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綠茶好比十五六歲的姑娘,清新 、甘醇;
紅茶就像二十四五歲的女子,甜醇、 芬芳;
而巖茶就如三四十歲的女人,有回味、有內質、有神秘。
要問冬天喝什么茶最佳,那必是武夷巖茶為首。為什么說是飲“巖茶”的好季節?
因其祛濕驅寒之功,卻也是因其醇厚而芬芳,恰似含藏著明媚的春日陽光。
開展本次茶會緣由?
關潔婷老師十月在武夷山進修學習,帶回的不僅有好茶,還有大量的武夷巖茶知識與大家分享;
好茶與知識,一蹴而就。
為什么要用評茶的方式打開武夷巖茶分享會?
茶葉審評是一門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技藝;
審評不僅能更加準確、專業的去了解一款武夷巖茶,還能從中獲取到日常品茶生活中獲取不到的巖茶知識;從而應用到往后的事茶生活中。
傳授專業茶知識、傳播茶文化;
這些一直以來都是怡臻原茶文化舉辦茶會的目的。
接下來茶會知識點來啦!
武夷山地處東經118度、北緯27度附近,平均海拔達六百多米,是屬中海拔地區。
武夷山境內東、西、北部峰巒疊嶂,群山環抱,中南部較為平坦,是山地丘陵區,屬于中亞熱帶地區。
按地理學來說,武夷山隆起于崇安盆地之上,溪谷縱橫、巖崖重疊,九曲溪橫貫東西, 最高的海拔達到750公尺,而最低處則不到200公尺,地形較為復雜,是屬于典型的丹霞地形。
巖石是由頁巖,礫巖,石英班巖,紅沙巖等巖石所構成,而巖石表層以紅壤、黃壤為主。
在茶會上體驗巖韻:
人們喜歡巖茶, 其實也就喜歡那股“巖韻”。然而, 怎么去理解“巖韻”, 尤其在感官上如何體驗?
當代茶學泰斗張天福先生指出:所謂“巖韻”, 其品質特征應具備體現:第一品種香顯;第二茶湯里也有該品種的香氣, 即香、味相結合;第三品飲后有回味 (喉韻) , 余韻猶存, 齒頰留芳。
茶會重要知識點:巖韻的體驗更注重于茶湯中的滋味。
正巖產地武夷水仙與半巖、洲地茶的區別:
在于正巖產地的香高味醇厚, 回甘快、強, 喉韻好, 持久力強, 正巖茶湯內含物質豐富, 耐泡, 一般5~6泡茶韻味不減, 水中有香, 香中有韻, 巖韻特顯為最優;
洲地的茶味醇欠厚, 湯色稍深, 茶湯 (水底) 薄, 無巖韻;半巖茶香平正, 味醇和, 有砂糖味, 巖韻不如正巖茶顯。
還有這些茶會上的專業審評術語你都記住了嗎??
茶會茶樣科普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茶。
不同產地的武夷巖茶在感官品質、水浸出物、茶多酚類等上有一定的差異。
武夷巖茶有正巖茶、半巖茶和洲茶之分。
正巖茶產自武夷山景區內部, 以“三坑兩澗”茶園為代表的區域;
半巖茶來自三坑兩澗等核心茶園以外、九曲溪之內的區域;
洲茶則產于景區以外的武夷茶園。
正巖茶香高味濃、醇而不澀, “巖韻”深厚, 其品質顯著優于半巖茶和洲茶。
然而,早在2002年“巖韻”的明顯與否就已被作為檢驗武夷巖茶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茶會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