:
紅梅凌寒綻芳華
合家歡聚夸娃娃
千秋萬代一脈承
愛國愛家愛梅花
紅梅迎春,抗疫制勝——無論梅花是否當選,她,已然是我心中的國花。
附:小園紅梅組圖
(一)
(2022年01月02日攝于我家陽臺)
(二)
(2022年01月09日攝于我家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