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映我國歷代疆域變遷的歷史地圖中,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最權威,影響力也最大。
有些人說譚版是地圖開疆,那其實是沒明白或者不認同譚版所定義的“歷史上的中國”這一概念。
譚其驤先生所定義的“歷史上的中國”是這樣的:
“18世紀50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后,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中國”范圍,以乾隆統一西域后的清朝版圖為準(1759-1840年)。
所以,在歷代疆域圖中只有清朝中期的地圖是一種顏色,而之前五顏六色的則是中國境內的不同政權,不止是中原王朝。
中西之交,古今分途。
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國就結束了古代,也結束了自身演變的歷史。
所以,以清朝中葉的版圖為“歷史上的中國”范圍比較合理。
這一觀點,也被稱為“版圖中國論”。
關于這一點,有些人是不了解,有些人則是不認同。他們認同的是“文化中國論”,也就是將中國史等同于漢民族的歷史。
然而,無論是“中國”還是“漢民族”,在歷史上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后來,隨著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中國一詞遂又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文化概念。
南北朝時期,鮮卑人的北朝占據了“中國”,而衣冠南渡后的南朝則認為自己才是華夏正統所在。
于是,北朝稱南朝為“島夷”,南朝稱北朝為“索虜”,哪一個才是正統?
最后,唐朝君臣修史時告訴我們——南北皆為正統,都是中國,這便是“南北朝”這一概念的由來。
唐亡之后,我國進入了一個大南北朝時期,南朝北朝的界線北移至長城~陰山一線,這又是以“遼宋金”為代表的一個大分裂時期。
與唐朝一樣,元朝統一天下之后修史,以南北三朝——遼宋金均為正統,“中國”的范圍再次擴大。
所以,中國這一概念在古代史是發展變化的,其成為整個王朝的代稱是在清朝,成為我們國家的國號是在民國。
先秦時期,長江以南是百越、百濮的世界,至秦始皇南征百越才逐步納入中原王朝的范圍。
長江以南,在秦漢之后毫無疑問是中國,但之前卻不是,我們顯然不能刻舟求劍,百越的歷史也肯定是中國史的一部分。
漢民族的形成,是在漢朝。這一時期的漢人不僅包含了中原華夏族,也包含了南方的百越。那么,是不是此后漢民族的組成就不再變化了呢?也不是。
與“中國”的概念一樣,以“文化”來區分的漢民族在漢朝之后又有兩次演變。
其一,是漢亡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我國的一個亂世,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
隋唐重新統一天下后的漢民族,便包含了此前的“五胡”,尤其是鮮卑人。
鮮卑人的北魏~北周,更是隋唐的根基。
其二,是唐亡之后的“大南北朝”——遼宋金時期。
這一時期,因為趙宋對外的孱弱,由于話本小說的普及,漢唐時期的“天下觀”開始讓位于兩宋時期的“華夷之辨”,“中國”只是局限于燕云之南嗎?
設若這一局面一直發展下去,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概念說不定會在我國提前產生。
不過,這一亂局最后被元朝終結。
元朝之時,我國北方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均稱為漢人,漢民族這一族群的范圍再次擴大。
因此,漢民族的區分在歷史上也是發展變化的,其最終寫到身份證上要到新中國的成立。否則,許多今日劃分的民族會和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一樣融入漢民族。
綜上,我覺得譚其驤版的歷史地圖和“歷史上的中國”的概念,更有助于理清今日中國的形成。漢民族在今日中國的形成過程中無疑居于核心的地位,但中國史也確實不等于漢民族的歷史。
在我國古代史上,元朝的作用其實堪與秦朝相提并論。兩朝都起于邊陲,秦朝統一了長城以內,將郡縣制行于天下;元朝則統一了長城內外,并開創行省制,沿用至今。
“大一統”始終是華夏文明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我國的農耕地區的統一由漢民族完成,而農牧兩區的統一則由游牧民族完成。
這是我國數千年歷史的兩條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