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看著簡單,實則卻另藏著深意。而有些問題,雖看著復雜,卻無非一句話點透窗戶紙而已。就比如《水滸傳》中的這個問題:在十字坡,當武松抱住孫二娘,將她按倒在地時,為何孫二娘的老公,張青不幫忙?
想徹底搞明白,就先要說說《水滸傳》這部書中,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精妙之處了!
其實,《水滸傳》寫得相當精妙,而武松身為《水滸傳》里重要的好漢,施耐庵老爺子在他身上花費的心血,不比主人公宋江差多少。就說,武松在十字坡的這段遭遇,恐怕許多人都突然發現:正氣滿身的武松,咋突然變得這么壞了?
明明他能秒殺孫二娘,卻裝醉把人家壓住身下。孫二娘那模樣,如何比得過風情萬種的潘金蓮?莫非武松的口味很特別——關于這樣的疑問,筆者在網上見過很多。而這個問題也是屬于這一類,只不過是讓站在張青角度進行剖析。
不過,筆者卻想先反問一句:為何武松會來到十字坡,進入孫二娘的黑店?
答案就是,因為他嫂子潘金蓮,引誘武松不成,心理起了變化,后來跟西門慶勾搭在了一起,害死了武大郎。武松為了給哥哥報仇,怒殺潘金蓮和西門慶,被發配至孟州途中,來到了這里。
關鍵詞有兩個:大哥和嫂子。因為就在隨后,武松就在這里,跟張青結義,張青成了武松的大哥,而孫二娘成了他嫂子。
這叫啥?武松剛失兄嫂,又得兄嫂,卻是別樣滋味!看出《水滸傳》的精妙來了吧!那么為何要如此設置?在筆者看來,有兩個原因!
其一:親情需要
對于武松來言,張青和孫二娘,如何能跟武大郎和潘金蓮相提并論?武松只不過,形式上得到了補償罷了。而武松之所以同意結拜,恐怕就是因他需要親情的慰藉,這是人之常情!
親情的最大作用,從來都是證明自己活得有意義。比如,許多父母為了孩子而操勞。還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管仲,他之所以最初他貪生怕死,又貪財啥的,是因為他要贍養老母親。這些都可以劃歸到這種作用之中。
武松也是如此,所謂有,總比沒有強一點,起碼形式上,自己的人生是完整的。因為古人的結義,可不是鬧著玩的,一個頭磕下去,就意味著成了兄弟親人了。
其二:反襯潘金蓮和武大郎
潘金蓮和武大郎的婚姻狀況是,女強男弱。孫二娘和張青的婚姻狀況,也是如此。
潘金蓮和孫二娘,都是“狠人”。一個親手毒死老公,一個開人肉包子鋪,而武大郎和張青,則相對來言比較善良——這是相同點。也就是說,家庭結構等大框架,等于是相同的。
不同點僅在于,孫二娘沒潘金蓮漂亮。而張青則比武大郎,更像個男人。
如今,再來看武松,他拒絕嫂子潘金蓮勾引,卻在這里把嫂子孫二娘壓在身下,這是不是一種反襯或說補償呢?
再說明白些就是,武松也是有血有肉,有需求的人,他不是“不近女色”,因此有了十字坡這一幕的鋪墊,后面當他得知張督監要把玉蘭許配給自己時,為何變得那么興奮,也就順理成章了。這是不是《水滸傳》的精妙?雖從來不寫人物的心理變化,卻通過這些橋段設置,用白描的手法,反應而出。
懂了以上這兩點,其實最后這個疑點:為何張青不幫忙,也就非常好理解了,也是兩點原因。
其一:張青根本來不及幫忙。在《水滸中》中,寫得清清楚楚,如下:那婦人被按壓在地上,只叫道:“好漢饒我!”哪里敢掙扎。只見門前一人挑一擔柴歇在門首。望見武松按倒那婦人在地上,那人大踏步跑將進來,叫道:“好漢息怒!且饒恕了,小人自有話說。”
當時情況是,就孫二娘和伙計們在場,被武松“反殺”后,張青這才趕來,已經來不及阻止和幫忙了。老婆如今性命堪憂,身為老公的張青,如何敢莽撞行動?因此他才喊手下留情等。
其二:若張青在場,也就不會發生這一幕。事后張青曾解釋,他雖管不住老婆,卻提出過要求:三等人不可壞他。其中就有過往的囚犯,因為“中間多有好漢在里頭”。而孫二娘卻是“壞事的婆姨”,沒有聽從,這才引來武松的反殺。
同時,僧道也不能殺。魯智深就曾著了道,差點也被孫二娘給殺掉。還有一位頭陀,最終武松的戒刀,一身行頭,就是人家的,為這事張青也是后悔不迭,認為那頭陀是條好漢,死在老婆手中太可惜。
因此,張青若在場,根本就不會發生沖突和誤會。再者言,老婆這么能“壞事”,被武松教育一下,未必不是好事。這其實也是張青的心思。畢竟,武松并沒有侵犯孫二娘,而是戲弄,這點武松也解釋了。
所以張青不是不幫忙,而是幫不上。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這一段堪稱是武松情感的轉折和補償罷了。同時也為后面武松殺玉蘭,徹底摧毀武松情感,從此變成冷血頭陀,打下了伏筆——所謂從打虎英雄,到人間囚徒(身體和感情),直至出家人(行者),而兄嫂問題(家庭問題),則是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