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里的太子可以說是距皇位最近的人。但也正是因為投的這樣一個“好胎”,很多時候“太子”的位置反而成了他們不幸的來源。
1,造反失敗的太子劉據。
劉據(前128年—前9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嫡長子,漢宣帝劉詢祖父,母為皇后衛子夫。
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后,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兒子。直到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漢武帝寵幸的夫人衛子夫在生下三位公主之后,為時年29歲的漢武帝劉徹誕下第一位皇子,漢武帝異常欣喜。漢武帝冊立衛子夫為皇后,赦天下 。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漢武帝將時年7歲的長子劉據立為皇太子 ,并大赦天下。
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漢武帝嫌他沒有自己的影子。后來漢武帝所寵幸的王夫人生了皇子劉閎,李姬生了劉旦、劉胥,李夫人生了劉髆,加之時光流逝衛皇后逐漸老去,武帝對皇后的寵愛逐漸衰退,這時間一長皇后和太子逐漸就有了危機感。再加上漢武帝也是個長壽的主。劉據就只能一直做太子,這時間長了難免就會出現閑言閑語,什么太子等急了想早日做皇帝啦等等。
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劉據被奸臣誣陷,說太子用巫毒之術來詛咒漢武帝。晚年的漢武帝身體欠佳不由得有些信了。這使父子倆關系越來越差,再有奸臣從中作梗。迫使劉據起兵造反。最后劉據兵敗被捕,被迫自殺。自劉據死后其妻史良娣、長子劉進、子婦王翁須、女兒(皇女孫)皆在長安遇害。
2,作死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母為文德皇后。
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于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的名字。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恒山王。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據史書記載,李承乾小時候頭腦聰明,思維敏捷。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
公元635年(貞觀九年)正月,李承乾娶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皇禮給每一個人。五月,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進朝旁聽國家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干得相當出色。六月,朝臣懇請太宗上朝聽政,唐太宗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三月,李承乾的嫡長子李厥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將所有在押的犯人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的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宴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東宮。
自打長孫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就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開始不學無術,并開始交一些狐朋狗友。甚至有傳聞他竟然寵幸男寵。此時的李承乾非但聽不進去老師的教誨,甚至還因為老師進諫告狀而惱羞成怒,試圖殺掉老師。太子詹事于志寧多次上書給太宗,李承乾惱火不已,便直接派遣刺客去刺殺于志寧。還好刺客關鍵時刻于心不忍,放棄了刺殺,于志寧這才逃過一劫。
李承乾的種種作為,讓曾經望子成龍的唐太宗感到失望透頂。于是唐太宗把更多的關愛傾注到了第三子李泰身上,給了李泰諸多特權,其待遇與太子都不遑多讓。這些行為引起了李承乾的強烈不安,終于在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在李元昌的攛掇下發動政變,試圖刺殺三弟李泰,并起兵逼宮。
一個近乎歇斯底里的瘋子發動的政變自然失敗了,李承乾被貶為庶民,連帶著諸多大臣被斬殺。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公元645年,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并葬之以國公禮。
3,空有運氣、身體拉胯的大明太子朱標。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標出生在太平商人陳迪家中。朱標出生時,父親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今南京),長子的出世,給酣戰中的朱元璋帶來了莫大的欣喜。
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并立朱標為世子。1367年朱元璋令十三歲的朱標赴臨濠祭拜祖仙,希望借機訓練他將來為人君的本領。臨行前朱元璋對朱標說:你生長富貴,習于安樂。外出沿途瀏覽,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活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到老家后,要認真訪求父老,以知我創業的不易。
公元1371年,朱標與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1374年,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出生。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這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就命令今后一切政事讓太子和他一同處理。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從此朱標開始學習并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在這過程中,他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眾多原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公元1391年,朱元璋有遷都西安的想法,于是命朱標去巡視陜西。朱標自從視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間還向朱元璋上書關于籌建都城的事。
公元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標病死。朱標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八月,將他祔葬在孝陵東側,謚“懿文太子” 如果朱標身體康健,可能大明后來就沒那么多事兒了。
4,半輩子都在做太子的愛新覺羅胤礽。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燁第二子,母為仁孝皇后。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
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 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有較高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際,先后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太子心思縝密,不負眾望。“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滿意。
康熙為了培育太子,還打破自古以來封建國家有關皇帝和儲君之間的規矩,破格樹立胤礽的權威。如他讓太子結交江南士紳的代表人物,讓皇太子的聲威遠播南方,甚至還示意太子可以與外國的傳教士往來,而大清皇太子的言行舉止給眾洋人留下極好的印象。由此觀之,胤礽的個人修養很高,他很尊重外國人和外國文化,因此在這些傳教士面前表現了一個大國儲君應有的涵養與風采,既給皇父掙足了面子,又體現了禮儀之邦的風范,也難怪當時的歐洲人崇尚中國文明,尤其是儒家禮義。
后來發生了一件事,也是這件事讓康熙寒了心。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噶爾丹的時候,因為惡劣天氣影響,患上了較為嚴重的疾病。以至于到了“朕躬抱疾、實難支撐”的地步。康熙皇帝的這次患病,甚至直接影響了首次親征噶爾丹的結果。在患病以后,思子心切的康熙皇帝命令皇三子胤祉陪同太子胤礽前來侍疾,可是胤礽是怎么做的呢?
康熙皇帝病情如此嚴重,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胤礽竟然“略無憂戚之意、見于詞色”,這讓康熙皇帝非常的寒心。一氣之下把他趕回了皇宮。
這件事之后,康熙這個皇太子就心生芥蒂。我們都知道康熙在位的時間非常長,而且還非常的能生。他這幫優秀的兒子都想在他跟前露臉,都想繼承大統。所以不斷相爭,最終胤礽在爭斗中失敗了,而他自己做了整整36年的太子,并且前后被廢除兩次太子。終究是無緣帝位。
胤礽對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胤礽功不可沒;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不可避免。皇太子廢而復立、繼而再廢,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廢太子后,雖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說“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么痛苦。因為他發現,立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皇儲爭奪的內斗。自康熙朝后,雍正帝鑒于太子立廢、皇子紛爭的殘酷性,故另創秘密建儲制度,此后沿用至咸豐朝。
雍正二年,胤礽病逝于禁錮地紫禁城咸安宮。