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原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活躍在遼河一帶水草豐美的游牧區域。
唐朝末年,生活在關外的契丹民族突然強大起來。他們吸收了大量因戰亂而逃亡關外的漢人、學習了先進的漢文化,開始由落后的部族狀態轉變成為封建帝國“遼”。
公元916年,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在臨潢建立了遼朝/遼國,最初定國號為“契丹”,后來改稱為遼。
遼國在最強大時,一度統治著中國東北與蒙古高原地區。從11世紀開始,遼朝、北宋、西夏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勢。
三國之中,遼國的軍事實力最強,實行尊儒崇佛的政策;而北宋的經濟實力最強、人口最多,但軍事實力一般;西夏的國力最弱,經濟脆弱,鼎盛時也僅有300多萬人口,但軍事實力也很強。
對于契丹人將國號定為“遼”的含義,曾有記載描述為:
“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大金不變不壞。”
由于北宋王朝喪失了燕云十六州與長城,所以僅僅能夠統治關內的地區,而關外的廣袤土地都處于契丹人的統治之下,前后長達兩百余年。這一時期,契丹人的威望與版圖均達到了歷史上的鼎峰。
時至今日,俄羅斯語之中的“中國”一詞就來自于“Китай(契丹)”的翻譯,而某些阿拉伯國家也以“契丹”來稱呼中國北方。
《遼史·太祖本紀》稱:吾修文物,彬彬無異于中華。
不過,強大的遼朝在12世紀左右走向滅亡,取而代之的新興的女真族(金朝/金國)。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在黑龍江省內建立金國,隨后用了將近十年時間消滅遼國。
遼國的“統治核心”、五京地區悉數落入金國女真人手中,分別是上京臨潢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
契丹的首領、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因為昏庸無能而亡國,最后成為金國女真人的俘虜。
在1125年遼國滅亡以后,契丹民族的名號也分崩離析,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元史》:“遼以釋廢,金以儒亡。”
直到近代以來考古學家的新發現,才確定契丹的后裔原來一直都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根據《史書》記載與現代DNA對比技術,大致可以確定契丹人在遼國滅亡以后的去向有三點。
第一、融入女真族,后來也逐漸漢化
契丹族與女真族原本是不同的兩個民族,不過女真人的金國在消滅遼國以后,也吞并了遼國的故土。絕大部分契丹人選擇了歸順女真,成為金國的子民。許多契丹貴族投降金國以后,都在金國擔任過高官。
在金國消滅北宋的戰爭中,也曾大量使用契丹族、奚族的武士作戰。這部分契丹人跟隨女真人征服中原,與漢人雜居,經過百余年的演變,逐漸融入漢族之中,所以不再保留“契丹”的名號。
第二、跟隨耶律大石西征,后來逐漸伊斯蘭化
《遼史》記載:契丹貴族耶律大石不肯歸順金朝,率領契丹騎兵百余人西逃,一路人不斷聚攏遼國舊部,最后得到部眾萬余人、牲畜數十萬。
耶律大石以這部分兵馬為根基,不斷擴大實力,在新疆、中亞等地建立了西遼王朝。
這部分契丹人跟隨耶律大石西征,把契丹的民俗帶到了遙遠的西北。
13世紀時,蒙古帝國興起,而西遼因為長期與阿富汗古爾王朝爆發戰爭、實力大減,最終被蒙古帝國所滅。殘存的契丹人紛紛遁入中亞,大多成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徒)。
第三、遷徙到云南或東北邊遠地區,變成其他民族
除了跟隨女真人進入中原以外,還有一些契丹人留在的東北,被金國以及后來的蒙古帝國派到遙遠的邊境駐守。
這部分人與其他民族融合,變成了后世的“達斡爾族”。經過DNA對比,參考遼代古墓的契丹人遺骸,專家發現達斡爾族最接近歷史上的契丹人。
達斡爾族是東北的少數民族,習慣聚族而居,習俗也與歷史上的契丹族非常相近。據統計,達斡爾族同胞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的達斡爾族自治區內。由于他們體格健壯、運動基因發達,所以擅長曲棍球運動。
此外,我國云南省境內也發現了契丹族后裔的身影。云南境內的蒲滿人就是歷史上的契丹后裔,約有15萬人生活在云南。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協和醫院、社科院、云南民委、內蒙古民委對此進行過調查,將蒲滿人的DNA與契丹人DNA進行對比,發現兩者高度吻合,由此認定他們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契丹民族的后代。
可是,契丹原本是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什么會來到萬里之外的云南呢?
專家推測,在歷史上蒙古人興起的時候,忽必烈曾經帶領一部分契丹軍隊南下進攻大理國(古時候的云南政權),所以這批契丹人的后裔就留在了云南境內負責防守和屯墾,他們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蒲滿人。
公元1253年,蒙古帝國出兵攻滅大理國,后來元朝將其設為云南省,而契丹后裔就留在云南生活。
參考資料:《遼史》、《金史》、《劍橋中國史》、《達斡爾族的民風民俗》、《云南少數民族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