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生在皇室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但卻不知道皇家的成員身上背負的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而且自己的命運做不了主,有時生死就在一剎那,難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很多公主亦是如此,難以善始善終。
在 唐朝 時期就有一位公主,她17歲的時候死于難產血崩,她是 唐中宗 的第七女,永泰公主。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公元701年,永泰公主死于洛陽,年僅17歲。根據墓志銘記載, 李仙蕙 因難產而死。
據史書記載,永泰公主因議論武則天與張易之、張昌宗的丑事而被武則天'杖殺'(也有賜白綾死的說法)。唐中宗即皇位后,追封慘死的女兒為'永泰公主',并于公元705年將 永泰公主 與其丈夫合葬于乾陵東南。
永泰公主墓,在乾縣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 唐高宗 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時年僅17歲。后與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
關于永泰公主之死,《資治通鑒·則天順圣皇后》中說'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 張易之 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殺。
公主去世之后,皇帝為他的離去非常的傷心,就為他修建了一座非常豪華的皇陵,將他和武延基一起合葬的乾陵中。
永泰公主墓 于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 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此墓曾被盜過,墓道中有一處留有盜賊進入的痕跡。出了墓道,可從墓的兩旁道路直上墓頂,在墓頂上可看到臨近的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還有陳列室,存放出土的隨葬品。
據史料記載,永泰公主深受唐中宗的喜愛,而且在婚配的年紀的時候就被許配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成婚不久,公主就死于難產。但是人們對他的死因議論紛紛,因為她的丈夫在死前一天就被殺害了。很多人猜測,公主或許是得罪了什么人,才惹來這樣的結果。
千年之后,人們打開他的陵墓,卻發現墓中并非只有他一人,還有一位男子。專家們發現。古墓中有很多精美的陪葬品,墓室裝飾的也很豐富,壁畫雕刻的工藝水平也很高。除此之外,在墓室中還有一副骨架,但據專家考證后發現,他并不是唐朝時期的人。
而且根據墓室的狀況,專家們推測這位男子應該是一個盜墓賊。他的身邊還有一把斧頭,身邊還散落著一些陪葬品,
可以推測,這位男子他應該是盜墓活動之后被團伙拋棄,永遠的留在這個墓中。
這個 盜墓賊估計是個新手。
在盜墓早期,人們只是出于偶然的原因進行陵墓的盜掘。但是,隨著厚葬的風行,盜墓活動逐漸發展成為了具有專業首發的隊伍。那么,老練的盜墓賊是怎樣盜墓的呢?
有些盜墓賊有著常人不能及的嗅覺功能,只要用鼻子一聞,就可以根據泥土中的氣味判斷墓葬的年代和是否被盜掘過,甚至可以準確地區分出漢唐墓葬與明清墓葬。因為漢代的墓葬一般是沒有什么氣味的,而明清的墓葬則氣味較重,因為時間較晚而且大都是磚石結構。
一般情況下,西周墓埋藏很深,要想在短時間內盜掘有很大的難度。漢墓結構強度低,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基本都已經塌陷了,墓室內灌滿了土。
盜墓賊一旦確定了墓葬的年代,就已經基本上對整個陵墓的內部了如指掌了,因為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根據這些規律,就可判斷出墓室結構、陪葬品的擺放規律、主墓室中有什么、耳室中有什么等。
專業盜墓賊一般采用挖洞的方式來盜墓。這種方式極為隱蔽,不易被發現。
選擇一個精確的盜洞位置很重要,不僅可以縮短工期,還能避免碰上什么堅硬的東西無功而返。盜洞要盡量靠近棺槨的位置,這就要求盜墓者要對棺槨的位置詳細地定位。如果棺槨靠近墓門,盜洞就要向墓門的方向打,如果棺槨靠近墓墻,盜洞就要貼近墓墻打。
盜墓賊先打一段豎井,深度直達墓底,開鑿一條橫井直接通到墓葬的正下方,再向上打一段豎井,然后深入陵墓獲取寶藏。通過這種方法盜掘的陵墓很難被別人看出來,墓的墻壁、頂部都沒有任何的破壞,但是里面已經空空如也了。
盜墓賊一旦開始打洞,工期短則一兩個月,長則半年。這些時間里,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洞里。旁人就是在洞口經過,也不會發現他們。
很多技術高超的盜墓賊首先想好退路,防止被困在墓中。這個在墓中被困死的盜墓賊顯然是個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